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4日第二届汕头摄影周在被称作“市民会客厅”的汕头时代广场隆重开幕。时代广场也是汕头摄影周相关展览的主要场地,数十组近2000幅作品被放置在17万平方米足有20来个足球场大小的广场上,构成了一道视觉的奇观。市民在照片前或驻足观赏,或留影嬉戏,城市公共空间变身为开放性的艺术空间,展览本身就是一件体量巨大的城市艺术装置。这是迄今为止,汕头最大规模的开放式影像展示。与大多数矜持高冷的专业展厅相比,观众在这里观展有别样的放松,影像、城市和观众三者之间有更密切的互动。
此届“汕头摄影周”由广东省摄影家协会提供学术支持,汕头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汕头市摄影家协会承办,《中国摄影》杂志社与中国摄影报社共同协办。
汕头是中国较早接触摄影的城市之一,迄今发现最早的影像拍摄于1870年。汕头也是新中国第一张照相纸的诞生地,汕头“公元厂”是中国感光工业的摇篮。潮汕是陈复礼的故乡,汕头曾走出“红色摄影家”沙飞,养育了“中国感光之父”林希之,潮汕地区还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摄影师,此次摄影周总策展人曾翰也是潮汕人。因此,围绕着汕头特色鲜明的地域影像文化呈现展览并展开相关学术研讨成为此届汕头摄影周的应有之义。
摄影周的主题摄影展 “记忆·穿越”以潮汕文化为对象,从民俗风情、民居建筑、婚丧喜庆等角度分别铺陈了大量照片,向市民讲述潮汕的文化记忆。《见证40年中国摄影名家十人展》是为数不多的室内展之一,以10位名家经典纪实作品集中表现了40年来的社会变迁。以此相对应《见证汕头40年(1978-2018)影像文献展》以数位汕头普通人的40年的个人肖像或生活照片,从细微处刻画社会历史的巨变。
摄影周以李伟坤的《原乡人》、王璜生的《线·构图·现实》、林晶华的《非洲面目》、林少华的《汕海经》、翁志雄的《老城旧影》等潮汕摄影名家的作品呈现本土摄影的底蕴,同时又以《汕头当代摄影实验展》展示汕头年轻一代摄影人开放包容、勇于开拓的一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致敬大师—陈复礼与潮汕的影缘》,展示了攝影大师陈复礼与家乡摄影人交流的大量珍贵影像,寄托了汕头摄影人对陈复礼先生的缅怀之情。
摄影周期间还穿插了一些颇具分量的学术活动。围绕着“摄影的历史身份与当代观照”主题,广东省第九届摄影理论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半场。上半场曾翰作了“平行于全球化历史的在地化摄影流变”主题发言,他以自己策划的包括此次摄影周在内的三个展览为例,探讨了摄影如何独立于现实而成为一种自我建构的平行历史和系统。中山大学人类学教授邓启耀的主题发言 “多元与多维视角下的广东影像”,从不同视角形成的不同影像进行分析,揭示了影像与不同社会文化立场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着主题发言,20多位来自广东省内外的学者对广东摄影的历史脉络、风格特征、人物风貌、态势走向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探讨。汕头摄影周学术主持李楠主持了研讨会。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做客“公元大讲堂(第12期)”,为汕头市民带来一场题为《摄影是有重量的精神运动》的精彩讲座,当日的汕头市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吸引了300名影友、市民进场听讲。
汕头摄影周立足本土的影像文化建设,用摄影建构城市记忆,努力兼顾和平衡历史情怀与当代视野、学术诉求与大众分享,规模不大但扎实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