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伟光
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对语文的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中突破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理论探索的浪漫想象,有助于突破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范围内谈论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虚泛之谈,通过具有批判性思维的语文阅读教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敢于以批判性思维去探究文本真谛、体会文本价值、领略作品美感的倾向和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价值性,而且可以从根本上铸造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批判精神。
由于受应试教育、传统教育的影响和制约,现实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发展不容乐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依附式关系,即教师作为师生实际交往过程中的控制者,往往呈现出“积极有为、权威无限”的状态,学生自然就会沦为不被重视的客体或附庸,体验到的也只是一种被动、无奈、无为的过程。由此可见,这样的师生关系阻碍了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学生的批判人格与意识也很难得到进一步开发和培育。而由传统的权威专制型师生关系转变为平等和谐型师生关系,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本质要求。在人格层面上,师生关系应是相互尊重、平等和谐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要规避居高临下的姿态,积极弱化专制和权威观念,抛弃“师道尊严”思想,转而以“引导、关怀、支持、尊重和热爱”理念去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是日常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实施者,学生则是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高中语文教师作为问题讨论、解决的引导者,与学生保持平等关系,不妄自尊大、不以自我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观,特别要尊重那些具有个性化思想的学生和曾经犯过错误的学生,积极引导他们探求新知,进而释放自身的创新意识与批判精神。教师要力创平等交流、自由表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念。
平等和谐型师生关系的构建要求由以往单向训导和垂直传递转变为双向对话和多面交互的关系。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每一份理解与热情都是开发学生智力激情和挖掘学生潜在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情绪支持,而且还能唤醒他们的批判意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从而使培育出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教师应放下师者姿态,学会倾听学生的思想,充分意识到当下高中生渴望教师的理解、支持与帮助。高中语文教师应由训导者转变为学生的“知己”,由知识的主讲者转变为倾听者,这种变化的直接意义在于教学由单向传递转变为双边互动,教师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师生在多重对话中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共同发现并挖掘语文阅读世界中的奥秘和智慧。一直以来,知识教学往往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关键内容,师生关系也是以知识教学为中心,通常被异化为一种“知识传播——知识继承”的认知关系。实际上,语文阅读课堂涉及到“人对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以及社会世界的态度”,涉及到高中生的认知活动、道德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探寻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秉承真实而完整的人格魅力去感化每一位高中生,及时引导高中生追求具有质量的生活。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是为了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而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以往的教学活动将学生放在被动地位,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受批判思维能力自身特点的影响,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就需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之间加强互动与合作。在高中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语文阅读的学科特点来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主动审视自己思维活动并改正不足的基础上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另外,当教师或同学提出的某一个观点无法说服自己时,学生应运用正确的表达方式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运用充分的论据来进行证明,与此同时,在与他人辩驳时应保持尊重,将对方观点中存在的漏洞客观地提出来,带给他人新的启迪。另外,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意识,对他们敢于提出质疑的勇气给予肯定。总而言之,教师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与学生加强交流,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对话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达到理解与建构目标的重要路径。只有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话式交流,才能激活高中生的思想,促成多种思想的交互和碰撞,从而使文本思想得到进一步的构建和发展。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以自己的分析和理解来替代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实践,同时也应避免以集体讨论和展示来替代学生的自我阅读或者脱离文本过度自由发挥。文本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深藏着阅读情感的源泉,而语言文字则是最能诱惑学生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的价值取向。
在批判性思维的指导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能脱离生生对话。在某种程度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和互动能够很容易挖掘阅读的主旨与乐趣。一系列研究表明,高中生乐于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和感受,由于学生处于同一环境下,个体经验和心理年龄都相近,因而他们的对话可以起到相互感染、相互补充的功能。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生生交互,提供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从而达到畅所欲言的宽松氛围。再者,要重视师生对话。师生对话并非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狭隘谈话,而更多的则是师生间相互交谈、倾听和质疑,并在教师引导下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师生建立在各自不同的文本理解与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开展平等而民主的对话,共同探究文本内涵,从而使阅读教学呈现出一种相对开放的态势,将课堂教学推向更深层次的境界,最终实现语文阅读知识的重组与构建。
倘若将编写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首次开发,那么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则可视为课程资源的二次挖掘。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意味着教师不必探寻课文的“微言大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将自己的理解赋予到文本之中,深入探究文本的核心内涵与典型意义。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将文本视为一种引导学生发展、学习和进步的范例,视为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的“集合场”,合理地改造并融合文本,借助文本来学习和了解各类知识,不断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启发学生体验阅读,从而增长知识和智慧,实现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目标。
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时,与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相比,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教师在对学生批判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时,应该对传授思考方法提高重视,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中,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鼓励,让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事物中存在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母亲》这篇散文时,将其与《背影》作了对比,通过对比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于母亲深深的爱。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两篇文章的相同之处:如都属于回忆性的纪实叙事散文,都是以亲情为主题等总结出来。随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来进行讨论,让学生找出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如《我的母亲》中作者是通过描写他的母亲比较典型的四段经历来表达母亲对自己深厚的爱,而《背影》中作者是通过描写人物形态中最为鲜明的瞬间——背影来表达出父亲对自己浓浓的爱。
由此可知,在备课时,教师需要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研究,并收集一些与该文章有关的资料,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来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分析、评估以及论证能力。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学会结合不同观点来分析事物,并做出合理阐述,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论证能力。另外,教师需要教给学生用批判性思维能力来探索事物相同与不同的方法,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分析,并学会举一反三,将所学的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相结合,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从而建立起完善的知识结构。
传统教学的评价主体是老师,评价标准就是教参上的“标准答案”,评价方法无非是把学生的答案与“标准答案”进行对照,审查两者间的符合程度殊不知,在“标准答案”之外的学生的错误答案中,有多少批判的因子、创新的因子被扼杀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评价方式上要进行变革。
要做到改变单一的评价标准,接纳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见解。新教学理念下的评价者不应把学生仅仅带到所谓的正确答案面前,而是让学生明白只要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观点和依据之间有逻辑的联系,能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这样的思维结果都是值得肯定的。即使是一些看似荒谬,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观点,教师应先行肯定学生“大胆假设”的精神,然后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让学生学会“小也求证”。
既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要求不迷信权威,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主动消解自身的权威姿态,真正放下架子,融入课堂,成为平等合作中的一员。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评、互评,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反思和总结,实现评价多元化、民主化、多层次化。还可以让学生家长、专职的教育机构、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学校以外的相关人员参与评价,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使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反复的“被批判”中得以深化。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新的语文教学改革,而语文教学的改革涉及考试制度、教学思路与方式、教材等等的改革。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思路与方式的探索。相信随着对这方面理论的深入学习以及实践层面的不断探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也必将进一步提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价值,从根源上帮助学生塑造独立人格与批判性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