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就是连接

2019-02-07 05:31林雪萍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 2019年12期
关键词:集群

制造创新分为六种模式:管道式创新、三级接力棒创新、内在式创新、灰度创新、风险拉动、生态创新。在产业集群汇聚核心资源的时候,也要充分进行广泛连接,从产业集群和创业高地充分挖掘区域知识,把更多的资本向知识服务靠拢,要用知识服务来做产业集群的倍增器。

协同式的创新非常重要,在未来,创新就是基于连接。在很长时间内,大家都围绕“微笑曲线”来谈中国制造,其实忽略了一点,工业创新很多发生在制造现场,现场的制造和上游的设计有很紧密的连接。如果制造没有创新,源头的创新无法延续下来。中国制造有很多需要去挖掘的点,这些往往不能通过专利的形式去体现,有很多是围绕着上游展开的。产业集群怎么通过连接来推动产业价值链的提升?以前关注比较多的是产业政策、招商引资,其实应该多谈谈高级的修复措施。

研发视角与制造创新

一家企业做研发或者一个国家做投入,需要对研发进行内容细分,例如基础工程、卓越工程等,研发的投入是不一样的,政策或者激励措施也应分类。企业的研发与创新包含一些基础研究,因此很多大型企业开始考虑设立基础研究院。上个世纪,美国是这方面的主导,但是现在看来,很多基础研究院的模式似乎走不通。

另外,政府视角的研发与创新也不一样,应用技术的研究只是共性研究的一部分,我们需要认识不同视角下的研发,形成一种连接,才能使整个的创新企业做得更好。制造创新分为六种模式:管道式创新、三级接力棒创新、内在式创新、灰度创新、风险拉动创新、生态创新。美国主导的管道模式的创新,只要在上游加大基础科研力量,下面的企业家就会接到。布什在二战后重塑了美国的科研体系,现在基本就是这样的思路。我国应建立“三级接力棒”的创新机制,它不是在某一个环节上就能够独立完成的,环节之间的承接非常重要。

中国制造的优势在于巨大的现场,有了现场工艺,反过来也会推动源头创新。风险拉动是硅谷模式的很重要方面,2015年以后,40%的风险投资、风险基金进入软件行业,20%进入生物行业,真正进入工业和能源的只有5%,对于制造业的拉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在产业集群里要多思考生态是怎样构成的。

制造创新体系是一种连接

创新总是从发现发明、原形验证、先导产品再到产品制造。美国善于对源头创新进行反思和修复。我国在1999年改制以后仍存在很大的漏洞。修复方式一是提高基础研究,我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占比在过去13年基本保持在5%。第二个修复方式是定向,这跟“卡脖子”工程、突破工程密切相关。当然,企业也有自己的意愿,往上游的基础研究方向发展。另外,应增加一些修复的措施,整个完成从源头到制造的握手机制。

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分布是围绕产业集群而发生的从源头到制造的转化过程,最早是基于管道创新是不是失灵的问题,紧接着“2011年的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它的核心就是强调伙伴、网络,是围绕着产业集群的,它在2013年时正式推进。所以,我们在认识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时候,一定要理解它为什么会叫“伙伴计划”,这是跟产业集群有关系的。

美国的制造创新网络最早是从2014年开始的,这两三年都在试探性发展,在美国也属于新生事物。它不是孤立地起作用,它与鼓励中小企业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合作是相关的。美国现在特别注重实验室的技术如何市场化,已列入其管理日程。

美国的制造创新网络是一个修补机制,尝试修補失衡的生态,所以强调网络的强度,大家交叉合作。例如先进复合材料领域,他们的目标或锁定的方向是非常具体的,更重要的是,其做法一直在强调资源的共享。美国大学单独成立中立的机构,非常强调如何更好地把原有实验室昂贵的设备、仿真的设备用起来。3D增材制造的标准其实也是碎片化的,在美国是军方和民用一起来推动增材制造的路线图,一起去规划未来的方向。

美国制造创新网络非常强调变化,在美国麻省牵头的一个纺织项目中,很多芯片用在纺织印刷的服装上,这会用很多的材料,而且基金来源也非常多样化。先进劳动力培养方面,制造创新网络和大学合作,和高中合作,和军队合作,和国家实验室合作,能起到非常广泛的连接作用。

制造创新网络是一个尝试,美国也是边做边看,在做中学。2018年后慢慢细化,最早的评估是比较粗的,现在已经有4个大指标,7个二级指标,12个措施,评价制造创新网络是不是满足了要求。美国非常注重开放式的研究,在2018年开放了将近500个研发课题。我们在产业集群汇聚核心资源的时候,也要充分进行广泛的连接。美国制造创新网络的连接性和杠杆力其实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推动未来的先进制造的发展。

产业集群的协同:供应链攻防战

现在全球化的制造格局已发生了变化,以前说地球是平的,全球一体化,只考虑经济全球化就可以了,会带来集中式的制造。现在的制造已经不是这样了,而是经济、制造和安全在一起的分布式的制造。不仅仅是产业集群,更是供应链攻防战。中国加入WTO以后,我国供应链属于扩张阶段,但现在则是防守的阶段。

例如波士顿的128号公路,就是把麻省的资源充分调动起来。另外,知识产权、人才激励怎样保障科技成果转化,这是渡过关口的真正后盾。所以我们非常羡慕德国的弗劳恩霍夫研究院,但是它是否真的能够在中国起到作用?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有60多个院所、80个部门,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一个耶拿市的体量非常小,弗劳恩霍夫就和席勒耶拿大学联合攻关。应理解它的产业集群是如何构成的,如果单独看,耶拿是一个光学的产业集群,但是它的背后有一个大学、一个院所,所以要思考这种联合的配合。

同样,我们的工业生态系统不能光想着隐形冠军,背后要有行业组织的分工。机床系统在中国还不能很好联网,德国为了把机床联网,组成了UMATI协议。从2018年开始,到今年9月,40多个主流厂家都已经采用此协议。所以,迫切需要发挥行业协会组织的连接作用。

从产业集群和创业高地方面看,我们要充分挖掘区域知识,丰富区域知识,要把更多的资本密集向知识服务去靠拢,要用知识服务做产业集群的倍增器。2015年有人做了一个调查,中国制造的优势不是劳动力成本,而是跟产业的集聚度有关。制造创新靠的不是劳动力的红利,而是在集群下吸引的研发投入。

美国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在过去是发明都在本土,但是生产是在别的地方。现在的锂电池基本研发出来,就已经进行离岸制造。美国认为空心化是因为离岸制造在加速,现在正在扭转。现在汽车的电子成本占比越来越高,如果大量的电子行业都在中国,决定汽车产值的价值链也会发生变化。现在美国要把制造业拿回去,不是低端制造的问题,低端制造在现场也有很多的工艺创新,如果没有制造的土壤,创新就会丢失。

本文根据林雪萍副所长在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宁波)上的主题演讲速记稿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集群
以产业集群引领中国品牌腾飞
欧洲集群观察站、欧洲集群和产业变化观察站研究
培育世界级先进 制造业集群之关键问题
小议产业集群内涵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中小企业集群潜在融资优势的发挥机制研究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