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玮
1983年11月,绍兴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产生市一届人大常委会。这一发轫于改革开放之初,与社会主义建设同频共振的革命举措,为绍兴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栉风沐雨为人民。三十六年来,绍兴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积极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发展聚力量。
地方立法彰显绍兴特色元素
2015年9月获得地方人大立法权以来,强化地方立法引领,推动地方立法、彰显绍兴特色、服务绍兴发展,就一直是绍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核心追求。
绍兴因水而兴、生生不息。绍兴盼水变清,连续几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力度不减。绍兴人大把制定第一部地方性法规的视野凝聚在水资源环境保护上。自2016年11月1日,《绍兴水资源保护条例》正式实施以来,绍兴水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绍兴市水资源保护条例执法检查报告显示,2018年,全市7个国家“水十条”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100%,128个县控及以上断面中,I-III类水质断面有127个。
西小河位于西小路历史街区,过去每到夏天,河水发臭、绿藻丛生,红色的水蚯蚓密密麻麻。经过清淤和截污纳管,如今的西小河河水清澈,杨柳依依,与青石板小路、老台门构成了一派小桥流水的江南风情。
“吕府、阳明故里等古迹都在我们这里,慕名而来的游客很多,过去的河水实在有点‘拆牌子。《水资源保护条例》实施后,政府对市区内河的治理有法可依,力度更大,我们社区的老百姓都说人大做了件大好事。”市人大代表、西小路社区主任诸妙茵感言。
绍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获得立法权后, 2018年,绍兴人大依托古城整体历史文化脉络,根据古城保护利用现实需求和当前存在的症结难点,系统提炼总结绍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要素和实践经验教训,制定《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为古城保护利用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也为绍兴这座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名城竖起了坚实的保护屏障。
鲁迅故里社区的一位居民万分感慨:“陪着我一起长大的街区小巷、小桥流水这些最能代表绍兴的文化符号都被纳入到法律法规保护的范畴当中,这太让人欣慰了,更惊喜的是,这个《条例》为普通老百姓参与古城保护和利用指明了方向,今后,我们每个人都能为城市建设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绍兴地方立法获权四年,每年制定出台2部地方性法规,从治水到治气,由古城保护到古香榧群保护,都是绍兴人大立法将亲“民生”、重“特色”贯穿始终的有力注脚。
2019年1月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车俊在参加省人代会绍兴代表团审议时,专门为绍兴地方立法工作“点赞”,在3月举行的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再次高度肯定了绍兴的地方特色立法工作。
依法监督凸显韧劲和刚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多年来,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坚持问题导向、效果导向,综合运用专项审议、专题视察、专题询问等监督组合拳,持续推动社会民生热点难点痛点等问题逐步化解。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绍兴历届人大常委会对此有着明确的共识:“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一抓即可根治,点广面宽,错综复杂,死灰复燃是常事。这项工作不但要抓,更要常抓不懈,咬住不放。”
事实上,从1986年6月绍兴市第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组织人大代表视察食品卫生法实施情况算起,绍兴人大已紧盯食品安全问题30多年。市人大常委会社会工委主任魏鹏程曾经担任过多年的绍兴市食药监局局长和市场监管局局长,从“运动员”变成“监督员”的他对此印象深刻:“特别是2010年到2019年的这十年,人大每年选择一个食品安全主题开展监督,农产品种植养殖业、中小学周边地区、‘三小一市场整治等都是关注的重点,一批‘老大难问题因此得以解决。”
在常委会不懈努力下,绍兴市在2016年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地级市创建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试点城市。2019年5月,又以83.7分的第一绩效能级通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绩效评估,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如果说食品安全监督体现了久久为功的“韧性”,那么主动推进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市县乡三级全覆盖,则充分展示出人大监督的“刚性”。
区、县(市)及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向同级人大报告生态环境状况已有数年,但在乡(镇、街道)这一级相对空白。2018年1月,绍兴市人大常委会自我加压,瞄准这个环节精准发力,力求补齐短板,打通生态环境监督“最后一公里”。
新昌县儒岙镇东家坑村位于饮用水源地——长诏水库的源头地带。2017年,受工艺、设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终端治理后的农田灌溉用水有些发臭,周边村民对此反响较大。2018年3月,镇人大主席团审议生态环境状况报告时,这一问题成为代表们热议的话题。会后,鎮政府实施长诏水库流域水质提升项目,通过提升喷灌,增建稳定塘等方式,东家坑村的水质得到有效提升。
据统计,2018年,绍兴全市118个乡(镇、街道)中,有99个听取和审议了综合性环境报告,19个听取和审议了水环境治理、大气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分类等重点工作环境报告。得益于人大的强力推动,绍兴市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态环境状况报告制度市县乡三级全覆盖。绍兴的“绿水青山”加快成为“金山银山”。
重大事项讨论决定紧扣绍兴发展大局
充分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将市委关于经济发展的决策主张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全市人民共同意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绍兴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绍兴是工业大市、经济强市,其中纺织、化工、金属加工三大重点传统产业和黄酒、珍珠两大历史经典产业比重超过60%。面对制造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弱、转型升级难等现状,绍兴市委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绍兴方案”——念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这“两业经”。
2018年4月26日,绍兴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关于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决定》。随后,常委会打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专题调研、上市企业引领产业发展专题调研、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监督等一系列组合拳,督促市政府狠抓决定贯彻落实。
从实际效果来看,到2019年6月,全市五大传统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5%,利润增长29.9%,分别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1.0和4.0个百分点;研发投入26.71亿元,同比增长45.1%,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平均9.0个百分点,自2018年8月份以来,连续10个月超40%增长,呈现出传统动能加快修复,发展质量明显提升的良好勢头。
2019年8月,市人大常委会又一次作出了《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决定》,聚焦助力新兴产业发展。张峰代表说:“人大常委会着眼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作出重大决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创举,作为一个企业家,信心更足,激情更大。”
“四个一”激发代表工作新活力
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是人大及其常委会发挥作用的立足之基和力量之源。2012年换届后,新当选的市七届人大常委会明确提出:要在五年届期内做到“四个一”,即常委会领导对基层代表走访一遍、对基层代表轮训一遍、常委会会议基层代表轮流列席一遍、常委会视察调研等重大活动基层代表轮流参加一遍。据统计,自“四个一”举措实施以来,七、八两届常委会领导累计走访基层代表1130余人次,组织代表培训18次,共计培训1900余人次,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408人次,邀请代表参加常委会组织的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重大活动770余人次。
“四个一”中,主体是代表、核心是履职、基础是提升代表履职能力。2018年8月,全国人大深圳培训中心里, 80余名绍兴市人大代表接受了为期7天的代表履职能力提升“订单式”培训。一周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代表们学得十分投入、十分充实。来自罗门社区的竺利君代表深情地说:“经过这次培训,我对怎么当代表有了感觉,对当好代表更加自信。”
农村危房改造一直是柯桥区杨汛桥镇江桃村党委书记、市人大代表洪继明牵挂的大事。不久前,受邀列席常委会会议的他,借分组审议《绍兴村庄规划建设管理条例(草案)》的机会,呼吁要重视此项工作。会后,这条建议写入了条例一审意见第三条。
越城区富盛镇宋六陵水厂周边有6个村9000余人未纳入自来水管网,唐海峰代表向前来走访的常委会主任谭志桂作了反映,6村饮用水达标提标同网改造工程由此启动。谢茂根等6名代表参加常委会山塘水库安全管理调研,提出多条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写入了调研报告,得到市长批示肯定,有效地推动了山塘水库安全管理改进举措的落实解决。
经过几年努力,“四个一”工作法有力激发了代表履职活力,越来越多的人大代表主动参与人大常委会履职活动。近8000名各级人大代表充分依托全市118个乡镇(街道)代表联络站,定期接待选民,宣传政策法规,汇集民意民声,催生出一大批民生实事项目。
2019年7月,上虞区盖北镇镇海村的两幢公寓正在粉刷。“两幢楼总投资960万元,预计年底前竣工投用,目前已有两家企业想要长租,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90万元。”村党总支书记宋金华难掩兴奋。这个“一村一幢楼”村级物业项目是代表们针对村级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投票选出的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之一。项目建成后, 10个行政村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50万元。
砥砺前行践初心。站在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四十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面对当前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绍兴人大及其常委会将坚持不懈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履职尽责,开拓进取,恪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不忘“为发展聚力量”的使命,全力助推绍兴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