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
找着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社会——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核心素养:人文积淀。
给 把 力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當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毛泽东
加 点 料
1.古人常用的火墙、火盆、手炉、汤婆子等保暖方式一直沿用到现代,不过随着现代化的普及,这些保暖方式已经逐渐被淘汰了。
2.扫描二维码,听儿歌《宝宝不怕冷》。
3.时空建议:晚饭后,宝宝和爷爷在客厅进行活动。
4.延伸问题:宝宝,冬天到了,你的御寒方法有哪些呢?
现代人拥有暖气、空调、暖宝宝、羽绒服等御寒神器来抵御寒冷,那么,在没有这些取暖神器的古代,人们又是怎么扛过数九寒冬的呢?
火墙:秦朝时,在贵族的宅院以及皇宫内出现了“火墙”用以取暖。在秦兴乐宫遗址中发现了火墙的做法,即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在墙的内侧,与灶相连通,已经具备了火炕、暖气的雏形。
炭火盆:古时,大部分人家里都生炉子,在天黑之前,他们会将炉子里剩下的炭火取出来,放在一个小盆子里,以供取暖,这种取暖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既省时又省力。
毛皮衣物:古代贵族一般是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珍贵美观的动物皮毛制成衣服,保暖效果极好;老百姓的毛皮衣更多的是用鹿皮、羊皮、狗皮制作的;还有很多穷苦的人只能靠麻衣(那时棉花还没普及)御寒,即在袍子里填充乱麻用以取暖,保暖效果非常差。
暖手炉:唐代,人们发明了手炉,即在铜质炉内放火或是尚有余温的灶灰,炉子外加罩。手炉可以捧在手上,也可以笼进袖内。外出走动时,拎着手炉,也相当于带了一个移动的暖宝宝。
汤婆子:汤婆子比手炉略大,灌满热水后放进被窝取暖。直到现代,汤婆子仍然在一些地方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