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征
如何探究叙事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高一学生已知的方法有:人物细节描写、环境(景物)、情节等。那么,有无其他角度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呢?本人在教授叙事诗——《诗经·卫风·氓》的过程中,试图突破以上已知的品鉴方法,从有意味的形式——意象“淇水”、人物称谓,以及标点符号入手,对其中的女主角形象进行全方位立体的探究。基于此,本人对于叙事诗歌中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也有了一些新思考。在《氓》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如下三个主要环节:
文本中三次出现一个意象——“淇水”: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氓》中女子婚恋的主要三个阶段(热恋、婚姻、婚变)都描述到了“淇水”这一景物。可以说,淇水见证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个重要阶段,女子向它倾诉了少女的情怀与婚姻的苦楚:“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淇水是女子送别恋人的途径地,是二人情义融融的见证,此处的淇水诉说着热恋中的一往情深、甜蜜痴缠;“淇水汤汤,渐车帏裳”,随着时间流逝,淇水带走了缠绵与誓言,女子第二次面对淇水,或许已在哀叹自己已逝的爱情。这一汪淇水,混杂了多少女子悔恨与哀伤;“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反衬着男子的始乱终弃、卑鄙德行却没有止境,也可以理解成作者暗示自己,隐忍包容也该有尽头,因此这里的淇水似含女子的决绝之形象。
可见,《氓》中的淇水,见证了女子婚姻生活的三个重要阶段,女子向它倾诉了所有的情怀与苦楚,在淇水面前,女子的轮廓逐渐显现。
在语言交际中,称谓蕴含着情感态度、身份地位、角色亲疏等信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采用何种称谓,体现了该人物的交际态度与情感立场,侧面体现了人物的形象特点。就如同学之间的交际,假如全班对一同学称小名,唯独一人坚持称本名,那么是否该同学性格与其他同学略有不同呢?在教学中,本人希望借此启发同学们对《氓》的思考,这篇诗歌中女子对男子的称呼几易其名:氓、子、复关、尔、士、尔。这种变化与女子跌宕的情感有着微妙的联系,从中我们也是可以窥视出女子更丰富的形象的。
称谓一:氓,指从外地来的男子,在这里是个泛称,一个外来做生意的小伙子,并没有太多的感情色彩。初次见面,感情还较疏远,女子保持着应有的矜持与娇羞。
称谓二: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明显有亲近的感情色彩,有与对方进一步交往、发展感情的意愿。她以尊敬的称谓“子”来表达对男子的敬慕、宽慰,体现了女子的深情、温婉、体贴。
称谓三:复关,指男子居住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看做借代的手法,代指男子本人。热恋中的人,内心是甜蜜而隐秘的,女子呼“复关”,正是其深情痴缠的形象的写照。
称谓四:尔,这个称谓少了陌生和客套,多了熟悉和惯常,是一种生活化的称谓。表明女子已经完全把对方看作是感情上的依靠和人生的归宿了。“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至此,女子已完完全全放下矜持,放松真诚地走进了与氓的婚姻生活。
称谓五:士,泛指男子。“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以士相称,体现女子心中之冷静及其性格之忍让善良;“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士”是男子的泛称,女子遭背弃后的控诉是对所有男性的控诉,使诗歌具有了广泛的社会意义。
称谓六:尔,女子情感由激昂转为平静,由控诉转为叙述,女子又以“尔”称呼男子,但此“尔”是决绝之后冷漠的称谓,这一称谓的背后是女子伤心欲绝的痛苦和痛定思痛后的清醒。
至此,通过品味一些有意味的形式,我们已经看见了女子丰富立体的形象。那么,还有无其他有意味的形式可值得借鉴?本人发现,不同选本中,对本诗所标注的标点符号是不同的。经研究,本人认为,这些标点符号标注在尊重前文所述女子基本形象之余,又略有侧重点的差异,本堂课的第三个环节便落在标点符号的探究上。
几个选本中标点符号有差异的标注如下:
1.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古代汉语》)
2.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人教版教材《语文》必修2)
3.《先秦诗歌鉴赏辞典》里的《氓》没有使用一个感叹号。
4.粤教版语文教材《氓》在结尾“亦已焉哉!”中使用了一个感叹号。
感叹号的基本作用是突出强调情感。课堂中,我带着同学们一起研究这些感叹号,将其所强调突出的内容进行归类,发现《氓》中所有感叹号相应语句中强调的情感可归为以下两类:
1.女子反思之深刻透彻。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怨恨痛悔之强烈。如: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据此可归纳出:人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形象决绝刚烈;《古代汉语》教材《氓》中的女子在刚烈决绝中又偏向怨恨悲伤;粤教版教材《氓》中的女子哀而不伤,怨而不怒;而《先秦诗歌鉴赏辞典》中《氓》的女子则相对平淡。
在本堂课实施过程中,我对人物形象的探究方法,提出创新性角度,又有对人物由浅入深的品评贯穿其中,使得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拓展了思维。以此为例,我们可以对叙事诗人物形象探究的常规方法进行补进,即从有意味的形式,如反复出现的景(意象)、人物称谓以及标点符号等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