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智慧
2018年12月8日2时23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开启了月球探测的新旅程
月球背面并不等于“月之暗面”,它同样能接受太阳光照。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登上了月球背面,地点是南极-艾特肯盆地(South Pole﹣Aitken basin)里的冯·卡门环形山。
这是人类探测器第一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1959年,苏联的“月球3号”探测器让人们远远窥见了月球背面的样子。1968年,美国“阿波罗8号”宇航员,第一次用肉眼看到了它。
作为普通人,虽然可以在任天堂发行的游戏《超级马里奥:奥德赛》中,穿上宇航服,在所谓“月之暗面”的关卡里游览个痛快,但所见终究不如现实里那么“货真价实”。艾特肯盆地是太阳系内已知第二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2500公里。科学家们在20世纪90年代就希望一睹其芳容,那里的岩石可能有40亿年的历史,还含有相当含量的氦-3与液态冰(一种特殊的冰水混合物)。
2018年2月,印度宣称“月船2号”将探测这一地区。这里也是美国宇航局早就希望“落脚”并派遣機器人取回岩石样本的地方。不过,最终还是中国的月亮女神“嫦娥”先行一步。
在地球上,月球背面是无法观测的“盲区”。所以,关于它的阴谋论极其流行。
比如电影《变形金刚3:月黑之时》就篡改了“阿波罗11号”的登月历史。影片中,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阿波罗11号”登陆前,提醒宇航员注意外星人的行踪。果然,宇航员们在月球上发现了飞船“方舟”和年迈的汽车人“御天敌”。突然,全球直播的登月实况中断几十分钟。肯尼迪命令阿姆斯特朗不遗余力地跑向月球背面,从那里带回变形金刚的核心科技—当个故事听听就好了。
月球本身是浑然一体的,之所以从地球上看有正面、背面之分,是因为月球不仅绕着地球公转,也绕着自身的轴自转,而它的自转速度恰好与绕地球公转所需的时间相等—这个原理也被称为“潮汐锁定”,大的天体对小的天体形成潮汐力,使小天体一直以同一面“示人”。如果有一天人们站在火星上,也会发现火星的卫星—火卫一、火卫二,同样有着“潮汐锁定”现象。
换句话说,月球的公转周期和自转周期为1:1,因此在地球上的人看来,月球总是露出它的正面。而由于轨道面交角造成月球“晃动”的现象,这个月球正面的范围比背面要大一些,约占月球表面积的59%。
其实,月球背面并不等于“月之暗面”,它同样能接受太阳光照,只是由于背面不朝向地球,无法将阳光反射到地球罢了。
值得注意的是,“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索的都是月球的高纬地区,例如前者着陆在北纬44.1°、西经19.5°的虹湾区域。过去,美国和苏联都向月球发射过很多探测器,不过范围大多局限在赤道两侧27°以内的带状地区,包括宇航员的活动范围也处于低纬度。
降落在低纬度,通常有几方面考虑:首先,月球赤道附近光照理想(月球赤道面与黄道面的交角仅有1.54°),光学设备能清晰勘探,太阳能电池也能更好地工作。其次,像“阿波罗”系列飞船载人的话,需要返回地球,那么从月球低纬度升空,便于利用赤道附近较大的线速度,节省燃料。再次,从近地轨道一路辗转而来的探测器或载人飞船,如果进入与月球绕地轨道基本“共面”的近月下降轨道,再“就近”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月球绕地轨道和月球赤道面交角小于7°),可免去向高纬度大幅变轨的折腾。
冯·卡门环形山的坐标是南纬45.5°、东经177.6°,该地不易着陆,在太阳能供应上也相对受限。显然,“嫦娥四号”是在迎难而上。
“嫦娥四号”其实是个“备胎”。它原本的命运是,做“嫦娥三号”的备份探测器。不过,2013年“嫦娥三号”圆满完成了任务,着陆在月球正面的虹湾,还留下了令人魂牵梦萦的月球车“玉兔”。这样,“嫦娥四号”又有了新使命。
目前,“嫦娥五号”预定在2019 年12 月前后发射。
它包含了着陆器和漫游车。着陆器重1.2吨,漫游车重140千克。着陆器有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可以在3个月的任务期限里,为搭载的科学仪器供电。漫游车才是探索月球背面的主角,而且,经过将近45万中国公民的投票,它的名字叫“玉兔二号”,以此来纪念它的弟弟或妹妹—在月球孤独工作了972天后停摆的“玉兔”。
“玉兔二号”和着陆器分离后不久,着陆器上的监控摄像头拍摄它的 “足迹”照片,即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地球。之后为了迎接月昼高温的挑战,“玉兔二号”计划先休眠一段时间,再被唤醒。
从“玉兔二号”的“配置”来看,有太阳能电池板,有挖掘和分析土壤样本的工具,搭载了全景摄像机来拍摄月球表面的三维图像,还搭载了探测雷达、可见光和近红外成像光谱仪,来探测月球背面的地形和矿物组成成分。
它还带了一个3千克的密封容器,里面装了马铃薯、拟南芥种子和蚕卵,以便测试植物和昆虫能否在月球共生。蚕卵一旦孵化,幼虫会产生二氧化碳,而萌发的植物会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望在容器内共建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这一实验由28所中国大学设计。1982年的时候,苏联“礼炮七号”空间站就种了一些拟南芥,它们在太空开花、死亡,寿命为40天。
1月3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研人员在紧张工作
“嫦娥四号”降落过程示意图
据悉,“玉兔二号”将陪伴“玉兔”,永远留在月球表面。不过,它们很快就能等来“能回家”的“玉兔三号”。
由中国国家航天局主导、2003年启动的“嫦娥工程”,分“大三步”和“小三步”。
“大三步”是“探”“登”“驻”—无人探月、载人登月、长久驻月。其中“探”分为“小三步”,即“绕”“落”“回”。
“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做的是“绕”,2007年启动,作为月球轨道器,在距离月球表面约2000公里的高度绕月飞行,进行全球探测。
“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做的是“落”,2013年启动,发射月球着陆器,落到月球表面,释放一个月球车,在着陆区进行详细探测。
“嫦娥五号”“嫦娥六号”,则会发射月球自动采样返回器,它降落到月球表面采集样本后,其中的返回器还会回到地球。这就是“回”。1970年的苏联“月球-16”探测器最早做到了这一点。目前,“嫦娥五号”预定在2019年12月前后发射,“嫦娥六号”预定在2024年发射。
欧洲航天局在2017年发布的3D打印月球基地效果图
等这“小三步”完成得差不多了,“载人登月”就会提上中国航天日程,并在21世纪30年代得以实现。
就刚刚着陆的“嫦娥四号”而言,它跟“嫦娥三号”结构类似,完成的任务也类似,突破的技术难关也比较接近。
月球表面没有大气,没法利用气动减速的办法着陆。“嫦娥四号”首先要靠自身推进系统减少近1.7km/s的速度,这要求它自己的推进系统的速度增量必须够大。同时,下降过程中,探测器的质量不断减小,重力也随之变化,自身的推力也要可以调整才行。
软着陆的下降过程,是个时间短、速度变化大、不可逆的过程,没法依靠地面实施制导和控制,只能靠自己的GNC系统—利用基于对月测速、测距和地形识别的传感器,来进行全自主的制导、导航、控制。而且月球背面到处坑坑洼洼,很少有“完整”的地方,“嫦娥四号”还得有一定的自主避障能力。
着陆时,必须有“着陆缓冲系统”来吸收撞击月面的冲击载荷,还得保证着陆器不翻倒、不陷落。
巡视探测的过程也很复杂。漫游车要在有限的能源下,做出前进、后退、转弯、爬坡、越障等动作,并保持运动的稳定性。车轮形态、悬架形式、月壤可通过性和移动性能仿真性,都是要处理的问题。
到了预定的工作地点后,月球车还要具备在环境中识别危险、确定自身姿态位置、辨别目标位置、规划到达目标位置的能力。这需要基于多种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路径规划技术。
这些难点,“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都攻克了。“嫦娥四号”主要是优化了降落过程的制导程序,漫游车也会等待电力充满再工作。
地球人很早就惦记着“上月球”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写了《从地球到月球》,吸引了魯迅为之翻译。他在序言中连连称奇:“然人类者,有希望进步之生物也,故其一部分,略得光明,犹不知魇,发大希望,思斥吸力,腾空气,泠然神行,无有障碍。”
当然,登上月球,一方面是满足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一方面也有很多现实的因素。“阿波罗”系列飞船带回的样本证实了氦-3的存在。根据探测结果,月球上的氦-3含量估计在100万吨以上。氦-3是氦的同位素之一,地球上的储量极其稀少,只有10~15吨。使用氦-3的核反应堆没有中子,因为纯氦-3的热核反应只会产生没有放射性的质子,因此也就不会产生辐射。
据专家计算,如果采用氘和氦-3进行核聚变反应来发电,美国年发电总量仅需消耗25吨氦-3。以目前全球电价和空间运输成本算,月球上1吨氦-3的价值约为40亿美元。但随着空间技术的成熟,运输成本一定会下降。法国科学家就宣布,2030年将使用氦-3进行商业发电。
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拍摄的“玉兔二号”在A点影像图
印度也早就瞄准了月球上的氦-3。“月船2号”的目的正在于此。不过,对月球开采,只有美国和卢森堡通过了立法,允许商业实体将太空开采的东西据为己有。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国际性条约。
月球南极的艾特肯盆地,正是氦-3的丰富储地。“嫦娥工程”的“科学目标”中就包括,“评估月壤中氦-3的资源量与分布”。
除了为地球提供能源,月球最大的作用还是做一个“中转站”。比如建天文台,由于没有大气层遮挡,没有电磁波干扰,绝对是天文观测的最佳场所。此外,从月球背面能看到宇宙深处,从月球南极能看到银河系的中心。
在月球上建火箭发射场也特别有利。首先,燃料可以就地取材;其次,重力小,发射轻松。所以,美国的长期空间探索计划是要先建立月球基地,再从月球基地出发去探索火星。
相对于美国航天事业的“遥遥领先”和苏联-俄罗斯的殷实家底,印度一直希望坐稳“第三名”的位置,不过这一愿望未能顺利实现。
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中国是第三个用自己的火箭将自己的宇航员送上太空的国家。首次载人行动是2003年,从那以后,中国已经将11名宇航员送入太空。2016年,两位中国宇航员在中国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驻留了30天。
2018年,中国向太空发射了38枚火箭—首次在数量上超过了其他国家;10月有一次发射任务失败,不过主角是中国首枚民营运载火箭“朱雀一号”。作为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重型火箭今后将担负更大的责任,比如发射“东方红五号”卫星。
2014年9月,印度发射的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比较惋惜的是,中国火星探测计划中的第一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2011年11月搭乘在俄罗斯的探测器上一起发射升空,但因俄联邦航天局提供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没能按计划变轨,结果双双被困在距离地表206~340公里的近地轨道。俄罗斯先后两次抢救均未成功,“萤火一号”最后于2012年1月坠入太平洋。
而印度在火星探测上破了一个纪录。2014年9月,印度发射的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进入火星轨道,使印度成为全球首个第一次尝试便成功入轨的国家,仅排在俄罗斯、美国和欧洲之后。但是除此之外,无论是发射火箭、卫星,还是载人、探月,印度的速度都不算太快。
印度的登月计划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发射无人探测器“月船1号”,这一目标已在2008年达成。第二阶段是发射登月机器人。原定“月船2号”将于2019年1月发射,但因故再度推迟,官方表示目前无法确定发射日期。
2018年12月28日,印度内阁会议批准了载人在太空停留7天的“加冈扬”计划。这是印度首项载人太空任务,将用GSLV Mark III火箭发射“加冈扬”轨道宇宙飞船,载3名宇航员到距离地表400公里的太空轨道。该任务计划耗资1000亿卢比,于2020年进行。
太空探索是一个极其耗费时间和资金的事情,不是小国能办到的。对于大国来说,太空探索必须作为国家级优先事项,不受政治、经济波动的影响,才能保证计划稳定实行。探索的时间、名次、难度,就像國家的勋章,这种荣誉是被记载在人类史册上的。
“嫦娥四号”在迄今为止月球上最大的撞击盆地成功着陆,缩小了中美在登月方面的差距。平克·弗洛伊德乐队有张著名的专辑《月之暗面》(1973),蝉联了“Billboard 200”917周的冠军。这张专辑关注了人类普世价值的主题,还为迷幻摇滚加进了实验性,开创了“太空摇滚”的时代。乐队成员Roger Waters说:“这张专辑有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你必须去抉择、去探索,所以歌词里说‘我会在月之暗面(其实是指月球背面)与你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