追求有滋味的语文课堂

2019-02-07 05:34王昭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45期
关键词:冯骥才语文课堂文章

王昭

摘 要:每一节语文课都要上出滋味来!特别崇尚这句话。语文课堂,如一个散发着活力的年轻人,每一个毛孔都应散发着艺术的气息,每一笑一颦也都应风情万种。短短四十分钟的语文课堂承载着解词读文,悟情明理、表情达意等教学任务。这就要求课的设计既要兼顾对文本的赏析和品悟,又要传递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语文正能量。

关键词:单篇阅读 整本书阅读

一、走进一部作品,走近一个人

初读《毽子里的铜钱》这篇散文,犹如潺潺流水向我们诉说着岁月中的故事,又如桂花般散发着淡淡的文字的清香。读琦君的文章,总觉得她仿佛就在书页背后向我们娓娓道来。我想起了《桂花雨》,想起了《母亲的菩提树》,想起了《橘子红了》,要是能通过这节课让孩子走近琦君,了解琦君,了解琦君的作品,那么孩子们就把这几页文章读“厚”了。于是,我发动孩子们找琦君的书,读她的散文,一场轰轰烈烈的琦君之读开始了……

二、环节简单些,语文味浓一些

可是课怎么设计?了解琦君只是我期望的这节课达到的目标之一。如何在这段回忆性的文章中感受卖烤山薯老人对“我”的影响,如何在这朴素的语言文字中让孩子汲取到更多的“表达、写作”的养分?我在思考。拿着语文书,我读了很多遍,老人谦卑的笑容、深深的皱纹、佝偻的背脊仿佛就在我的眼前。虽然那个时代离我很远,离学生很远,可作者寥寥几笔就把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如此形象,让人难忘。这便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一个特点。识人先识表,第一次读文,让孩子在这些外貌描写语言中勾勒老人的轮廓,初步了解老人的形象。那如何更深入地了解老人的特点呢?当然是察言观色。说具体点,就是察其色,看其行,听其言。再次读文,让孩子找到相关句子,谈自己的理解。孩子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品词析句的方法,找关键字眼,重点词,特殊句型,重点段,这些方法会指引他们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悟老人的情感,进而更进一步地使老人的形象更加饱满。然而,当一个人的音容笑貌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去的时候,留在人心里的,更多的是他的品質,他的人格魅力。那就三读课文,让孩子梳理整个事件:老人如此贫穷,对于二婶少给一个铜板,是如此的难过,伤心,可却大方地给“我”两个烤山薯。在老人心中,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一个铜板”和“两枚铜钱”的?这一句话必会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从老人待“我”和二婶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中学生必会总结出老人的善良,宅心仁厚。这时,一位善良谦卑、宽厚慷慨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也会走进学生的心里。这是“道”在本课的落脚点。学生必会在字里行间咀嚼,领悟作者语言表达的方法,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便达到了对“文”的落实和眷顾。这节课就要在读、析、交流中使孩子浸润在“文”和“道”相融相交的语文世界中。

三、给孩子读的时间,给孩子课堂空间

终于上课了,话题从琦君的作品风格打开……白先勇说:“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像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照片都承载着如许沉重的记忆与怀念。”琦君曾在自己的作品中说道:“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那就从思乡怀旧着手,让学生说说琦君笔下都回忆过那些人哪些事。这一发问将孩子们阅读琦君作品的积淀迸发出来,她的母亲,她笔下的乞丐,孩子们一一列举,并能流利地说出人物的特点。这让人欣慰,孩子们读书的速度和吸收的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大人的想象,当然,前提是喜欢读,感兴趣读。默读课文,教室里静极了,作批注,画句子,我巡视,孩子们对文字的敏感度也让人惊叹。交流时,我尊重每个孩子的阅读体验,把话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在辩中思,在思中辩。我所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平台,创造机会,让每个孩子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在课堂上交流展示。可喜的是他们的辩驳很是激烈,“我来补充”“我有疑惑”“我要质疑”伴着举起的小手,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喜欢这样的课堂,不受约束,让孩子的思想碰撞,迸发智慧的火花。这就是一名老师,一名语文老师所要教给孩子的,学会思考,敢于表达。当然,给孩子开辟时间,让孩子静静地读,思,与文本对话,写下自己所感所思是交流碰撞的保证。我期待激烈讨论的氛围,也需要安静的课堂时间,没有什么方法比让孩子浸入文字更能提高阅读能力的了。这个时间,孩子们很愉悦,他们愿意被“分享”,我呢,也很享受,他们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是我最大的追求[1]。

四、目尽尺幅,神驰千里

琦君认为“好的文章必须语语动人,字字珠玑,而做到这一点,必须做到语言真诚,描写细腻。”“真诚,细腻”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文章琦君写了很多,很多都被收集在《琦君散文集》《烟愁》等作品集中,篇篇细腻,且都散发着淡淡的乡愁。“每位作家都是一扇窗,打开这扇窗,我们看到的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想想我们认识的名家,他们又会带我们领略何种风光。”一句话把孩子带离出了琦君的世界,这段时间我带孩子们读过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的手艺让孩子们惊叹[2]。而冯骥才鲜明的写作特点也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琦君到冯骥才,到老舍,我要带着孩子们叩开文学王国中的每一扇窗,轻嗅文字的清香,触摸文学大师的灵魂,领悟人生的真谛!

也曾思虑过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上课补充这么多,会不会太难,容量太大,可是当我看到课间孩子们捧着《琦君散文集》专注地读时,我找到了一丝慰藉:能燃起孩子如此高的读书热情,这一节课就超出了它本身所应体现的价值。孩子的语文能力就是在这样的一节节课中渐渐培养出来的,让每节课都有点值得咀嚼的味道,让每个孩子的学习体验更快乐些,把每一节语文课都要上出滋味来,这是我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向丽.对《春酒》主题教学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6.

[2]周裕年.双重语境下儿童“自由互文”阅读教学策略浅探[J].江苏教育,2015,(41):21-23.

猜你喜欢
冯骥才语文课堂文章
冯骥才的天津味道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冯骥才:关于文人画史的思辨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冯骥才携新书亮相全国书市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