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2019-02-06 03:53张海梅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精神高职大学生

【摘 要】 本文以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为例,通过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根据高职大学生独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继续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深化社会实践,提高认同中国精神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 高职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调查

中国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灵魂,引领中国朝正确的方向前进。习近平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1] 努力认同和弘扬中国精神,是高校和每一位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基于此,为准确把握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的现状,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笔者于2019年3月份在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进行了中国精神认同状况的相关调查,发放调查问卷320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有效回收率92.5%。同時,走访了部分相关教师、辅导员和管理服务人员。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总体情况较好,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但调查结果显示也存在不容小觑的问题,值得笔者进一步分析和思考。

一、对中国精神的认同调查结果

调查数据结果显示,83.6%的学生知道中国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的;63.1%的学生知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构成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46%和49%的学生表示对祖国“非常热爱”和“比较热爱”;71.3%的同学表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局限在课堂,他们还经常参加其他的爱国主义活动;89.6%的学生知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在问及是否了解“四个伟大民族精神”的问题上,有11.2%和50.8%的学生表示“很了解”和“基本了解”;同时,90.2%的学生认为伟大奋斗精神从未过时;在“国家的扶贫攻坚,对口支援政策”的问卷调查中,72.8%的同学表示“赞同”,并认为这是团结统一的表现;24.6%的同学对这一问题表示“无所谓”,只有 2.6%的同学表示“不赞同”,觉得这样做不太公平。

问及“改革创新精神对国家迈向现代化强国是否有重要意义?”89.5%的学生认为“有重要意义”;问及“如何看待大学生卖猪肉、豆腐等创业行为”时,87.9%的学生认为“值得鼓励和提倡”,并表示毕业后会考虑自己创业;“不值得”和“说不清”的分别占5.6%和6.5%。问及“大学期间是否经常参加创新实践活动?”59.3%的学生表示“经常参加”;问及“大学期间是否经常参与志愿者服务活动?”91.8%学生表示参加过;问及“学校爱心捐款活动,是否是自愿捐款?”有 78.6%的学生表示都是自愿捐款;问及“获得中国精神方面知识的渠道”时,70.3%的学生选择了“课堂教学”; 问及“课堂教学是否是中国精神价值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57%的学生认为“是”。

上述调查表明,学校重视中国精神的教育,学生了解中国精神,并持肯定的态度,学生对中国精神的认同度较高,并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大部分学生对祖国有深深的热爱之情,愿意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中国精神。但调查结果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数据显示,在对中国精神的内涵及对民族精神了解的问题中,表示“了解一点”的分别占36.9%和38%,在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问题上,还有10.4%的学生表示“难以判断”。在改革创新精神对国家迈向现代化强国的问题上,10.5%的学生表示“不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情况说明,部分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了解程度较低,对中国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认知缺失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精神宣传和教育。

二、中国精神认同调查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学生对中国精神的关注度不高,弱化了对中国精神产生的价值认同。在笔者的走访过程中发现,社会转型过程中,多元利益格局产出的负面影响及学生自身原因等导致学生在价值取向上产生了迷茫。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方面也有边缘化倾向,这都是影响学生认同中国精神的重要原因。

二是学校思政课教育方式方法的影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当前学生认同中国精神的主渠道。目前思政课教学受主客观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各方面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使学生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遍反映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跟不上时代新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较为落后,学生抬头率和教学内容入脑率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学生的认同感,増加了对中国精神认同提升的难度。

三是学生自身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调查中笔者发现,总体上学生思想状况积极健康向上,但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趋向实用化;只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同时,思想上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认为专业知识学习更重要,存在的这一思想也弱化对中国精神认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过梳理以上问题,笔者发现,高职院校大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教育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价值取向多元化时代产生的诸多问题、社会复杂现象给学生的负面影响及学生自身思想状况的不断变化,都给当前的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

三、提出的对策

做好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国精神认同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特有的规律,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开展。

1、根据高职大学生独有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环境中,各种思想的碰撞促使大学生思想活跃,这就要求学校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时,要用新方法。对他们进行中国精神认同教育,一方面要进行理论阐述,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多引导学生结合社会实际问题独立思考,进行理性分析,做出客观评价,避免片面性和极端性。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公正客观地介绍其他文化价值观,让学生深入了解各种文化价值观的物质基础及其实质,从而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明辨是非。

2、继续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

调查显示,有关中国精神方面知识的获得,70.1%的学生表示是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同时,57%的学生认为教师课堂教学是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教育的最有效途径。由此可见,在促使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的过程中,要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主渠道的作用。

要使学生认同中国精神,就不得不采用课堂教学和理论灌输的方式让其了解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正如美国学者科尔伯格所说:“道德教育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灌输的性质”,在促使学生对中国精神认同的过程中,也要将中国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理论灌输的方式注入学生的头脑,并促使其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2]同时,也要采用其他灵活多样的方式作为补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对话互动式、案例式、讨论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性教学方法,多联系学生身边鲜活的实例,引入时尚新鲜的元素,运用更多的现代科技手段,设计教学环节、创建教学情境,更好地与学生对接。

3、深化社会实践,提高认同中國精神教育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们思想认识的来源、发展以及判断思想认识正确与否都需要在实践中完成。思政课要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和个人发展需要的正确思想认识,就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强化实践教学,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和必然要求。[3]所以说,加强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认同中国精神的必然选择。

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下面实践活动对高职大学生进行中国精神的认同:

一是开展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线的校园系列文化活动。例如,学校可以举办“弘扬中华文化月”主题活动,这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还可以邀请专家学者做以中国精神为主题的专题讲座;或开展以弘扬中国精神为主题的辩论赛;放映体现中国精神的电影等。

二是进行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相关部门可以联系当地政府或企业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以便让学生进入政府部门、企业、社区里锻炼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增长见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以研究中国精神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培育品格,提高对中国精神的认同。

【参考文献】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9-40.

[2] 陈彤.大学生对中国精神的价值认同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29-43.

[3] 曹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9(11)105.

【作者简介】

张海梅(1978.6—)女,汉族,北京人,硕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马列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精神高职大学生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浅析弘扬中国精神与激发改革创新实践活力
“感动中国”视域下少数民族模范人物的中国精神特质评析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