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芬
写作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重点,不仅是因为作文在中考试卷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例,是衡量学生初中语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尺,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作文水平最能直观地体现其语文素养,作文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不断成熟的过程,是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但作文教学也是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难点,学生的作文水平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阅历、家庭环境以及小学写作教学中固定化的训练模式等等,以至到了初中有些顽固的思维很难改变,教师的作文辅导无从下手或收效甚微。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学生写作的现状,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技巧辅导。当前,初中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结构和语言两大问题。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两点都对语言表达有明确的要求。语言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得体的、生动的语言能清楚地表达你的所思所想,也更能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文就来谈一谈如何运用渲染的手法表达真情实感。
曾经有个学生写过这样一篇文章《那一刻,我们相拥在一起》:
“喂,儿子,近来学习怎么样?”“挺好的,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恩—近来工作有些忙,我尽力吧!你中考一定要好好考啊,相信有老爸在呢!”“嗯……”
老爸的声音在耳畔回荡,不回来就不回来吧!老爸工作太忙了。“铃—”晚自习下课了。草草地收拾一下书包,走出了校园。我紧了紧衣裳,继续前行,不远处有一盏街灯发出昏黄的光线,灯下站着一个人,是父亲!我连忙奔过去,扑入了爸爸的怀中。爸爸先是一愣,然后笑了。“好孩子,走,回家!”
那一晚的月光倾泻在父亲身上,我与父亲的心在那一刻也融在了一起。回家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强请了几天假来陪你的……”
那一刻,我们拥抱在一起,泪水与爱拥抱在一起,我知道父亲永远是爱我的!
我以这篇文章为切入点,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给这篇文章打分,并说出理由。很多学生打的分数还不到及格线,认为它字数不足,像记流水账;父亲这个人物的形象不够丰满,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情感的表达不够充分,中心不突出;语言的感染力不足,等等。
这是一篇写父爱的文章,要用丰富的形象、真挚的情感来打动人。那么,这篇文章为何不能打动读者呢?原因就在于匆忙,它如浮光掠影,走马观花,急急忙忙直奔目的地,这样反而错过了沿途中慢慢欣赏美景、收获感动的机会。那么要如何解决这篇文章出现的这些问题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慢下来做一件事情,那就是—渲染。
渲染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浓墨重彩,使画面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这种技巧应用到文学上,就成为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做挥洒铺陈,进行集中细腻的描写,从而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手法。
那么,如何在写作文的时候停下来作渲染呢?渲染的常用方法有三种:细节特写、记忆回放、景物渲染。
一、在细微处慢下来进行细节特写
为了给学生非常直观的感受,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从影视作品中去取经。教师可以播放两个视频进行对比,一个是正常扣篮的小视频,一个是周杰伦主演的电影《大灌篮》最后一场比赛经过特效处理的视频,在两个视频的对比中,学生能得出第二个视频更惊心动魄、更振撼人心,它进行了放大的特效处理,放大最后三秒一个漂亮的大灌篮扭转局势时人们惊讶紧张的表情,还有兴奋、激动的笑脸。此外,视频还进行了放慢的特效处理,放慢了对手和裁判往前跑的动作,甚至定格了几秒。这种渲染的手法就叫特写。
第二个视频在球入篮的关键处慢下来细描慢绘,进行了表情特写、外貌特写,还有动作特写,浓墨重彩地把紧张、兴奋的现场气氛渲染了出来。所以,细节特写的第一个作用是渲染现场气氛。
既然电影可以用这种特效来渲染气氛,增强感染力。那么我们在写作时是不是也可以用上这种特效呢?当然!这不失为一种妙招,我们要大敢地拿来为我所用。将其运用到在文学上,其实就是细节描写。而且要作集中的、精细的、突出的描绘和刻画,从而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很多文学名家都很善于运用这个方法为自己的文章增色。如《红楼梦》: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这里对林黛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外貌特写,使林黛玉聪慧美丽、气质不凡但又体弱多病的人物形象更丰满、更鲜明。
再如下面这两个片断的比较:
句1: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句2: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第二个片断选自朱自清的《背影》,外貌上放大了父亲肥胖、暗淡的背影。慢动作上特写出父亲爬月台时动作的吃力艰难,体现了父亲在差使交卸、祖母去世的祸不单行的惨淡日子里,还不忘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父亲的形象更丰满了,父爱的伟大也在这样的描写中感人至深,这样的至情深深地拨动了读者心中那根柔软的弦。所以细节特写的第二个作用是丰富人物形象。
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了,情也更加感人了,更能表达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也更能突出中心思想。所以细节特写还有第三个作用—增强内心情感。
这样的效果、这样的感染力都源于作者对背影这个细节进行了集中、精细的特写。
在什么地方慢下来特写,取决于情感和中心。父亲的背影这个地方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体现父爱这个中心,所以此处是关键,需要进行特写。
细节除了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神态外,还包括物。下面我们看看同学们平时的习作是如何运用物特写的。
如《瓦罐飘香》:
到了炎热干燥的夏季,瓦罐便再次派上用场。外婆常上街去挑选清凉解暑的草根、金银花、杭白菊,准备熬她的“秘制凉茶”。还带着淡淡鸡汤味的瓦罐中倒进了半罐甘甜的清泉,轻轻放进一把散发着清香的草药,盖上沉重的盖子,放上架子,再次被那黑煤炙烤。火苗微微跳跃着,轻轻颤抖着。炭火不徐不疾地在罐底轻拢慢捻,草药在文火的慢熬下,如同瓣中的蕊,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药香倾吐出来,如蝴蝶般满室蹁跹。浓郁的药香充盈在鼻间,久久停留。青灰的瓦罐在纯白的“香雾”中沉醉,被涂上了层明灭可见的白纱。
这里不仅对外婆上街挑选清凉解暑的草根、金银花、杭白菊,熬她的“秘制凉茶”的动作进行了细致描写,还对微微跳跃、轻轻颤抖、不徐不疾、轻拢慢捻的火苗,还有如蝴蝶般满室蹁跹的药香进行了浓墨重彩的特写。这样的细节刻画更能突出外婆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外婆的形象更丰满了,对火和药香的特写,也为了突出外婆的用心,以物衬人,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感恩,渲染了温馨感人的气氛。
由此看来,无论是特写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还是特写物,都可以达到增强语言感染力的效果。
二、在动情处慢下来进行记忆回放
影视作品中除了特写这种特效能达到特殊的效果,还有没有别的特效可供我们借鉴呢?我们来观看《红楼梦》中的短视频。绛珠仙草下凡的林黛玉还完了眼泪,魂归西天,香消玉殒,宝玉回来后再也见不到日思夜想的黛玉,他泪流满面,悲痛欲绝。影片在这个时候并没有单一地表现宝玉的哭闹,但不表现宝玉的哭闹,如何体现宝玉因失去黛玉而产生的刻骨铭心的痛与悲呢?影片回放了一段宝玉和黛玉一起度过的难忘的青葱岁月:宝玉初次见到黛玉时黛玉的音容笑貌,她那双似喜非喜含情目,那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黛玉与宝玉两小无猜,一起嬉戏玩乐;宝玉静静地欣赏黛玉轻抚古琴时的低眉信手,高山流水,知音难觅;黛玉葬花的多愁善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但如今已是天人永隔,物依旧,人已逝。这段回放痛彻心扉,催人泪下。
在宝玉悲痛欲绝时,影片中为什么要回放这些内容?往事回忆起来如此美好,但现实却如此残酷,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更加强了悲剧的色彩,加重了宝玉内心的悲痛。以乐景来衬哀情,也表现了宝黛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这种渲染的手法叫记忆回放。
我们再到经典名篇中,学习名家是如何用记忆回放的方法来实现不一样的艺术效果的。如《小巷深处》:
我依稀看到了村旁那长长的路,路旁那长长的小巷,巷里那根长长的竹棒,竹棒后蹒跚着一个长长的、长长的人影。
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
通过这样的回放,我们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那就是作者知道盲母三年来每个月拄着那根长长的竹棒,央人把自己送上汽车,下车后又摸到老婆婆住的地方,把东西交给老婆婆,让老婆婆带到学校,然后又孤零零地摸上汽车的实情之后的感动和悔悟。
所以,在动情处慢下来进行记忆回放,更能加强作者的情感,更能让读者感动着你的感动,悲伤着你的悲伤,快乐着你的快乐,欣喜着你的欣喜,痛苦着你的痛苦,伤感着你的伤感,激动着你的激动……这样就使语言更具感染力,记忆回放同样能起到渲染气氛、丰富形象、增强情感的作用。
三、在关键处慢下来进行景物渲染
第三种方法我们要到古词曲中去寻找。我
们学过一首很特别的曲,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在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黄昏,牵着一匹瘦马,在夕阳古道上踽踽独行,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形象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令人肝肠寸断。为什么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如此打动人们的心,拨动内心的情,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悲伤忧愁呢?因为作者没有让这个游走天涯的断肠人匆匆结束他的旅程,而是慢下来写景,以景述情,寓情于景,在景情交融中渲染出一种荒凉落寞的气氛。
王国维《人间词话》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所见,乃眼中物;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
境界。
又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在風轻云淡的秋天,在菊花绽放的时节,作者怀念的是母爱的坚忍与伟大,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作者运用景物描写,艺术地烘托出自己由绝望到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心情,也表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再如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是我。时间在慢慢地过去,影子在慢慢拉长,太阳已经没在西边低矮的树梢下,夜幕开始降临。周围一片寂静,我趴在岩石上,神情恍惚,害怕和疲劳已经让我麻木。
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不过,树林中闪烁着一道手电筒发出的光,然后我听到了杰里和爸爸的喊声。
第一段通过影子、太阳、树梢这些景物描写来渲染寂静的气氛,烘托“我”此时焦急、无助、恐慌的心情。第二段出现在空中的星星,是作者看到了希望,听到爸爸喊声后欣喜心情的反映。这样的景物描写能让我们跟着作者的喜忧而喜忧。
如果我们能在平时的写作中巧妙、适当地运用以上三种方法来进行渲染,你的文章就不再是干巴巴的流水账了,你的语言会更具有感染力。这里,我们小试牛刀,修改开头的《那一刻,我们相拥在一起》,看看能不能化腐朽为神奇。
“喂,儿子,近来学习怎么样?”“挺好的,爸爸,您什么时候回来?”“恩—近来工作有些忙,我尽力吧!你中考一定要好好考啊,相信有老爸在呢!”“嗯……”
老爸的聲音在耳畔回荡,不回来就不回来吧!老爸工作太忙了。我踱到窗前,天边夕阳血一样的颜色。一只只鸟扑棱着翅膀,消失在天边,他们应该回家了吧!远处的浮云有意无意地飘着,我的眼角湿润了,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颗一颗滚落脸庞,摔向了大地。
“铃—”晚自习下课了。望望窗外,已经是皓月当空了。草草地收拾一下书包,走出了校园。夜空里的那轮明月,在这黑夜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的凄清、幽冷,兀自透过云层将它那清辉漫散于葱郁的树梢上,远处连绵的山在夜色里显得更加冷峻苍茫。一阵风吹过,虽然已是夏季,但北方的风还是有一丝彻骨的寒冷。我紧了紧衣裳,继续前行。不远处有一盏街灯发出昏黄的光,灯下站着一个人—是父亲!父亲站在灯下,左手拉着行李,右手插着兜,任寒风掀翻他的衣领,红色的衬领在风中一蹦一蹦地刺着我的眼,凌乱的发丝也随之飘动起来,灯光把它微曲的背影拉得好长好长。我连忙奔过去,扑入了爸爸的怀中。爸爸先是一愣,然后笑了。“好孩子,走,回家!”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拉着爸爸那双粗糙的大手,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一个又一个画面:客厅里,每天需要爸爸照顾的爷爷、奶奶;千里之外,每天让爸爸牵肠挂肚的外公、外婆;手术台边,每天让爸爸唠叨着要注意身体的医生妈妈;教室里,每天问爸爸要吃要喝,却不太认真学习的我……
那一晚的月光倾泻在父亲身上,我与父亲的心在那一刻也融在了一起。回家后,母亲告诉我:“父亲强请了几天假来陪你的……”
父爱如山,巍峨高大让我有所依靠;父爱如伞,广阔无边为我遮风挡雨;父爱如茶,温馨清香给我体贴呵护。那一刻,我们拥抱在一起,泪水与爱拥抱在一起,我知道父亲永远是爱我的!
这些都是我们用“慢”的艺术进行细节特写、记忆回放和景物渲染而达到的效果。
其实,我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这个过程不必太匆匆,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写作也如人生,有时你停下脚步,在该驻足的地方驻足,在该回眸的时候回眸,你才能欣赏到最美的风景,体悟到可贵的真情。
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我们走了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我们从中感悟到了多少哲理。愿我们停下脚步,用我们手中的笔描绘眼中最美的风景,用心中的笔去渲染人生最美的真情。不要让匆匆的脚步错过了花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