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景诗 金丹丹 房岩 杨校园 关琳 纪丁琪 蓝蓝 孙刚
摘要:随着生物医学工程的迅速发展,对特殊界面材料的需求愈加迫切。具有疏水性、防粘性、自洁性和抑菌性的独特功能表面,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及其抑菌性檢测方法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新型生物医学材料的设计与开发提供参考。
关键词:超疏水;自洁性;抑菌性;仿生制备;生物工程
超疏水表面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航空航天、军事、生物医学及日常生活领域。但是,材料表面容易产生细菌,随之形成生物膜,破坏生产活动,给人类健康带来直接威胁[1]。尤其是环境污染在世界范围内愈演愈烈,超疏水、超疏油等新型功能材料表面的制备已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2]。
1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
超疏水表面特性一般表现为较低的表面能、分形的微纳米表面结构。要想达到接触角大于150°,需要构建多层级固体表面结构[3]。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复合方法均可以实现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4]。
1.1 刻蚀法
这种方法借助溶液、离子或机械手段,实现对材料的剥离,属于微加工制造范围。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构建具有微纳米尺度的表面结构,目前主要的工艺技术有飞秒激光技术和离子刻蚀技术[5]。其中,激光技术是以飞秒激光辐照硅片表面,形成粗糙的微观结构,借助气相沉积法,制造出各种形貌的微结构硅表面,以此实现对材料浸润性能的有效调节。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表面涂一层薄膜,该薄膜比基底的硬度更大,所形成的复合膜通过拉伸比会呈现出皱纹性表面结构,借助水滴润湿性实验,呈现出良好的疏水性[6]。王晓俊等则采用飞秒激光技术,基于铝材料表面,形成了超疏水性结构,并针对不同形貌接触角进行了测定,达到了超疏水性[7]。Patankar借助刻蚀法,获取规整的图案表面,以PDMS技术实现纳米压印,以10∶1的前聚体与交联剂配比,形成混合物并进行加热交联处理。在110℃、2hr条件下,获得与硅片模板相同的表面结构,表现出超疏水性[8]。
1.2模板法
这种方法借助模板上嵌有的图案,进行挤压、印制、扩孔等操作,移除模板后获得相反图案的构型,进而复制出与模板相同或相近图案的表面[9,10]。Tian等以聚苯乙烯塑料为原材料,制成复合型超疏水表面,形成直径为3μm的乳突结构,接触角为160°,达到了超疏水性[11]。Patankar在Si表面进行刻蚀,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微纳米图型界面,然后进行PDMS纳米压印;将PDMS聚合体及交联剂(质量比10∶1)的混合液体加注Si片,在110℃下加热2hr后,移除Si片,从而使PDMS表面获得与Si片模板表面相同的粗糙形貌,并且具有良好的疏水性[8]。
1.3 溶胶-凝胶法
该方法借助含有高化学活性组分的化合物作为前驱物,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通过水解产生活性羟基,再经过缩合反应形成凝胶,经陈化、干燥后,形成干凝胶。剔除溶剂,通常会留下一些纳米孔,使材料具备超疏水等性能。Rosa等采取溶胶-凝胶法,将超分子有机硅作为前驱体,加入PDMS,得到接触角为150°的超疏水SiO2薄膜[12]。Ahmed等将四乙基原硅酸盐作为前驱体,与聚丙二醇进行一定比例的混合,在玻璃表面制成硅膜,并用六甲基二硅胺烷进行修饰,得到接触角为159°的超疏水膜,其优势在于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制备,成本投入低,对基底属性要求低,适合大面积制备[13]。
1.4 等离子处理技术
这种方法借助等离子体,以普通材料、含氟材料或含硅材料为基体,进行表面粗糙化处理,制备超疏水表面[14]。Mohamed等在含硅材料上制备出粗糙的表面结构,借助氟化物进行表面修饰,获得超疏水性表面材料,接触角接近180°[15]。Joseph等在室温条件下,借助CO2脉冲激光,对PDMS进行处理,使材料表面呈现出多孔结构,接触角达175°[16]。该技术方法具有选择性高、速度较快的优势,但缺点是成本造价较高,因此无法适用于大面积超疏水材料的制备。
1.5 拉伸法
Winnik等通过对聚四氟乙烯膜进行拉伸,获得了呈现大量孔洞的纤维表面,具备超疏水性。通过实验证实,对尼龙膜采取拉伸方法,能够使材料形成三角形网状结构,展现出超疏水性,接触角为151°。如果采用双向拉伸方法,尼龙膜则具有超亲水特性,接触角为0°[17]。该方法的优势在于,制备方法简单易操作,成本投入较低,适于大面积制备超疏水表面材料,因此成为当前相关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18]。
1.6电纺丝法
电纺丝又称为静电纺丝,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为,借助聚合物溶液或熔体,将强电场作为媒介,通过喷射流的形成实现纺丝加工。Yao等在该技术的支持下,以普通的聚苯乙烯塑料为载体,制备了仿荷叶表面纳米结构的超疏水构型,接触角可达159°。直径几十纳米的纺丝纤维在表面呈混杂排列,形成直径约3 μm的空隙结构,对超疏水性起到关键作用[19]。
2超疏水表面材料抑菌性的检测方法
2.1染色计数法
利用这种方法,能够明确相应的抗菌材料是否具有杀菌作用。检测过程中采用的荧光材料为SYTO9和PI。其中,SYTO9能够穿过细胞壁与细菌DNA进行结合,并在510 nm处,显示出绿色荧光活菌;PI则只沉积在不完整细菌的细胞壁中,且在630 nm处,显示出红色荧光死菌,从而实现对活菌与死菌的有效区分[20]。计数器包括电子计数器和普通计数器。前者利用孔中液体的电阻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但不能判别细菌种类,同时对菌悬液的纯度要求较高。后者实际上就是血细胞计数器,将一定体积的菌悬液置于计数器的技术室中,利用显微镜观察计数。技术室的容积一定,因此可根据其中的细菌数推算整个样品的活菌数。该方法简单易行,可实现对细菌数量的有效统计。
2.2 抑菌圈法
借助抗菌材料的扩散性,能够形成浓度梯度,进而抑制细菌生长,在此过程中就形成了相应的抑菌圈。抑菌圈越大,则抑菌效果越好,反之抑菌效果越差。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受限,通常只能满足可溶性材料,且要求细菌生长速度较快。同时,测试结果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细菌含量、纸片质量等[21]。
2.3 比浊法
该方法借助菌液进行菌落培养,使用光电比色计测量菌悬液OD值,根据菌悬液透光度与细菌浓度之间的相关关系,间接测定细菌数量。假设实验样品为B,对照样品为A,则抑菌率为:(A-B)/A×100%。当其值大于等于50%时,则说明该材料具备良好的抑菌性。这种测量方法相对简单方便,但是只能计算出相对的细菌数目,且只适用于细菌数量较多的悬浮液[22]。同时,对于颜色较深的样品,亦无法使用该方法进行测量。
3结语
人们对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的关注日益增长,对各种抗菌用品的需求数量呈递增趋势。自然界中有许多生物体的表面具有自洁功能,可以有效避免细菌侵入。以天然活性表面为模板,设计与制备具有特殊用途的复合功能材料,是目前仿生工程学领域的热点之一[23,2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在绿色环保政策的要求下,不论是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方法,还是抑菌性的检测方法,都将实现更多的创新和突破。
参考文献
[1]Fang Yan,Sun Gang,Bi Yuhan.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phobic nano silver film on butterfly wings as bio-template[J\]. Chem Res Chin Univ,2014,30(5):817-820.
[2] Wang S,Liu K,Yao X,et al. Bioinspired surfaces with superwettability:New insight on theory,design,and applications[J\]. Chemical Reviews,2015,115(16):8230-8293.
[3] 孙刚,房岩,丛茜,等. 甲醇/水混合溶液在蝴蝶翅膀表面的润湿行为[J\].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2,42(Sup. 1):429-432.
[4] 粟常红,肖怡,崔喆,等. 一种多尺度仿生超疏水表面制备[J\]. 无机化学学报,2006,22(5):785-788.
[5]赵宁,卢晓英,张晓艳,等. 超疏水表面的研究进展[J\]. 化学进展,2007,19(6):860-871.
[6] 房岩,王誉茜,孙刚,等. 樱桃叶片表面的特殊复合浸润性及仿生制备[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4):121-124.
[7] 王晓俊,丛茜,张建军,等. 夜蛾翅膀表面疏水性能的多元耦合机理分析[J\]. 科学通报,2008,53(22):2704-2709.
[8] Patankar N A. On the modeling of hydrophobic contact angles on rough surfaces[J\]. Langmuir,2003,19(4):1249-1253.
[9] 代学玉,冷宝林,高兰玲,等.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J\]. 广东化工,2014,41(20):90-91.
[10]孙刚,房岩,白雪花,等. 以蝴蝶翅为模板构建多级结构的超疏水表面[J\].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8(1):110-114.
[11] Tian Y,Su B,Jiang L. Interfacial material system exhibiting superwettability[J\]. Advanced Materials,2014,26(40):6872-6897.
[12] Rosa L V,Sudol E D,El-Aasser M S,et al. Details of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using a reaction calorimeter[J\]. Polymer Chemistry,1996,34(3):461-473.
[13] Ahmed S M,El-Aasser M S,Pauli G H,et al. Cleaning latexes for surface characterization by serum replacement[J\]. Journal of Colloid Interfacial Science,1980,73(388):152-160.
[14] 錢鸿昌,李海扬,张达威. 超疏水表面技术在腐蚀防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2015,44(3):15-24.
[15] Mohamed S E,Tang J,Wang X,et al. Advances in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for coatings applications:Latex blends and reactive surfactants[J\].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2001,73(920):51-63.
[16] Joseph L K,Paul M,Richard A L,et al. Formation of acrylic latices with varying concentrations of non-film-forming latex particles[J\]. Langmuir,1996,12(16):3793-3801.
[17] Winnik M A,Wang Y,Haley F. Latex film formation at the molecular level:The effect of coalescing aids on polymer diffusion[J\]. Journal of Coatings Technology,1992,64(811):51-58.
[18] 陈俊,王振辉,王玮,等. 超疏水表面材料的制备与应用[J\]. 中国材料进展,2013,32(7):399-405.
[19] Yao X,Song Y L,Jiang L. Applications of bio-inspired special wettable surfaces[J\]. Advanced Materials,2011,23(6):719-734.
[20] 王誉茜,纪丁琪,翟丽华,等. 生物材料抗菌性研究进展[J\]. 农业与技术,2017,37(9):3-4.
[21] 张璇,闫欣,黄天地,等. GO-nAg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 材料导报,2016,30(6):18-21.
[22] 刘鑫,汪静,潘超,等. 改性PDMS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3,28(4):395-398.
[23] Fang Yan,Sun Gang,Bi Yuhan,et al. Multiple-dimensional micronano structural models for hydrophobicity of butterfly wing surfaces and coupling mechanism[J\]. Sci Bull,2015,60(2):256-263.
[24] 王女,赵勇,江雷. 受生物启发的多尺度微/纳米结构材料[J\].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1,32(3):421-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