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的生命伦理系统教育探究与实践

2019-01-31 22:40康红蕾罗国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医德医学生伦理

康红蕾,罗国华

(1.福建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福建医科大学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使医学生直面人的生命,掌握相关的伦理知识,具备一定道德判断能力,为提升病患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教育。对于承担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学生而言,开展生命伦理教育不仅影响医疗处置和医患关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和长远发展起到重要影响[1]。

一、现状与分析

采用自编问卷的形式对福建医科大学大一与大二医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90份,回收538份,有效问卷503份,有效率达93.4%。其中大一学生207人,占41.2%,大二学生296人,占58.8%。调研内容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对个体生命的了解与认同。

一个人要先充分了解自己并喜爱自己,才可能珍爱生命,实现人生价值。调查结果表明,关于“你喜欢现在的自己吗”,有26.3%的被调查学生表示喜欢;61.5%表示一般;有12.2%表示不喜欢。对于“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有73.7%的学生觉得充实有意义;21.6%表示没感觉;2.84%觉得茫然空虚;1.86%表示不堪重负。

(二)对生命及生命价值的思考。

通过调查,86.2%的医学生认识到生命高于一切,应该珍视一切生命,43.5%的医学生认为应该为自己而活,但有1.1%的学生认为活着没什么可留恋的。关于“生命的首要价值”,有50.3%的医学生认为是永无止境的奋斗,41.6%的医学生认为首要意义是奉献社会、服务他人,4.5%的医学生认为家庭幸福,3.6%的医学生认为是金钱、权利。对于“将要从事的医疗职业的认知”,41.8%的医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帮助自己实现人生价值,50.6%认为能够救死扶伤、服务社会,7.6%认为会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受人尊重。

(三)对临终关怀、安乐死、器官捐赠的态度。

在对晚期绝症病人的处置态度上,87.7%的学生愿意尝试各种治疗方法延长病人生命,使其减少痛苦,安详离去,5.1%的学生认为尊重患者选择死亡方式的权利,可以及早放弃治疗,持中立态度的占7.2%。对于安乐死的看法,41.8%的学生认为安乐死符合临终病人的利益,是允许的,52.4%的学生对此持保留意见,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死的权利或者看情况而定,也有5.8%的学生认为安乐死接近故意杀人,是不道德的,完全否定了这一行为。对器官或遗体捐赠的看法上,有76%的学生认为这是为社会和医学发展做最后的贡献,可以治病救人延续生命,但也有5.3%的学生认为无所谓,18.7%的学生不愿意捐赠。

(四)生命伦理知识的来源及教育途径。

关于生命伦理知识的来源,有41.6%认为来源于传媒,24.7%认为来源于学校教育,28.1%认为来源于家庭,5.6%认为来源于朋辈。关于校内生命伦理教育的途径,32.7%的学生选择开设相关的生命伦理教育课程,40.6%选择增加实践体验,28.4%认为应该进行学科课程间的渗透结合,23.5%选择开展主题活动,17.9%选择专题讲座,5.2%认为应该开展心理辅导干预。

二、对策与实施

在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中,知、情、意、行是统一的。生命认知是基础,生命情感是动力,医德意志是支柱,医学行为是关键。实施“知情意行”四段式生命伦理教育模式,助推医学生践行誓言、守护生命。

(一)培育生命认知,增强履职自觉。

其一,通过公共选修课或者动物实验课的形式,将生命科学、生命伦理、器官捐赠、死亡伦理、临终关怀等伦理知识向医学生进行渗透,使课程与医生的生命责任感相结合;其二,可将生命伦理教育与医学专业课医学伦理学、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统筹整合,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器官捐献等问题都可成为教学内容,使医学生在学中刷新生命认知,自觉地履行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其三,广泛搜集一些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比如悼念、致敬“大体老师”,人道地对待实验动物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生命伦理教学的重要素材。

(二)烘托情感渲染,丰富校园文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能培养出伪君子[2]。同情感、仁慈心是医学道德情感的核心。其一,设立道德讲堂,邀请医务标兵讲述他们的从医历程,激励医学生反思肩负的责任与生命的价值。其二,树立身边的医德榜样,举行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和医德模范的系列讲座报告,使医学生耳濡目染感受他们的医德魅力。比如荣获第43届国际南丁格尔奖章的福建医科大学姜小鹰教授,就多次受邀为本校新生和毕业生做报告,医学生聆听身边榜样的动人事迹,成为“进校第一课”和“职场第一课”。

(三)磨炼医德意志,抵制精神污染。

由于意志力量内化在医学行为之中,对于医德意志薄弱的人,一旦碰到障碍就畏缩不前,甚至违背医者的职业道德,败坏了医者的圣洁形象;而医德意志坚定的人,往往执着地去实现自己的信念和诺言,并不断强化行为规范。因而,要锻炼医学生坚韧不拔、有始有终的意志品格[3]。开展医学专业的职场教育;争创“孟超班”“南丁格尔班”等活动;参观实践基地(生命科学馆、生命意义展);缅怀感恩“大体老师”;开展“争做新时代的好医生”等各种专题活动;坚持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相结合,不断磨砺在校医学生医德意志,以实际行动自觉抵制不良风气。

(四)践行誓言文化,巩固教育成果。

引导医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具体包括举行重温希波克拉底誓言、“授帽仪式”和“接灯仪式”等活动;发挥带教老师的教育示范作用,一名称职的带教老师,无论是医德素养、专业技能、工作作风都会起到表率作用,极大地影响学生今后的职业表现;在实习期实行医德再教育,并通过一系列实习期医德考核评价体系,巩固教育成果,为守护人类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三、讨 论

医学生生命伦理教育的内容大致有四个方面:其一,生命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珍惜生命之存在、欣赏生命之美好、尊重生命之个体、维护生命之权利。医学,乃生命之学。珍惜生命、护佑生命应是医学生的基本素养。医学生要学会维护自身的生命权,真正认识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自己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4]。其二,责任与奉献意识教育。鼓励医学生如果选择从医,必须无私奉献,坚守“拯救生命、献身医学事业”的价值目标。其三,逆境与死亡意识教育。正如法国思想家蒙田所说,“谁教会人死亡,谁就教会人生活”[5]。其四,和谐意识教育。即医学生身心和谐、自身与病患及社会的和谐。党的十九大报告绘就了“健康中国”新蓝图,无疑对医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除了治病救人、钻研医术外,还需要给予病患更多的尊重和关怀,促进医患和谐。而医患能否和谐,关系到患者及患者家人对医生、医院、医疗行业的认识,进而影响到社会的安定[6]。

猜你喜欢
医德医学生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医学生医德意识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医德教育目标优化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医学类高职生医德教育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人文教育要给医学生另一种智慧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