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宝山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毫无疑问,教研活动正是教师集体经验总结、问题反馈、集思广益的良好平台,对教师个人的成长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帮助作用。
笔者浅见,搞好教研活动首先要重视教研活动设计的序列化。教研活动的主题不应是单一性的,而应从全局考虑,把每一次的教研活动、每一阶段的教研活动纳入到整个学期或学年度当中,形成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关系,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理论到实践,使其有内在联系的序列化活动,方有成效。教研活动的序列化主要从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能力培养两方面着手。
根据学期初教研工作计划安排,并经学校研究决定,某校举行了高级教师示范课教学活动,并由语文学科室担任先锋,组织一线七名高级教师为全校教师展示风采。活动从2018年10月8日开始到10月17日结束,包含观摩听课与评课学习两大部分,历时两周。在这两周中,教师们积极向高级教师学习,虽然学校只要求同学科及工作五年以内的教师去听课,可是其他学科的教师们都踊跃参加,精神。正如校领导的期待那样,本次活动调动了教师们认真钻研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们虚心求学的精神。每一位展示的教师都以非常认真的态度对待本次活动,因为他们深知他们的教学设计一定要给其他教师以启迪,必须给其他教师起到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事实证明他们把一节节精品课堂呈现给了教师们,让每一位听课教师都受益匪浅。
案例一:“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一位老师示范的一节《小说阅读鉴赏方法指津》课,以学生自主演讲“自律”导入,在点评中设疑激趣,并通过教师自己的习作——《20分钟,可以……》,以“周五的又一次月考”等鲜明生动而又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基本观点,再运用《甄嬛传》与《祝福》中环境描写片段的对比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基本思路和技巧。其亮点是:1.深入浅出、层次分明、事例鲜活、观点新颖、讲解透彻;2.教师以自己深厚的语言功底使枯燥的高三专题复习显现了独特的魅力,落实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值得反思的地方:小说阅读的复习不能得“意”忘“言”,在复习小说专题时,教师一定要重视品味环境语言,做到“言”为我用,这样在迁移到小说的人物、情节、主题时,方能有话可说、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案例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位老师呈献的 《成语考点精析及积累方法点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成语接龙游戏作为课堂引入的节点。一方面也展示了成语积累方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了自己成语积累方面的不足。在学生明确薄弱环节的基础上,对于2013年至2018年以来成语辨析的题型的演变规律进行总结阐释,使学生从宏观角度对高考命题意图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以此为契机,细化成语不同题型的解题思路,在练习中逐步掌握成语辨析的技巧。亮点突出:1.教师注重对于学生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将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落到了实处;2.精准的考点分析,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高考命题意图,从微观角度掌握答题规律。需要反思的是:复习成语时既要强化训练,也要讲求学法的指导。
案例三:“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一位老师施教的作文课《时尚作文开头新方法》。该老师紧扣考场作文的行文构思的规律,以“凤头展采”为切入点对于同一则材料——“快乐说”,采取同题异构的方式。巧用赋(铺陈直叙)、比(巧用修辞——生动形象的比喻)、兴(学会渲染——欲言一事,先言它事)三种开头手法,将复杂的理论变得简易可操作。采用现场练习,现场作文,现场点评,现场指导的“生成——反馈”式教学方法开展课堂练习,并以“不从众,做自己”为话题对学生进行思维与能力上的双重延伸突破。该课亮点是:1.学生学习效果生成及时,教师点评具有较强针对性,关注了语文核心素养“思维发展与提升”;2.深入浅出,对学生写作水平的升格具有的较强指导性。反思:课堂上不应只是让学生空泛地说一说,应该多给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回归本源。
案例四:“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一位老师展示的 《议论文结构模式——并列式结构》。该老师在课堂中分析了学生理论理解 “似是而非”,考场写作“文体四不像”等学习薄弱环节,进而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写作规律为主线,指导学生以排比式的语句构思 “并列式结构”议论文的写作立意。并且提出作文“一个好标题”“关注三部分”“五次点中心”“至少七段落”“字数900字”的“1”“3”“5”“7”“9”写作原则。 亮点有:1.以“拆分合并”的方式进行延伸,课堂环节设计精细化;2.学生既有展示,又有相互点评,纠错的环节,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于写作方式的理解。3.“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核心素养落实有效。需要反思: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案例五:“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一位老师示范了《诗经·采薇》一课。这位老师以“宫廷乐歌”即“诗经·小雅”的背景知识引入课文,以唯美的语言呈现了采薇时的劳动生活场景,借助“兴、观、群、怨”的分析技巧,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为线索,对于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乡和盼归的心情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对于诗经中的朴素情感有了更清晰的体会和认识。亮点有:1.注重诵读对于学生学习诗歌的帮助作用,并能就重点字词音、形、义等不同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同学们释疑解惑;2.方法指导到位,“重章叠唱,反复咏叹”的章法讲解和本诗中特点的总结归纳自然生成。3.结合课文学习,强化了语文核心素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值得反思的地方: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前要进行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缺乏背景理解的状况下展开讨论,结果必差强人意。
案例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位老师准备的是《“逍遥游”中对立思维精析》。该老师针对高三学生写作时思维混乱的现象,结合 《逍遥游》这篇课文,重点精析其对立思维的体现。借助“大鹏”“尘埃”等不同物象的对比,进行“横式并列思维结构”与“纵式探究思维结构”的详细讲解。课堂具有深度,“逍遥游”观点看似散乱,实则可以凭借对立辩证的思维进行分类整理,探究研讨,快速立意,极具启示性。突出亮点是:1.教师思辨思维清晰,教材理解深入,对学生的学情掌握较好,在紧张有序的课堂中,富有激情的带领同学们来学习;2.时刻关注学生,对课堂学习状态及效果极为重视,学生注意力能够时刻保持集中。3.有助于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落实。反思:语文课堂少不了思考与涵泳,有时“心动”比“形动”更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
在本次活动中,语文学科室的高级教师不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而且在教研活动中展示了结合实际的新教法,给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起到了模范作用。做示范的每一语文教师均能结合当前课改精神,以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学情,关注课堂的生成,展现出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成果,显现出新课改的魅力。
听课后学校以学科室为单位对高级教师展示课进行评课议课,参加听课学习的每位教师表示自己收获很大。并通过本次活动在教师中巩固了课改教学理念,交流各个年级教学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研究了教学模式及操作细则,较好的调动了任课教师教研教改的积极性,有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此次活动还为语文教师创造了互观互学、交流研讨平台,特别是给青年教师在教学领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范例,使每一位教师积极投身到“美丽一中”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真正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共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