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教育问题研究

2019-02-01 06:32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2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子女中职

(常德技师学院)

近年来,随着“农民工”群体发展,进城务工成为潮流,但是其“留守子女”问题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来。所谓“留守子女”,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都在外地打工,而留其子女在老家农村生活或不在父母身边的城市孩子。在中等职业学校受教育的学生中,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年龄大多处于14-18周岁,相对于“留守儿童”,他们年龄偏大、“守龄”较长,家长认为在满足其基本学习生活的条件下,孩子已经具有一定自理能力,从而“留”得也就更放心。根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课题组2014年对中国留守子女研究的述评,中等职业学校中“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凸显,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本研究旨在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中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出现教育问题的原因,研究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一、农村“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

全国妇联于2014年发布了《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该报告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出全国有农村留守子女约为6102.55万,占农村子女37.7%。其中,高中/中职(15—18岁)学龄阶段留守子女的数量约为796万,占农村留守子女13.1%。农村“留守子女”这一群体人口基数较大,涉及范围广,且家庭结构的变化、亲子教育的缺失影响到子女健康成长,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需要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切关注。

二、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出现的教育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缺失的家庭教育

家庭作为孩子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外出打工,主要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无法对孩子的教育进行有效监管,导致家庭教育出现真空。许多农村“留守子女”学生是由家中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代为抚养,他们对孩子学习教育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然而对处在身心发展迅速阶段的“留守子女”来说,当家庭教育出现缺失,生活、学习、情感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出现心理健康、学习态度、道德品质的“发育不良”。

(二)被动的学校教育

就目前而言,由于教育体制、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很难形成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团队,在处理农村“留守子女”问题上也显得很被动,没有形成有效、规范化的教育工作体制。而且家校之间还存在缺乏有效沟通,家校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许多中职院校的班主任坦言:“对于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不能打不能骂,开除又违反相关规定,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打电话给家长,家长也不配合,这使得学校更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学生问题。甚至有些老师认为管理农村“留守子女”学生是一件“险事”,如果严格要求学生,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而自己也会产生许多麻烦。教师的这种消极心理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对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的管理,导致管理工作停滞不前。

(三)不良的学校周边社会环境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周边,如网吧、KTV、游戏厅等这些对学生有很大吸引力的娱乐设施随处可见。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大多选择在金钱上弥补孩子,因而大部分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在零花钱方面相对比较宽裕。不过由于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弱,他们也因此容易沉迷于网吧、游戏厅。根据调查显示,在学校查出的夜不归宿、翻墙上网、旷课玩游戏的学生当中,有大半是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甚至有些受到社会上不良分子的教唆、恐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中等职业学校解决农村“留守子女”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子女”学生教育制度

首先,增加中职院校教师师资力量,建立导师制度。中职院校教师教育水平较普高学校而言相对较弱,因而需加大学校人才引进,提高整体师资力量。导师制度是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创新,可以由学校领导、班主任、德育或心理老师担任,主要任务就是建立“班级留守学生情况档案”,对学生心理进行正面引导,时常关注其思想动态,学习情况。学校也应定期组织“导师”经验交流会,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形成有效的管理团队。其次,充分发挥班集体及学校社团活动的作用。学校是学生的“第二家庭”,而班集体就是这个“家庭”的载体。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加强班集体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鼓励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帮助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获得成长,学会团队合作,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最后,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并不是“问题分子”。据调查,在某些中职院校中,心理课或心理咨询室名存实亡,甚至有的还没有设立。当“留守子女”出现心理问题时,没有专业人士予以解决。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要及时疏导和处理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教育平台

针对当前学校、家庭、社会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缺乏有效沟通现状,应当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教育平台,加强学校与家长、家长与子女的沟通;其次,学校可以开设专门的亲子时间,通过互联网视频聊天的方式,强化听觉和视觉的双重沟通效果。政府可以在农村建立网络信息站,招聘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回乡担任信息站管理员,帮助闲时回乡或留守农村的人员进行计算机培训,既能搭建一个定期为农村“留守子女”学生与家人互动交流的平台,又能对农村留守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十三五”规划中打破网络宽带建设“最后一公里”,中职院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可以更加便捷的与家人进行沟通。再次,社会舆论对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应进行关爱和积极导向。学校、家庭、社会三者联动,各司其职,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让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校、父母、社会对他们的关心爱护之情。学校也应加大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和爱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健康人格。全社会所有团体、成员应该全力协作,达成关爱、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的共识,意识到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的特殊性,树立社会责任感,用长远的角度、发展的观点来开展中职院校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工作。

(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为中职院校的农村“留守子女”学生创造良好社会环境中,相关部门应当协助学校肃清学校周边环境,与学校开展联合整治,使学生远离社会不良诱惑。对于威胁、恐吓、引诱中职学生犯罪的社会不良分子,应予以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和法律上的严惩。政府在教育主导过程中也要有所作为,可以把农村流动人员、农村“留守子女”学生纳入到政府民生工程和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当中,对其应有权利予以保障。

猜你喜欢
中等职业子女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