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2019-02-02 09:37应雪莲
北方文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青春之歌创业史女性形象

应雪莲

摘要:“十七年文学”中的中国女性形象是一个独特的历史现象。本文旨在通过对该时期女性典型艺术形象的研究,以柳青的《创业史》和杨沫的《青春之歌》为具体文本,通过文本中的典型女性形象来具体分析阐释这个时期中的文学女性形象特征。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时期;《创业史》;《青春之歌》;女性形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女性的地位得以不断提高“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真正的男女平等,只有在整个社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1)“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2)“妇女能顶半边天”(3)等成为当时的口号。

新的时代,新的生活,新的人物都为“十七年”时期的女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那么我将在本文中以柳青的《创业史》以及杨沫的《青春之歌》为文本依据,从而来展开分析“十七年”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一、“改造+恋爱”的叙事模式

20世纪中期知识分子身份的不断弱化,文学界将知识分子与女性身份重叠编码,从而产生了“改造+恋爱”的叙事模式。女性相较于异质性的知识分子更倾向于革命男性,恋爱上的归属同时也意味着政治新的身份新的命名。

《创业史》中,只有高小文化却颇具知识分子女性色彩的改霞在面对爱情时有着自己独立的主见。对家里的包办婚姻勇敢的说不,毅然决然地拒绝有着富裕中农身份的县城高中生郭永茂的追求,只钟意于“无知无识”的村干部梁生宝。梁生宝的“无私”“肯干”是真正吸引改霞的地方,只有面对他时,她才会重新拥有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所拥有的女性特征:注意自己的形象,擁有姑娘的害羞、敏感与软弱,尽管面对梁生宝的冷遇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是在城里听说县委领导对于梁生宝的印象很好之后“他估量,生宝准是被县上挑选成为重点培养对象了”(4)。于是“改霞已经下定决心,从今以后,她自己要主动,而不像从前那样总等着生宝对她主动”(5)。虽然,改霞最终还是选择进城当了工人,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这些都表明了改霞在恋爱的过程中也是对照榜样寻找差距,自我规训的过程。

《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在碰到卢嘉川、江华之后,其恋爱观也发生了改变,不再倾心于有着骑士精神兼诗人风度和气质但却自私无比的余永泽,决然地挣脱余永泽,转向于革命家江华的怀抱中,但林道静对于江华的爱情也是对革命者爱情的选择,而不是属于两性吸引的感情范畴,她在自己的心里告诉自己说:“真的,像江华这样的布尔什维克同志是值得她深深热爱的,她有什么理由拒绝这个早已深爱自己的人呢?”(6)所以,我们不难从中可以发现其对于江华的爱也是对于党的爱,对无产阶级的爱,这也使得她最终得以改造成为一个女先锋战士。这正如电视剧《亮剑》中有着小资情调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的小田对于“泥腿子”将军李云龙的爱,也不是真正出于两性之间的吸引,更多是对于他身上革命英雄气概的崇拜之爱。

二、由小家走入大家

女性地位的提高,使得她们打破传统的婚姻观,勇敢的从“小家”走入“大家”,成为社会建设和集体事业发展的一份子。

《创业史》中,解放后的改霞像出笼的鸟儿,当受到共产党的政策的洗礼后,急于走出“小家”,她积极学习,寻求进步,渴望加入中国共产党“做一个共产党员,把自己的一份力量汇集到党的巨大力量里头去”,在改霞心目中,“娘给了她肉体的生命,她精神上的生命是党给她的。”她渴望为社会奉献,尽管在“面对是进工厂还是继续留在农村的选择”时,有过犹豫,但还是最终选择了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而离开蛤蟆滩进城当了一个工人,并融入了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家庭之中。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为了抵抗封建家庭对其的包办婚姻,决然离家出走。结识卢嘉川、许宁、江华等人并受他们影响,挣脱了自私的知识分子余永泽的束缚并积极投入了大革命的浪潮之中,积极地参加无产阶级的斗争运动,最终在江华等人的帮助下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融入了无产阶级这个大家庭之中,使得自己的价值得到了升华。

注释:

毛泽东《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

1965年5月27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酬》

柳青《创业史》

柳青《创业史》

杨沫《青春之歌》

参考文献:

[1]柳青.创业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2]王宁.性别表述与身份认同[M].上海三联书店,2006.

[3]杨沫.青春之歌[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

[4]王纯菲.中国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批评[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5]张琰.权力话语的抒写——从《创业史》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谈起[J].文学语言学研究,2007年1月号下旬刊.

[6]汤虹.不爱红装爱武装[D].苏州大学,2005.

猜你喜欢
青春之歌创业史女性形象
“无尽”的《创业史》——我的父亲柳青
我们需要带有泥土的生活
青年志 三位青年“创业史”——心思始终“钉”在超越前辈
李书福 自书40年创业史 致敬改革开放
舞剧《青春之歌》创作艺术特征探析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青春之歌》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