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解读教材所带来的课堂实效

2019-01-31 15:22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阿炳泉水词语

(广西省柳州市三江县古宜镇中心小学)

一、解读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前提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一节课,必须备好课,打有准备的仗”。许多专家、名师的课,课上得扎实有效;这不光来自于他们本身夯实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教材、对文本有了深入地研究,对每一个主题单元内容的深刻理解,对文章作者的用意,对编者的编写意图等都有了胸有成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让学生尽可能的学到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较准确地解读教材呢?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要认真解读教材,要揣摩作者意图,分析人物形象的品质等,对该学年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包括哪些是基础,重点是什么;哪些是能力方面的培养;哪些知识可以整合起来?要清楚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情况,该掌握什么内容及有什么要求等,要了如指掌。

以阅读教学为例,在小学一二年级,教学目标的重点是学生们的识字与写字,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词和句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也能进行初步的朗读了。三四年级是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阶段,不但要继续进行词句训练,更要在词句的理解上,如何表情达意进行重要训练。同时也要加强段落的训练,让学生理解段、并进行积累以及运用。而至于五六年级的教学重点,教师则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开始对文章的语言进行品味,以及让学生领会如何表达。教师要深入解读课文的文本,并且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找出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某种规律性、可迁移、可概括类化的语言现象作为教学目标与内容。

二、解读是有效设计教学的基础

如何设置环节,如何突破重点和难点?老师要进行怎样的预设?如何进行导语的设计让学生易于接受等,如果我们对教材不熟悉或者一知半解,就无从设计,学生也得不到知识,学习效果明显很差。例如,在教学《二泉映月》这一课时,可以对创作《二泉映月》的作者阿炳进行分析,深入了解阿炳的坎坷人生及他从小生活的环境,体会他所遭受的许多苦难,正是由于他的坎坷经历和既是父亲又是师父的长者的影响,才会创作出享誉世界的音乐出来。因此,在开课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阿炳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的影片——无锡惠山的二泉,感受惠山的泉水清澈见底,泉水叮咚流淌,泉边树影婆娑,凉风习习,让学生看了感受到小时候的阿炳就是在这里与自己的师父朝夕相处,就是在这么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学习诵经。接着让学生找出有关描写二泉美的句子或词语,如: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然后,进行有层次的品读:一是理解本词语的意思来读。二是理解这些词在句子中的意思。三是把词语放到句子中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怎样一幅画面,你能带着感情读吗?引导学生读出感受,读出它的韵味。再引导学生体会:它不只是单一的词语,而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还是一首动听的歌。此时的小阿炳还不能从泉水声中听出什么,他看到的只是泉水,听到的也还是泉水流淌的声音。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十多年过去了,阿炳失去了他唯一的亲人——他的师父,因为害眼疾,阿炳从此变成了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此时,阿炳面对美丽幽静的二泉,能看得见吗?此时的他正经历着怎样的苦难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最有表现力的句子体会阿炳所受的苦,和同桌交流交流,谈谈自己的感受。当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之后,他又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他思绪万千,他仿佛听到了师父的叮咛,听到了深沉的叹息……然后老师引读:渐渐地……学生从多层次的引读中感受到了阿炳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深沉的叹息……他要把内心的苦、内心的恨,全倾诉在这琴弦上……听!阿炳又在拉琴了!请听《二泉映月》,学生一边欣赏曲子,一边深入品读课文,从而深刻感受到阿炳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及对命运的抗争的倔强精神。

其实,解读文本设计教学环节,更重的是要学会善于灵活地“用教材教”。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法,把教材同生活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对文本进行细读,深挖语言文字背后的特有价值。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理解和阅读。像李震老师说的:“在指导学生阅读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文本中的情感因子,体会语言文字的温度,读出动感,读出生命的体验。因此,语文教师要对语言文字有敏感性,读出温度,读出感情,上出语文味。

研读教材,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吸取他人之长处。认真地解读教材、活用教材,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阿炳泉水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青年是“从0到1”创新的主力军
找词语
张帮主
张帮主
瞎子阿炳
瞎子阿炳
泉水与盐水
一枚词语一门静
难忘那眼泉水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