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数学文章的写作

2019-01-31 06:06:10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
中学数学杂志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期刊笔者教材

☉安徽省灵璧第一中学 郑 良

一、问题提出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以下情形:年轻教师感叹:“文章太难写,这可如何是好?(急切想发表文章)”恃才傲物的教师随手翻阅期刊的同时嗤之以鼻:“案例文章编故事,解题文章堆数字.这样的文章谁都能写,只是我不屑去写而已.”教学管理者劝勉“如果教师把写文章的时间都用来教学与管理,学生的成绩也许会更进一步.”文章是什么?教师要不要写文章?(若教师需要写文章)文章又该如何写?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写作经历,谈谈对相关问题的理解.

二、问题研析

1.文章的意义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写作使人精确.”写作是作者善于倾听、强化反思、广泛阅读、深化认知、凝练语言、字斟句酌的综合体现,有效地促进其“听、说、读、写”能力的稳步发展.文章是教师教学研究智慧的结晶,是智力劳动的浓缩记录,是教学经验的提炼与升华.可见,写作和教学一样,它是作者责任心的体现,是个人兴趣爱好的研究成果,而非耗时费力的简单累积.文章的传播能让阅读者深入思考、强化交流、拓展视野.

2.写作的程序

文章的写作要“以多取胜”,即教师要掌握较多的资源.有的作者性格沉稳,以自己熟知的内容为切入点,用成熟稳健的方式来优化创新,挑战自我;有的作者性格活跃,以求新求异为切入点,激发动力去补偿学习实践,自我加压来完善认知结构,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无论哪种情况,文章的写作都离不开基本程序:确定主题→积累素材→拟定初稿→打磨定稿→完善投稿→跟踪思考→比对成品.作为一线教师,最丰富的就是教学资源,每天及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点滴,梳理并反思问题的共性与特性,进而确定写作主题.当主题确定、素材充足时,教师根据素材和主题(经历删减与增补)确定写作提纲,比对并嵌入素材,适时调整提纲,再补充摘要和关键词,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初稿拟定后,建议作者打印文稿,反复阅读、核对,感觉尽善尽美后尽可能找他人把关,完善后投稿,投稿仅仅是接受外部审阅的开始,通过适度的冷静与沉淀,作者要对文稿进行不间断的审读与思考,发现问题并及时查漏补缺.文稿一旦被录用,作者更要确保文章完美无缺,力争做到不辜负编辑的重托、读者的信任,切实让文章为作者代言.文章的发表并非研究的终结,作者要比对投稿与发表稿之间的差异,感受编辑的苦心,提高写作规范.同时将其作为后续研究的新起点,继续追踪,引领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3.选题的角度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研究立足教学,反哺指导教学.文章如何选题?最好的方式就是聚焦教学实践,此处场景最熟悉,困惑最直接,解惑最迫切,感受最真实,资源最丰富.下面结合案例给出中学数学教师常见的选题角度.

(1)教材内容解读.

教材是教与学最权威、最规范的载体,无论怎样强调都不为过.其精致的设计需要教师用心体会,细微的调整都应该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对教材的研究要在着眼整体与聚焦局部中不断转换,实现对教材认知的辩证统一.笔者以北师大版教材为蓝本,同时参阅其他(人教A、人教B、苏教、湘教、上教)版本教材,分析异同,综合考量后实施教学.教材后续版次的细微调整都是编者精心比对后的结果,如此改进传递着怎样的信息?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如北师大版教材必修4的第8版与第7版相比改动幅度较大.笔者将其汇总、分析、梳理,从四个角度对六个案例进行剖析并给出教与学的建议,形成文章《挖掘教材贯彻意图,研究学生促进理解》(《中学数学研究》(广东)(上半月)2015年第12期).在随后的教研活动中,示范课教师竟然对教材增设“4.3单位圆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基本性质”的改动熟视无睹,浑然不知.笔者从四个方面撰写文章《立足本质,强化联系,学为中心,顺学而导——一堂交流研讨课教学有感》(《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7年第6期),此文不仅记录了本节课的始末,更是不断鞭策着笔者深化对教材的研习.

(2)课堂教学发现.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的实践发现是写作的出发点与归宿.笔者经常通过听课、评课、与学生交流等活动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查缺补漏、及时提高.众所周知,数学归纳法是解决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一种证明方法.对于给出(与正整数有关的)待证的结论,往往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对于(与正整数有关的)探索性问题,常常可先用不完全归纳法猜想结论,再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在一轮复习听课中,笔者发现授课教师均是如此操作.事实上,数学归纳法是一种程序性操作,证明过程的套路化也必然带来书写的繁复;其证明方法是否具有一般性呢?其又渗透着怎样的数学思想?问题的背景是什么?它与教材中其他内容又有怎样的联系?如何发现其他的解法等.为此,笔者将听课时的即时想法进行记录,补充教学思考并形成文章《数学教学要处理好4个关系——“数学归纳法”一轮复习课引发的思考》(《中学教研》(数学)》2017年第10期).

(3)考试分析总结.

考试是通过书面或口头提问等方式来考查知识或技能.通过考试可实现对过去某一阶段的教与学效果的检测,以便及时矫正补救.当前,很多学校都安排了周周测、月考、期中、期末等各种段考,试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有效?试题的解答、本质、拓展等又当如何?考试的结果又对教学有哪些借鉴与指导意义等.关注教学考试中的共性问题才能引起别人的共鸣,提供具体解决方案的文章才具有生命力.以书面考试为例,市级联考、(中)高考等考试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权威性,也更能宏观地反映当前的教学现实.每年高考过后,笔者都认真学习该年的高考真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向与策略.如在2016年与2018年高考后,笔者分别撰写了《稳步推进求发展,积极探索谋新篇——2016年高考数学试卷总体评析与教学启示》(《中学数学》(上半月)2016年第11期)、《注重基础,考查全面,稳中求变,凸显素养——2018年高考数学试卷总体评析与教学启示》(《中学数学》(上半月)2018年第10期),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我们平时接触较多的是确定性的数学问题,而概率与统计是研究随机现象的一门学科.处理好生活中的概率统计问题需要我们的有序化思维和“数学化”能力,概率与统计往往是高考的试水题.为此,笔者撰写了专题类文章《强化应用意识,提升数学素养——对新课标全国卷概率与统计应用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学教研(数学)》2018年第10期).每次段考后,笔者都会对试卷进行统计分析,针对学生的(优点与缺点等)问题与其沟通交流,进而整理成文字并投稿,如《追求对接学生认知与以道御术的数学教学——高二月考引发的教学思考》(《中小学数学》(下旬)2018年第4期).

(4)校外研讨反思.

如果把校本教研视作教师教研的家常便饭的话,那么校际交流则是教师教研的饕餮大餐,稀缺的美味更值得回味.笔者发现不少接受培训的教师只是听听讲座,没有记录、没有提问、没有后续的思考与实践.也许其接受培训的机会较多,抑或是其水平较高而对培训内容耳熟能详等.笔者总是以新奇的眼光、虔诚的态度珍视与享受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2014年暑假,泗县教育体育局组织了教师入编考试活动,笔者忝列面试评委之位,用心聆听,详实记录,反复推敲,公正评判.掩卷沉思,将参评教师在说课中对教材的理解不足及突破方式等汇总成文《“任意角的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定义”教材研读》(《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5年第1-2期).

(5)阅读感悟成长.

教师课业繁重,教育资源有限,“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机会终归可遇而不可求.学习无处不在,处处值得深思.关键在于教师的爱心,对教育、学生、自我的爱让教师有更多的责任心、更久的持续力.阅读是目前性价比较高的专业成长方式.阅读专业期刊可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持续认识教学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最新动态,阅读专业书籍可以引领读者的认知向纵深处发展,阅读非专业书籍可以拓展思维、完善认知、激发灵感甚至脑洞大开.广泛阅读不仅使我们找到了信息源,更为我们提供了写作的方式与方法.“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只有深度阅读才能感悟并认识到问题的本质.通过阅读可比对自己的理解,反思教学的得与失.理越辨越明,事越说越清.不同的教师所处的教学环境不同,想法与做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读者在整体(而非断章取义)阅读后还需要深思熟虑,充分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然后对问题进行思辨,也可以借助(最好是原发)期刊平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做法,以期与原作者和其他读者交流.笔者对期刊一般采用“精读+注解”的阅读方式,曾经就徐晓兵老师的文章发表读后感《聆听中正本清源,探究中明鉴万里》(《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8年第5期),其他不再一一列举.吃水不忘挖井人,这里对各位奇思妙想的作者、精雕细琢的编辑和广开言路的期刊表示真诚的感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位教师都要培养自己广泛阅读的兴趣.

4.写作的注意事项

(1)端正态度,务真求实.

态度决定一切,实力决定未来.写作没有捷径,关键在于积累.厚积才能薄发,根在教学实践.如果教师能做实教学,相信文章定会水到渠成.“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个别作者写作随意,尝试以量取胜(碰运气),不如平心静气地打造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文稿.“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教师要端正写作态度,感悟写作方法与技巧.真情实感才能感染人,给人以启迪,同时对自己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如笔者在阅读期刊时,为了拓宽视野、深化认知、全面理解,经常查询文章的参考文献.遗憾的是,很多引文与参考文献并不对应,至少说明作者未认真核对引文来源.

(2)以小见大,拾级而上.

不少初学写作者总想“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于是只见一部分人坐而论道,不见其起而行之;还有一部分人处处碰壁,畏缩不前.做任何事情都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同时离不开内心的坚守.俗话说“船小好调头”,初学写作者可以从给学生看的短文写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不知不觉中迈向成熟.

(3)构建整体,强化理解.

资源匮乏难以成文,素材泛滥还需取舍.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导致点点未到是初学写作者常见的问题.素材要为文章的中心服务,否则“再好”的素材也要放弃.笔者在阅读期刊时发现有些文章中的每个案例都很典型,但相互之间难以弥合从而导致文章支离破碎,一盘散沙.文章不在长短,关键在能否浑然一体.短文精炼聚焦而不高深晦涩,长文内涵丰富而不鱼龙混杂.如高三一轮复习是高考备考的热点话题,笔者在文章《夯基固本构系统,溯源纳新谋优化——例谈高三数学复习中试卷讲评的探索与思考》(《中学数学》(上半月)2017年第10期)中从6个角度选编6个案例,结合案例给出四点复习备考建议.整篇文章布局合理,没有给读者带来审美疲劳,该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中心《高中数学教与学》用8个版面全文转载.平时也会听到少数教师发表“审稿太慢”“店大欺生”诸如此类的牢骚,以自我为中心必然导致缺乏对别人的理解与尊重.交流后发现其中的多数人竟然没有订阅过期刊,根本弄不清期刊的定位.编辑每天要面对很多稿件,需要按照期刊出版的要求统筹安排.每位编辑都会对期刊社和自己负责,选稿的标准就是从众多的稿件中优中取优,质量才是编辑判决的关键因素.作者应做的事就是提高自己文稿的质量并及早投稿,而这恰恰是这部分人所忽略的.作者要对审稿专家谨慎给出的意见潜心研究并切实领会,这也可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对审稿编辑的合理要求(如压缩版面等)要积极配合.当然,也可能会出现不同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不一的情况,作者要予以理解,对于自己的合法权益与诉求可强化沟通.每个作者都希望期刊发表自己的文章,都想知道审稿的即时进度,但我们要想到编辑手头可能会有很多事情,作者的“不期而至”会打乱其工作的节奏,集腋成裘导致审稿进度整体延缓.若文章确有真知灼见,定能缩短编辑的审稿周期.对于有关稿件的沟通,作者的及时反馈也是提高审稿进度的重要方式.

(4)文如其人,德行为先.

每个教师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写作并提高.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对文章的需求抱有一颗平常心,操之过急也于事无补.笔者阅读期刊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文章“似曾相识”,一稿多投是饮鸩止渴的行为,而一稿一投才是避免一稿多发的根本途径;同样也会遇到“相似的面孔”,引文要给出参考文献,这是对原作者的尊重,更是学术要求的底线.任何事情的持久竞争,归根到底都是道德品质的竞争.

三、结束语

教师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研究无边际,即可贴地而行又可云端跳舞;教学要有度,要充分理解学生方能深入浅出.教师毕竟不是科技研究人员,(短期与长期的)教学成就是评价其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当前可能存在个别教师研究能力较强而教学成绩不突出的情况;也可能存在个别教师为了写文章反复炒文章剩饭而漠视教学的情况,这是教师的责任心而非写作的问题,以上两点也许是写作不受教学管理者待见的原因.我们不能以点代面,还应从问题的主流出发看到文章写作的好处,不要被一点非议所左右,更不能被一时之利蒙蔽双眼.只要勤于积累,资源俯首皆是;只要勇于思考,想法不请自来;只要勇于实践,感悟深刻透彻.相信写作(要从文章进阶到真正的学术论文)思如涌泉,行文如行云流水的状态为时不远.更为关键的是,跟写作与之俱来的思维深度、广度和灵活度的提升、视野的开阔使我们能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期刊笔者教材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期刊问答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