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中小学图书馆信息化资源服务于教学的初探

2019-01-31 07:02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图书馆资源信息化

张 娟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发展已经由工业时代快步地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在企业竞争中,信息已经成为人、财、物之外的第四大资源。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互联的普及,使得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中小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养成起着关键作用。

一、中小学图书馆应有的功能与定位

长期以来,国家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分数一直是衡量教学与办学的重要指标,所以无论是学生、家长、教师,还是校长和教育主管部门都缺乏对图书馆工作的重视,图书馆只是被简单地作为借书还书的场所。正是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图书馆在中小学一直处于“边缘”地位[1]。

当前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总体水平偏低。苏州工业园区中小学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高标准投入,在图书馆基础设施、硬件投入、馆藏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方面都坚持高标准。但在图书馆网络化建设、多元化信息服务及队伍建设方面还是略显不足,特别是图书馆的从业人员,大部分中小学图书馆从业人员都是聘用临时人员,主要从事图书的流通管理。而图书馆从业人员学历层次、职称结构、教育培训、薪酬待遇、职业发展等都无法与教学人员相比。这些因素客观地制约了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五条“教材开发与管理”中对图书馆有明确的定位,即图书馆是学校重要的课程资源。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一个部分,如何实现从教学资源到发挥教学功能的转变,这就对图书馆的整体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来,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和研究,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能更好地完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教育工作最终输出的产品是什么?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所以中小学的教育首先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所以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应该是对学生国民教育、人格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全方位教育,而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改变原来应试教育的方式,弱化知识传授功能,改变接受性学习和机械重复训练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信息收集与处理,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就对图书馆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功能要求与定位,即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各种资源,提高图书馆在教育教学新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发挥图书馆在学生素质培养、能力培养中的作用。使图书馆能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新阵地。

二、构建现代化的信息资源 更好地服务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基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人们学习、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作为中小学的教育改革及新课程建设更不能置身事外,而应该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嵌入到教学改革实践中。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已经把学校图书馆作为课程体系的一部分,明确了图书馆是中小学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而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图书馆在学校教学中课程资源的作用,正成为目前图书馆从业人员及学校管理者的新命题和新任务。

一直在探讨,学校教育输出的产品是什么。有人认为学校的教育最终输出的是合格的学生,但近来也有专家提出,教育本身就是提供一种服务,而学生就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学校的教育就是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为学生提供国民教育、人格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的全方位的教学服务,所以学校输出的产品就是服务。而在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教学课程的改革、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设施的改善、师资的培养都是为了实现培养合格或优秀人才这一目标,教学的结果就是使接受过教育的学生能够具备基本国民意识和人格素养,具备个人持续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基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巧。

现在社会已经发展到了“大物云移”的时代,即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时代。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小学的教学不能置身事外,作为学校教学资源之一的中小学图书馆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以现代化的信息装备为基础,建立安全、稳定、可靠的开放性的网络系统,为学校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成果服务。最近在教学领域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的兴起与发展正是学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发展,而这些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首先就要依托现代化的信息装备,用信息化的模式实现教学的目的,并优化教学的效果。而中小学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的第二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装备为教学提供更便捷的服务。

三、构建信息化资源 解决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地区差异明显,即使在发达的苏州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着眼点主要还是在基础设备、图书装备上,而在图书馆信息化投入上各个学校参差不齐。

在《苏州市中小学一级图书馆评定实施细则》中提出:“提倡‘藏、借、阅、网’一体化布局。”很多学校按标准除了设置图书馆“藏、借、阅”的功能,也建设了网络,配置了电子阅览室,然而图书馆的信息化程度仍然停留在阅览的功能上。

中小学图书馆要实现作为学校重要课程资源的功能,实现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图书馆的工作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览和借阅的服务上。要实现图书馆为学校教学工作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工作,必须要挖掘、开发、创新图书馆的服务模式和服务手段。而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正是实现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的有效手段。

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建校之初,就确立图书馆要利用信息化手段服务教学,学校图书馆通过与信息中心合作,开发企业微信App,并把图书馆服务功能嵌入企业微信App,图书馆可以利用App平台推送信息,在“图书检索”模块,用户可以输入检索条件,查询需要的馆藏信息;在“借阅详情”模块,授权用户可以查询借阅情况,包括历史借阅详情、在借详情、归还日期、续借功能等;“其他功能”模块有阅览场馆预约、书目预借等功能。通过建设智慧教室试点,利用“互联网+教育”,把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使用嵌入课程,提高学生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素养。既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又实现了学生接受差异化的教学,从而引导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在构建信息化资源服务教学的过程中,要实现图书馆新的使命,除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的投入外,更重要的是队伍的建设。因为传统的中小学图书馆主要从事图书馆藏、流通、阅览的管理,所以对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不高,学校往往聘用一些临时人员就可以实现基本的工作要求。但是要构建信息化资源,图书馆的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要提高,这就对图书馆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书馆从业人员除了要做图书的流通管理工作,还需要具备IT技术素养、信息检索、信息应用分析及信息加工处理的综合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不断学习和提升的能力等。

要实现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提升,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需要从外部引入更高层次的人才从事图书馆工作。这就要求学校的管理要把图书馆工作放在与教学同样的高度对待,要充分认识图书馆工作对教学服务的重要性,创新图书馆的管理机制。

要真正使图书馆成为教学的第二课堂,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课程资源的作用,还需要图书馆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意识,要不断优化图书馆环境、优化馆藏质量、优化服务方式,使师生更愿意走进图书馆,并能通过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使师生受益。

四、结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新的环境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及新教学模式的出现,特别是慕课、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现在的教学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中小学图书馆在新的环境下要完成新的使命,也要创新服务意识与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资源为教学提供专业性、实用性的服务。

猜你喜欢
图书馆资源信息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