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方式与专业知识融合: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途径

2019-01-31 15:21蔡基刚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专业知识外语

蔡基刚

(复旦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学院,上海 200433)

一、引言

2019年3月22 至24日,“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外语教育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下文简称 “论坛”)在北京召开。两千余位全国各类型高校、各语种专业的专家学者、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以及国际组织与跨国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外语界盛会,他们为改革开放40年后高校外语教育再出发积极献计献策。“论坛”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作了题目为《识变 应变 求变——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大外语》的报告。他在发言中引用了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上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即号召高校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建设等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要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同时,吴岩介绍了教育部落实上述国家对新时代外语教育的重要要求的情况。

全国教育大会一周后,即2018年9月17日,中组部和教育部联合召开了“加强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会议”,会上传达了国家领导人关于“公共外语要纳入国家战略”的指示,要求高校“实施面向非外语专业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第二、第三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一大批‘一精多会'(精一门外语,会多门外语)、‘一专多能'(懂专业,能多语种沟通写作)的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该会议宣布,21 所高校获批成为为期5年旨在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试点院校。

半年后,即2019年3月29日,中组部和教育部又联合召开了“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 大力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专门人才会议”。来自高校的60 位校级领导,以及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正、副主任12 人参加了会议。会上,教育部再次强调将“推进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作为2019年的“十件大事”之一,提出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外语”综合应用能力,为国家战略培养和储备“一精多会”“一专多能”的国际化专门人才。教育部和中组部联合召开公共外语教学改革的会议,足以表明国家对公共外语的重视程度。

按理说,作为一个外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专门论坛,应该就这一重要信息展开深入讨论。然而,对于吴岩提到的公共外语肩负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使命这个重要内容,“论坛” 似乎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如何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或国际化复合型人才?高校外语教育如何在新时代做到“识变、应变、求变”?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在这当中将发挥什么作用?本文欲拾起“论坛”没有充分展开讨论的话题,进行深入阐述,以补缺憾。

二、外语界对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流看法

从国家领导人关于国际化专门人才的讲话到中组部和教育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里两次联合召开高校公共外语教学改革会议,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国家对该类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在如何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上,外语界似乎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比如,“论坛”上几位校长和各类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的主旨发言虽然都提到了这项重要指示,但对如何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由谁来承担主要培养任务,尤其是对吴岩把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培养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联系起来的讲话内容,几乎没有进行深入探讨,给人们的感觉似乎是公共外语与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不甚紧密。

我们注意到,外语界关于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主流看法大致有以下三种:其一,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主要是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外语专业的任务;其二,“一精”就是培养学生更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因此要开发《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并开展相关测试,帮助学生一级一级攀登,争取达到八九级水平,即英语母语者的平均水平;其三,“多会”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外语能力,因此要建立和完善非通用语种课程体系,积极开设二外和三外等课程。如果上述概括较为准确,那么我国外语界似乎有些刻意淡化“国际化专门人才”和“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这两个重要概念。教育部为2018年9月17日批准的21 所公共外语教学改革试点院校所拨的项目资金,有多少到了外语专业,又有多少真正到了公共外语,似乎有待观察。

三、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定义及培养的要素

(一)国际化专门人才的定义和要求

我们认为,讨论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必须要厘清一些基本概念。首先,国际化专门人才不仅是指到国际组织去从事外交等工作的人员,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一带一路”建设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国际科技创新人才。后者的需求规模是巨大的,远远超过前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没有大量国际科技创新人才活跃在世界舞台上,那么到国际组织任职的人才也是挺不起腰、抬不起头的。这也就是教育部把“一精多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试点院校扩展到60 所,其中大多数是综合类院校和理工院校的原因。其次,国际化专门人才不能省略“专门”二字而简称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专门人才不是仅精通外语或稍微有点相关专业皮毛知识的外语专业人才,而是既精通专业又善于运用外语开展专业工作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因此,专业知识与专业表达的融合是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晓国际规则”用我们行内的话来阐释就是两个方面的“通晓”:一是通晓专业领域内的专门知识,二是通晓专业领域内的话语方式。也就是说,一个专业人员只有具备这两种能力,才能称得上在特定领域内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就外语界而言,不仅两个方面都做得还不够好,而且两者的融合更是没能全面开展起来。

(二)国际化专门人才需要精通专业知识

我们承认,过去四十年我国的外国语大学及外语学院培养了不少外交、外事、对外传播、国际经贸、外语教育和翻译等领域的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尚有相当数量的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无论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还是在教学质量方面都未能非常好地达到国家和社会的要求。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往往注重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或“致力于重点培养人文通识型或通用型英语人才”(胡文仲、孙有中2006:245),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专业领域内专门知识和话语方式的重要性。

我们可以反思一下,大量从英语系毕业的英美语言文学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充实到了英语专业和公共英语教师队伍之中,如果他们没有学过教育语言学、二语习得理论、教育心理学和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门课程,仅凭较为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一些英美文学知识或理论语言学知识就能真正提高高校英语教学质量吗?在外交领域,我们的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遇到的谈判对手通常都是从政治、外交等相关学院毕业的,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如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外交政策、国际安全、环境资源、全球治理等专业课程,英语在他们手里只是一种工具。假如我们的看家本领仅是一口流利的英语,那么我们就能与他们交手并获得胜利了吗?只有语言能力没有专业知识是不可能在相关领域内拥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我们认为,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不是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而是专门高校如外交学院、法学院、电力大学等;主要培养对象不是英语专业学生,而是外交、法律、工程等专业的学生。

(三)国际化专门人才需要懂得共同体的话语方式

此外,即使懂专业、懂外语也不一定能拥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话语权。除了通晓专业领域内的专门知识,深谙专业领域内的话语传统和话语方式也很重要。当前,外语界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厚基础宽口径,即只要外语好就能胜任任何涉外工作。实际上,所谓外语好只是指某一个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语言技能和较为深厚的语言知识储备。如果语言技能(听说读写译)是去语境化的或课堂上的,那么这种技能也是无用的。学习者要想将语言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具体专业领域,就必须结合具体专业学习语言,了解和掌握该领域内专业共同体的话语方式。我们注意到,一些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从事对外交流和传播工作时,由于不了解特定领域的话语传统,不善于使用限制语等元话语,有时可能会造成外界对中国崛起的误解、恐惧和担心。

知识的构建和传播是因学科专业而异的,大到自然工程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小到属于前者的化学、医学、工程和物理等,属于后者的历史、哲学、外交和贸易等,其文本结构、修辞手段、句法使用和话语特征都是具有较大差异的。比如化学和材料学通过实验来报道其成果,数学和物理通过公式推理来展示新的发现。这些学科在构建知识、发现事实和解决问题时往往借助大量图表和公式,语言相对简洁,表现为句子短、复杂句少,引用也少,而且引用多以信息突出型(information-focused)为主。而历史和哲学少有图表,往往依靠大段的说理和论述来阐明观点,复杂的逻辑关系易造成这些学科的学术语篇句子长、从属关系句子多,而且相互印证多,即常常用权威观点而不是新的发现来支撑自身的看法,引用多以作者突出型(author-focused)为主。一个大学生如不了解自己学科的这些话语方式,不了解学科下面各种语类(如期刊论文)所使用的语言特点,是不可能胜任这些学科的工作的(蔡基刚 2018)。这种以学科话语范式为核心的语言教学就是专门学术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ESAP)教学或学科英语(Discipline-specific English)教学。这是每个“专业+英语”或“英语+专业”大学生必修的课程,并不是所谓高水平英语教学,更不是在完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后所接受的英语教学(蔡基刚 2019)。

四、公共外语和外语专业在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一)公共外语与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

公共外语面向非外语专业学生,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而国际化专门人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则通常由专业院系负责。这里有一个问题必须处理好,即“一精多会”中的“精”是什么,精到什么程度;“会”又是什么,会到什么程度?我们认为,“精”不是听说读写译各种能力样样都精,或能通过最高级别的能力等级考试(蔡基刚2019),而是能用外语开展其专业领域内的研究和工作。能够用外语从事专业学习和工作的,即使其只有一两种能力称得上“精”(如仅精于读写,而其他能力一般),也可谓精通。那么,基于上述对“精”的界定,有自己的一门专业需要主攻的公外学生,学了一外后再学一门或两门外语的可行性究竟有多少?中国人同时学习英语和西班牙语的难度,与法国人同时学习英语和德语相比较,是否属于同一个情况?相信任何一个有这方面专业知识的人都应该有所判断。

我们认为,在当前全国公共英语学分普遍被压缩到6—8 学分的情况下,必须坚守三个“必须”:一是必须尽早停止与中小学英语一样的同质化通用英语教学;二是必须停止追求听说读写译能力均衡、全面达标的传统做法;三是必须停止再学几门外语的花架子作秀做法,而是要有控制、有条件地选择某些专业的学生开展第二外语教学。同时,我们也要遵循以下两个“致力于”:一方面致力于培养和强化大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某种语言能力; 另一方面致力于研究和开设培养大学生在特定领域的语言交流能力的专门用途英语课程。

要重视顶层设计,包括理念的转变和体制的保证。虽然认为公共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打好基础,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或再加点人文教育的观念已过时,但其在高校的专业院系层面,甚至校长层面都还有一定市场。因此,我们有必要全面更新理念,消除那些落后理念存在的根基,积极争取以先进的理念指导、引领外语教学改革。在理念跟进后,学校顶层设计要把原先貌似与外语教学无甚关系的专业院系组织起来,共同研究“专业+外语”或“外语+专业”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事实上,对语言教师来说,重要的就是知识结构的升级,那种认为仅靠扎实的语言功底就可走进课堂的观念也已过时了。公共外语教师必须关注和了解学生所在专业的基本知识,其中最主要的是了解这一专业的知识结构与相应话语体系,掌握该专业的理论和知识是如何用语言构建和交流的,如实验报告或期刊论文等语类采用什么样的语篇结构、修辞手段和句法特征。这种以培养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为某一学科或某一语类选择正确的话语方式和话语内容的能力为指向的教学,就是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更确切地说,可以称其为专门学术英语或学科英语教学。专业教师主要负责内容教学,他们一般不可能对学生进行阅读和撰写专业国际期刊论文的训练,而这恰是我们语言教师可以而且必须要做到的。

(二)外语专业与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

在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这一国家战略的棋盘上,外语专业并不是没有位置的。如果公共外语培养的是懂外语的专业技术人才,那么外语专业培养的则是懂专业的语言服务人才或管理人才。调查发现,无论参与国际组织工作还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都需要既懂点专业又精通外语的人才,比如在专业英语谈判、专业英语翻译、专业英语文件起草、专业英文期刊编辑、高校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等方面工作的人才。这就需要重新设定外语专业的教学定位,最主要的是从以学科发展为导向转向以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因此,全国高校千余个英语专业除保留少数英美文学方向,大部分要寻求向外交、外贸、法律、卫生、医学、工程、能源和农业的跨界发展,做到吴岩所要求的“英美文学少而精,大部分不要干这事,而是要交叉”①引自笔者对吴岩司长所作报告《识变 应变 求变——新使命 大格局 新文科 大外语》(2019-03-23)的现场录音资料。整理过程中,笔者对照了多个专家的录音资料。。

武汉工程大学英语专业的“E+”双专业培养模式或许是一个可以进一步探索的模式:一半学分学习英语,另一半学分学习财务、法律、计算机、化学和医学等专业知识。当然,“E+专业”模式下学生所学习的这些专业知识是基础性的,在广度、深度和难度方面的要求不及相应专业的学生。如医学英语方向的学生可以学习医学概论、临床医学等专业知识,故而专业院系应该为这些学生开设量身定做的课程,尤以提供全英语课程为佳。这些双学位的毕业生两种知识和能力虽然分开来未必能达到0.8+0.8=1.6 的程度,但合起来,尤其在培养专业领域里的语言服务人才和管理人才时是可以产生0.8+0.8≥2的效果的。因此,我们需要将专业和外语“两张皮”无缝对接起来,即在外语能力和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方面开展进一步探索,以取得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效果。我们所说的外语能力包括通用外语能力和专业外语能力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不仅要继续夯实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如何用外语来构建和交流交叉学科的专业知识。而这正是武汉工程大学和其他实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个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即使已具备四级甚至八级的通用英语水平,如不了解交叉或复合学科英语的特点,也仍然无法成为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因此,外语界倡导的所谓“厚基础”并没有实际意义,“宽口径”也仅是自欺欺人。外国语大学或外语学院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必须开展专门用途外语教学。在实施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方面,英语专业教师和公共英语教师并没有多大区别。

五、结语

概而言之,本文主要提出以下几个观点:第一,国际化专门人才(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必须既精通专业知识又通晓特定领域的外语交际方式及表达方式,而专业知识与专业表达的融合是培养这种人才的重要途径。第二,公共外语教学是培养国际化专门人才的主战场,外语专业教学的侧重点则是培养国际化语言服务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同时,无论公共外语还是外语专业教学,都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在专门领域中运用外语构建和传播知识的能力,即开展专门用途外语教学。第三,“一精多会”的“精”不是指达到通用外语水平等级的最高级或听说读写译能力样样精通,而是指能有效使用外语开展专业学习和工作。第四,多学几门外语是有控制、有条件的,可以在一些具有特殊需求的专业中重点推广,暂不宜全面铺开。

吴岩在“论坛”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外语教学要进行一场深刻的革命”①,而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就是这场深刻革命的重要催化剂之一。因此,我们要借着实施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战略的契机,在公共外语领域尤其是外语专业领域进行一场教育范式的重大转移:1)从以能力等级达标为驱动的通用外语教学向以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工作需求的专门用途外语教学转移;2)从单一语言技能的教学向专业知识与专业表达相互渗透、有机整合的融合性教学转移;3)从以学科发展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向以国家与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转移,“主动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着力深化专业综合改革,优化专业结构”②参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 号)。。为保障和促进外语教育范式的转移,顶层设计要在学科设置和评估方面作出调整,如尽快恢复专门用途英语的学科地位,为英语专业学科评估设立相对灵活的机制安排,在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复合发展的双专业一定的自由空间。“识变、应变、求变”是新时代高校外语教育的主旋律,笔者仅以此文发表一些个人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专业知识外语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大山教你学外语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