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与方法是学生腾飞的翅膀

2019-02-07 05:34漆春华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方法

漆春华

走在春的深处,当温软的春风拂过我的脸庞,校园里醉人的花香沁人心脾,又一份思考在心中诞生。不知从何时起,我开始了语文教学的迷惘与困惑,开始了教与学的探究。也许无聊,也许无益,但它却真真实实撞入我的脑中,驻进我心里。于是在这如水的月色中,用一支素笔,书写着收获的明媚与欢喜,也书写着一丝忧虑与憧憬。

莎士比亚言: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才可以得益。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参加省骨干培训,时我的教授说:对于七年级学生,着力点应在兴趣与方法上。结合笔者的教学,我想说:兴趣与方法,是学生腾飞的翅膀。

忆往昔,教育界刮起了一轮又一轮课堂改革的热风,课堂教学在“传统”与“改革”的争论声中磕磕绊绊地前行。主张传统者,认为学生的知识需要老师讲细、讲深、讲透,“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主张改革者,认为应该体现“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理念,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要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但在实际操作中,改革课堂,体现了“高效”中的高,却未能体现“高效”中的“效”,故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被取代,教师成为了主体!

一篇《背影》,文化含量很高且令无数人落泪的美文,居然被老师的几个考题就解决了,而且答案还是老师直接告知学生;

一则《咏雪》,老师一字一句地翻译,枯燥的文言文用法讲解,一大串一大串地向学生“轰炸”过去;

一曲《天净沙》,那份悲凉,那份愁苦,只有老师体会得到,讲得涕泗横流、唾沫横飞,而学生只会麻木地做笔记……

这是用教材教吗?分明是教教材、赶教

材,完成任务!教师如此大讲特讲、讲细讲透,学生真的就学到了、学好了?其实不然—上课主动回答问题的有几人?一直专心听讲的有几人?课堂测验合格的是多数还是少数?君不见语文课上打呵欠想睡觉的人在增多吗?君不见掩在语文书下的课外书吗?君不见学生的眼神中少了许多专注和神采吗?君不见B卷的得分少得可怜吗?

打个比方,就如学木匠。如果师傅只是一味地给徒弟示范—如何锯木、刨木、弹墨、接斗,却不激趣,不讲方法,不让徒弟实操,那么徒弟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木匠吗?恐怕不能吧!不激趣、太枯燥的说教甚至不说,徒弟可能学不了多久就会半途而废;不讲方法,徒弟就会茫然而不知所措;不让徒弟上手,这门技艺就如壁上观花,当时心动,其后一动也不动,最终一无所获。同理,语文学科的学习也需要激趣、方法和上手,否则,学生的学习会非常低效。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不能仅仅考虑教师这一面,还要考虑学生的学!学生有无兴趣、学生的基础如何、学生能接受多少,这些问题我们考虑过多少呢?

又回到老生常谈—学生是主体、是主人,教师应该有和而不同的气度、静待花开的耐心、积极助产的情怀。对于语文这个工具性和人文性都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和方法的引导。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何不花点时间揣摩孩子的心理?何不想想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何不面向大多数孩子?切忌急功近利,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我们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自觉地站在了对立面上。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小学生,是少年儿童。爱玩是他们的天性,再加上当今这个浮躁而功利的社会现实,试想又有多少孩子打心眼里喜欢学习呢?如果再加上枯燥的说教、空洞的灌输,爱学习的孩子又会减去多少?曾有资料报道说:以色列为何屡打不垮?德国和日本为什么会在二战的废墟上迅速站起来?原因是人家热爱学习,他们爱阅读就像我们爱手机一样,时刻不离。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64本,德国、日本是40本以上,而我们中国,仅有4.66本。堪忧的现实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我们的教学方式。

一曲如泣如诉的刘和刚的《父亲》,配上一个小孩从1岁到30岁与父母合影的幻灯片,把学生带入与文本相符的心酸动人的氛围中,触到了孩子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引起他们对相似经历的回忆和共鸣。在此铺垫之下,再走进文本故事,根据教师的提问,让学生来解答。这样的教学,难道不好吗?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应该主动,应该自信。教师不要心急,要有包容心,要有静待花开的胸怀,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这样既有沿途的风景,又有醉人的收获,何乐而不为呢?我们不是常说懒老师培养出勤快学生吗?为什么那么性急呢?

配上一首优美的古筝曲《高山流水》,全班一齐朗诵《咏雪》;个人赛读,比比谁读得最流利、最有感情;小组合作,查阅资料,标注重点词语的解释,质疑、存疑;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点拨、引导、追问;赏析美句,想象意境;拓展写作,赏识评价。同时,结合语境,教给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方法—直译(增、删、换、倒、留)、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力求讲得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千万不要人为地拔高,毕竟我们教的不是大学生、研究生,不要一开始就让学生产生畏惧感。

一曲小令《天净沙·秋思》,让马致远成了“秋思之祖”。可简简单单的枯燥分析,9种景物的堆砌,能让学生体味到这份难以言说的愁思吗?若能将本曲想象成一个漂泊的故事,在讲述时配上阿炳的《二泉映月》,哀怨愁苦的二胡声、历历在目的羁旅故事,定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肠断”的滋味。此刻,再来提问、追问、拓展、延伸,岂不是水到渠成、事半

功倍?

也许有老师认为,反正我比学生懂得多,我赶紧讲,透彻地讲,明白地讲,大容量地讲,我讲100%,学生能懂50%就可以了;如果让学生来讲,启而不发,费时费力,仅收获20%,还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光!这账算得真好,可这却是老师自以为是的偏见!真是这么回事吗?研究证明,学生在课堂的专注时间不会超过20分钟,而且心理学研究表明,仅靠“听”这种感官获取信息的效果,远远不如调动眼、耳、口、手、心等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大。这样看来,由老师灌输的知识收获可能会是20%甚至更低,而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获得的知识可能会是50%,甚至更多。况且我们的教育不仅仅是教知识啊!

所以,学会放手,给学生以尊重、信任和机会,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收获会更大,课堂会更轻松、更愉悦、更高效!

同时,方法引路,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例如,赏析古诗—从关键词、修辞、表现手法、句意、主旨等方面有步骤地进行。品味修辞—修辞+作用+句意+情感。阅读题的答题技巧—快速阅读一遍,同时圈点勾画;带着问题再读文章,从原文中找答案,尤其是圈点出的写景句、抒情句、哲理句等,可能就是答案或答案的源头;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看分值分点作答(若分值是3分,一般答3点;若分值是4分,一般答2点或4点);若遇主观题,一定要注意文采,多用比喻、对偶、排比、引用等修辞。作文方法—快速审题,迅速构思、立意、选材、组材;注意凤头、猪肚、豹尾;注意衔接与过渡,并适时扣题;字数要够,字要写好;中心要健康向上,要有正能量;若想得分,就不要偏题,若想得高分,就要有文采。看清题干—仔细分析问题的题干,由此找到解题的路径和方法,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

以渔”。

语文,除了工具性之外,更要凸显人文性。什么是人文性?我们可以用新东方教师董仲蠡在《教育的意义》演讲中的话来回答—不仅仅是给人传授知识,更是提高个人的修为,增强我们对生命的感受力,从而更好地认知自己并且不断提升自己。要达到这个目的,趣味与方法就是語文教学的助推器,是学生腾飞的一对翅膀!

三尺讲台,清水研墨,用心成文;趣味相伴,方法引路,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方法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可能是方法不对
用对方法才能瘦
老师的见面礼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六·一放假么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