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建光
自730政治局会议重提“六稳”以来,近期高层的政策表态与部署越发频繁。例如,9月5日国务院金融委会议强调金融机构要一手抓服务实体经济,一手抓风险化解;9月4日国常会明确提及普遍降准和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等措施;8月31日,金融委第七次会议也指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做好支持地方专项债发行的相关工作。
在笔者看来,密集的逆周期调控政策部署印证了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判断,是政策面的必然调整,也体现了决策层多措并举稳经济、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的决心。具体而言:
近期中美磋商仍波折不断,谈判前景不明仍是短期内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最大不确定性。从数据来看,加征关税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今年1-7月,中国对美国出口下滑7.8%,金额减少208亿美元。笔者按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口径计算了美国四类关税清单(160亿、340亿、2000亿、3000亿)所涉商品的美国进口情况,发现前期160亿、340亿美元加征25%关税的商品,6月中国对美出口下降分别为47%和38%,2000亿美元10%关税商品中国对美出口已下降34%。9月1日美方已对3000亿清单中的部分商品加征10%的关税,3000亿清单商品的对美出口未来很可能受到同样的影响。
尤其是,随着双方加征关税行为的不断升级,中国的消费品出口受到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按照2018年数据进行统计,截至目前美方公布的四批商品清单共涉及约4849.6亿美元中国出口商品,其中消费品约为1141.5亿美元,占比达到23.5%;按时间顺序来看,四批清单中消费品金额的占比分别为0.52%、3.68%、21.98%、38.90%。在此背景下,政策面已经在提前布局、积极应对,例如近期国办公布的“消费20条”中着重提及激发国内市场潜力、“拓展出口产品内销渠道”等内容。
回顾来看,近期高层对于货币政策的表述呈现出了较为清晰的变化。从7月30日政治局会议的“松紧适度”,到8月2日央行下半年工作电视会议的“预调微调”,再到8月16日国常会的“推动实际利率水平明显降低”,9月4日国常会则直接提到“及时运用普遍降准和定向降准等政策工具”,整体基调在逐步宽松。
就实际经济情况而言,7月工业生产、社零、基建、制造业、信贷等各项经济金融数据表现均难言乐观;8月PMI则再次回落,发电煤耗等高频数据也并未显示出转好迹象。在此背景下,笔者认为通过降准释放资金、支持实体经济确有必要。
笔者统计了2014年以来的13次降准(含定向降准),国常会预先提及的共有四次(2014年4月16日、2014年5月30日、2017年9月28日和2018年6月20日),此后2-10天内央行均宣布降准。由此看来,虽然国常会预先提及的次数不多,但其政策指示意义仍相对可靠,短期内降准的可能性非常大。
利率方面,关键在于引导实际融资成本下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而8月LPR改革不仅释放出利率并轨提速的信号,还使市场产生了较为强烈的降息预期。
笔者认为,未来央行通过下调MLF利率引导贷款利率下行的“降息”方式是比较确定的,可以期待近期落地。原因在于,新的LPR形成机制通过LPR与MLF利率挂钩、增加报价行范围、增加长期限品种等措施,使报价行的加点行为更具代表性、更加市场化;同时LPR本身作为市场利率,也保持了与政策利率的联动性,有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逐步引导实际融资利率下行。
财政政策方面,国常会提出“按规定提前下达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并扩大使用范围”。根据财政部数据,截至8月专项债发行已完成全年额度的93%,而基建投资仍未见效,提前下达额度将一定程度上保证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根据规定计算,此次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相对可观、最高可达1.29万亿。尽管实际使用时间还不确定,但会议明确提及“确保明年初即可使用见效”,在笔者看来,当前通过房地产刺激经济已成为历史,在较大下行压力之下,基建对经济的托底作用仍然关键,考虑到各地额度均接近使用完毕,年内大概率将开始使用提前下达的额度。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提前下达的专项债投向基建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利好未来基建投资。国常会将专项债可用作资本金的重大领域扩大至多种交通基础设施、能源项目、生态环保项目、民生服务、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而且不得用于土地储备、房地产、置换债务及可完全商业化运作的产业项目。从笔者统计的数据来看,2019年1-8月,新增专项债主要用于土地储备和棚改,两者占比高达67%,与基建相关的其他项、收费公路和轨道交通合计占比只有32%,意味着专项债投向基建项目的比重偏低。此次国常会明确重点领域,并特别指出不能用于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等项目,有望大幅提升提前下达的专项债用于基建的比重。
当然,这一举措短期能否显著提升基建投资增速,还要看提前下达额度何时投入使用,以及合格项目的数量和落地情况。鉴于今年专项债发行量远高于去年且有前置,但基建投资依旧表现疲软,笔者倾向于年内基建投资将温和回升,而明年可能会受益于专项债新政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
政策加力的同时,防风险也并未有丝毫放松。在化解包商银行接管引发市场流动性分层、中小银行风险担忧之后,政策面的注意力已回到防范房地产风险上来,730政治局会议首次强调“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调控收紧突出体现在融资政策层面。
例如,5月份以来决策层开始了收紧房地产融资的又一轮监管动作,如银保监会23号文涉及诸多规范银行和非银(信托)地产前端融资的内容;6月底多家信托及银行机构被监管约谈或接受窗口指导;国家发改委也接连发文对房企海外发债进行规范;8月以来央行也连续释放房地产金融政策“严监管”信号;而近日上海银保监局全面摸底辖区内地产信托、通道业务,确保三四季度末两项业务规模持续下降。
5月融资政策收紧以来,房地产信托发行大幅缩量,房企发债净融资额转负、融资成本出现明显分化,房贷利率也恢复上行。市场处于持续降温之中,例如,土地成交方面,100城数据显示的成交面积增速和成交总价增速、溢价率结束前期的分化走势,在6月之后同步下行;销售也明显走低,30城数据显示一二三线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在8月均进入负增长区间。
在笔者看来,短期内监管出于降温土地市场、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对房地产融资政策再度收紧,已经显现出效果,而对未来房企资金端的考验值得持续关注。长期来看,730政治局会议的表态信号意义明确,房地产调控正向常态化乃至长效机制迈进,未来高层更多考虑的是处置房地产业高杠杆风险、以防风险来保障稳增长,同时降低其投资属性及对实体产业的挤出效应。
(文章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