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机制建设探索

2019-02-02 03:54杨彦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机制建设工作机制贫困地区

杨彦

【摘 要】本文分析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中存在的“三缺”问题,即缺失科学育儿观念、缺少教育实践条件、缺乏专业指导引领,提出开展非正规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论述创建“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民族民俗化”的教育宣传机制、“一站式中心”的实践指导机制、“多方协同式”的发展支持机制,从而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

【关键词】贫困地区  非正规教育  机制建设  工作机制  实践指导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10C-0013-03

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针对特定学习对象的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它主要以无法获得正规教育机会的人为对象,特别注重为处境不利的群体提供补偿教育,适应了特定人群接受教育的需要。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以下简称非正规教育)是社区学前教育的一种形式,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为更多学前儿童,特别是由于各种原因而处境不利的儿童(如残疾儿童、女童、非城市人口、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以及处于贫困地区或偏远地区、散居的少数民族儿童等)提供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享有教育公平。非正规教育可以使学前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家庭教育、机构教育与社区教育的有机联系,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来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一、问题:“三缺”突出亟待破解

《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指导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为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农村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在观念、资源、发展等方面明显滞后于其他地区,尤其地处偏远、散居的少数民族儿童以及特殊境况的学前儿童,还未能够享有正规的学前教育甚至未受过良好的教育指导,不但阻碍其健康成长,也影响该地区教育公平的实现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尽管国家和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但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困境仍待突破,突出表现为“三缺”问题:一是缺失科学育儿观念,亟须加强宣传引导;二是缺少教育实践条件,亟须充实本土资源;三是缺乏专业指导引领,亟须支持可持续发展。如何在正规教育力所不及之处使更多适龄儿童尤其是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获得应有的教育以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改观?开展非正规教育,着力于机制建设,是促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积极探索(见图1)。

二、对策:“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创建

基于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现状及突出问题的分析,依托项目的实施(主要指2006—2016年在全国多个贫困县/区逐项实施的“早期儿童发展”项目、“爱生幼儿园”项目、“家长干预对儿童入学准备的影响”科研项目。项目由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以政府主导来开展综合化工作,旨在帮助农村贫困地区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做法,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整体支持,以推动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广西项目县有隆林各族自治县、那坡县、平果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在自治区教育厅统筹下,由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负责全面协助上级、协调各方并具体指导各县实施项目,包括问卷调查、入户访谈、专业培训和持续跟进等,对贫困地区非正规教育进行了诸多积极探索),开展对贫困地区处境不利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研究,通过“观念先导—实践带动—扶持发展”的思路和行动,探索创建了非正规教育工作机制:“民族民俗化”的教育宣传机制、“一站式中心”的实践指导机制、“多方协同式”的发展支持机制,从而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来提高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质量(见图2)。

(一)“民族民俗化”的教育宣传机制

“民族民俗化”的教育宣传机制,旨在帮助建立科学认知,针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失科学育儿观念的问题,促进民众育儿观念走向智慧,育儿行动从抵触变得支持。具体方式为“一讲二唱三绣四演五阅”。

“一讲”即系列讲座。主讲人来自高校教师、卫生医护人员、消防安全人员等与儿童发展相关的各行业专业人员。一系列育儿科普讲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向贫困地区社会民众传递科学实用的育儿知识和方法。“二唱”即传唱山歌。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素有唱山歌表情达意的习俗,如那坡县壮族山歌“尼滴呀”、平果县壮族“嘹歌”在民间流传广泛,团队组织编写了有关科学育儿的歌词,请民间歌手用民歌曲调演唱,并录制成VCD歌碟,发放到各乡镇的文化站(资源中心),引导当地民众“山歌唱出幼教好”。“三绣”即绣花荷包。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随处可见,如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妇女喜欢“绣荷包”,几乎人人随身携带,团队组织民间艺人和妇女们把学前教育宣传口号绣到荷包上,“幼教随着荷包走”形式贴切,通俗易懂,百姓喜欢,科学育儿很快家喻户晓。“四演”即演民间戏。利用民间节日宣传幼教。如隆林各族自治县苗族“跳坡节”、平果县“对歌节”以及各乡/镇/村三天一次的“赶圩日”等,“节日搭台幼教唱戏”成为宣传科学育儿的好时机。“五阅”即阅读分享。采用常见的书写标语、印发宣传单等方式,以及发放教育部门赠送的宣传资料如《孕期保健与新生儿护理》《珍贵的第一年》《1-3岁儿童的照顾》《0-6岁儿童发展的里程碑》《早期儿童营养画册》《生活中的教育》等,结合入户指导,应用、分享和内化科学育儿知识。

(二)“一站式中心”的实践指导机制

“一站式中心”的实践指导机制,旨在帮助挖掘本土资源,针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少教育实践条件的问题,促进当地集思广益,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受教育资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该中心全称为“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是指设置在县级或乡镇中心幼儿园里、为当地儿童及家长提供科学育儿指导服务的机构。这一机构有相对固定的场所、人员和活动,但不是体制、编制内的设置;有阶段性的活动计划,并且主要面向所辖区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入园的学前儿童及其家长,与中心所在园所一起,因地制宜开展各种活动。发挥“枢纽”作用,联结各项支持。首先,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是幼教信息站。有关幼儿和家长的基本信息、有关幼教的理念方法、有关儿童健康发展的科普常识,以及卫生、教育等方面的答疑解惑,在这里交互,丰富多彩的“乡村育儿沙龙”促进了“生师亲共成长”。其次,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是亲子活动站。不仅指导农民家长配合辅助教育,更注重组织多样化的活动活动来吸引和带动农民家长主动参与教育。通常设有亲子园(一个较大的独立空间或一片安全平整的场地),投放相应的活动设施、玩具、图书等,定期开展亲子趣味游戏、家长开放日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感受游戏的快乐,體验幼师工作的艰辛,从而使家长逐渐认识、理解和支持幼教。在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教师与家长、社区民众密切联系,因地制宜挖掘、打造乡土化、生活化的活动材料、教育环境,创造性地充实了教育条件。同时,幼儿教育资源中心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站。通过送教下乡、专题研讨促进“做中学”到“思与进”。教师以及教师志愿者—— 保健医生和热心家长等,定期带上教玩具等活动材料,到边远乡村的“幼儿教育活动点”(通常设在农民家庭或村公所场院等处)开展游戏,进行儿童健康检查,对家长进行卫生、营养等知识宣传,结合各村/屯儿童和家长的基本情况来考虑安排活动内容和形式,每一次都在进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教师以及志愿者教师不断得到专业培训和综合锻炼,不仅学会了与不同性格、不同文化层次的家长沟通宣讲,组织活动也由原来的手忙脚乱到日益得心应手。

幼儿教育资源中心可以充分共享县、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场地、器材、师资等,让更多处境不利儿童共享教育资源。并且将高校专业团队与自治区级、市级示范幼儿园骨干教师组成团队,持续进行现场指导,从而构建“县—乡/镇—村”三级指导网络,帮扶幼儿园(教学点)改观面貌,促进幼儿园教师(教师志愿者)专业能力提升,引领该地区学前教育由“输血”到“造血”自强机能。

(三)“多方协同式”的发展支持机制

“多方协同式”的发展支持机制,旨在帮助提高幼教质量,针对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乏专业指导引领的问题,构架运作多部门多领域合作,使该地区幼儿园开办和发展获得持续的专业支持。

在教育观念有了转变、教育资源得到充实之后,如果专业指导没有持续跟进,那么教育质量提升是难以达到的。因此,“多方协同式”工作机制以幼儿园办园整体建设作为抓手,通过对新建、改扩建幼儿园以及拟创示范园的各类园进行综合指导,整体打造安全友好环境,以“跨界式”专业队伍促进幼儿园“跨越式”发展。通过跨部门联动,打破教育部门“单兵作战”“单一思维”的做法,在政府支持下,教育、卫生、妇联、少儿工委、建筑、艺术设计等多部门共识共进。主要做法为“校—企—园”合作共建,整合高校、企业行业及幼儿园三方面、多领域专业人员,以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为主要切入,以专设项目带动办园建设(自2011年以来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二、三期,对幼儿园新建、改扩建项目投入专项资金、提供技术指导、加强办园质量,使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获得大力扶持),将看似简单的“环创”融合观念更新、实践反思、师资成长、园所管理、创建示范等进行整体指导,从而使幼儿园可持续发展获得引领和跟进支持。

三、成效反思:“整个的”教育任重道远

(一)成效

通过历时数年的实践探索,本研究成效凸显。

一是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得到拓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任重道远,其发展相对滞后的成因复杂多样,仅依靠正规教育这一途径是不够的。针对处境不利学前儿童,非正规教育有其突出优势,与正规教育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的特点相比较,非正规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针对性及多方参与共建等。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团队因地制宜帮助处境不利学前儿童获得应有的教育,不仅儿童获益,也促进了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幼儿园(教学点)等多方发展,形成了家庭、机构与社区有机联系的良好的教育生态,并使非正规教育与正规教育相辅相成,为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拓展了有效途径。

二是“三位一体”工作机制推动非正规教育并辐射惠及更广泛群体。非正规教育并非一时而为,也非短时近利,而应持之以恒,为长远发展。本研究探索建设了“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从教育观念更新,到教育资源开发,以及教育发展支持,推动非正规教育良性运作以促进形成积极的教育生态,从而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的作用。接地气的科学育儿宣传显著提高了贫困地区广大民众对学前教育的知晓度、支持度等,育儿观念逐渐走向智慧,育儿行动从抵触变得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失科学育儿观念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民族民俗化”的教育宣传机制助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耕耘沃土”。创造性地挖掘整合本土教育资源,因地制宜使处境不利学前儿童受教育从无到有、不断优化,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少教育实践条件的问题得到化解。“一站式中心”的实践指导机制,助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立足生长”。多部门多领域合作指导,为当地幼儿园(教学点)建设发展提供持续的专业支持,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缺乏专业指导引领的问题得到化解。“多方协同式”的发展支持机制助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通过“跨界行动”努力“跨越发展”。将此经验迁移推广,加强了区域学前教育可持续发展指导服务,通过“校—企—园”运作模式,有效惠及了更广泛群体。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化,多元化办园发展更需要多途径支持,“三位一体”工作机制为之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见图3)。

三是学前教育“幼儿为本”的丰富内涵扎实践行。自2001年颁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幼儿为本”的基本思想,随着我国学前教育改革逐步深入,得以更为全面而具体地诠释。至今相继颁布实施了若干文件政策,包括《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2018)等,均强调“幼儿为本”的基本思想,并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措施,力求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提升。本研究将幼儿教育置于一个“社会的幼儿教育”的背景中进行研究,基于“幼儿为本”并将“教育公平”“终身教育”以及幼儿教育的“全纳教育思想”“社区合作思想”“融合教育思想”等理念观点相结合,深入一线研究,将幼儿为本落到实处,丰富了学前教育“幼儿为本”的理论内涵和实践价值。

(二)反思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教育是“向下扎根的教育”。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办好学前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今世界各国日益关注教育公平,让每个儿童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拥有良好的人生开端,成为各国政府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战略之一。进一步探索非正规教育多方合作的长效机制、非正规教育与正規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有机联结的实践模式,为贫困地区及更多区域实现教育公平、提升学前教育质量不断努力,任重道远。在国家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优先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破解学前教育困境不仅需要学前教育领域的努力坚守和创新探索,更需全社会各领域的积极关注和合力行动,“整个的”教育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Z].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Z].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机制建设工作机制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探析
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组织机制管理的建设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积极运用“黄绿红”三色管控保廉工作法,助力电力企业打造反腐倡廉生态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