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平
(陕西省城固县集灵小学)
作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而阅读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小学语文中基础知识、阅读、作文三足鼎立。而阅读是语文成绩拉开档次的重要因素。因此阅读能力是一种最广泛、最基础、最重要的能力。考试中快速准确的阅读作答是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关心的问题。
学生考试时往往比较紧张。因而,“把平时学习训练当作考试一样严格要求,把考试当作平时学习训练一样适当放松”是非常必要的。平时阅读时心理正常,通过严格训练,就能做到快速而准确的阅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而为考试奠定基础。但无论平时如何学习训练,考试时学生还会紧张,这就需要调节心态,才能正常发挥。
第一步:略读材料。不带问题的通读全文,留意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段首句(主题句),掌握标题含义、内容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理清脉络,了解梗概,读完一段概括一段。阅读既要速度又要质量,达到2遍就能读懂全文。
第二步:精读答题。细读短文后面的题目,再带着问题精读相关原文。将问题归类,按类在原文中找答案。局部性问题要在相应的句子或段落中找答案,如解释某字、词、句的含义、段意、特殊句段的作用及修辞手法等。全局性问题就需要精读相关的段落或句子甚至全文,如解释表达方式、写作特点、中心思想等。选择题按题意选择填写答案,该写的写,该涂的涂。非选择题要字迹清楚,在特定区域答题。答题要准确,做到问啥答啥。答题要简洁,做到紧扣要点。答题要全面,做到层次清楚。
第三步:推敲检查。答题完毕时,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正确。在略读材料、精读答题过程中要标注原文,有利于检查,缩短检查时间。有些问题需要推敲后才能确定答案。
小学以记叙文为主,学习掌握记叙文等文体的阅读知识和方法,严格训练等非常重要。
1.表达方式,指写作方法及语言形式特点。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文章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其它表达方式为辅。文章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记叙文中的议论是在记叙过程中对事物发表的看法。记叙文中的抒情是记叙的过程中对事物抒发的感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描写包括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等。人物描写又分外貌、语言、动作、心里、神态、正面、侧面等描写,它表现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品质。环境描写能烘托气氛,表达思想感情。
2.表现手法。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对比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人(事)物特点;象征使立意深远,含蕴深刻;伏笔对新事物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照应使结构严密,主题鲜明;烘托、渲染能表现环境,营造氛围,抒发情感,突出主题。
3.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交流写作时运用的各种表达方法。
(1)比喻与比拟、借代、象征:
第一,比喻与比拟。比喻即打比方,相似的两种不同事物能形成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通过渲染描绘使事物生动具体,分明喻、暗喻、借喻。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一种事物当作另一种事物来写,比拟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分为拟人和拟物。不同点:比喻特点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而比拟特点体现在动词上。比喻中两者是相似关系,而比拟中两者是交融关系。比喻的喻体必须出现,而比拟的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比喻用形象的事物说明抽象的事物,而比拟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物)。
第二,借喻与借代。借代即借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引发联想,达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包括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特征或牌号或产地代本体等。相同点: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不同点:借喻是喻中有代,而借代是只代不喻。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而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
第三,比喻与象征。不同点: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而象征是通过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表现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展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比喻常限于局部,而象征构思全文或刻画人物或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等,具有全局性。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而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抽象的,具有含蓄性。
(2)对偶与对比、排比
第一,对偶与对比。对偶是用等字、同构、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便于记忆,分正对、反对、串对等。不同点:对偶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而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不管结构形式。
第二,对偶与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的一组句子,能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不同点: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对偶一般不重字,而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对偶必须对称,而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3)设问与反问。设问是为了引起注意,故意先提问题,然后说看法的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设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反问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不同点:设问则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用问号,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4)引用、夸张、混用。引用诗句使文章诗情画意,语言优美,说明恰当;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使文章有趣味,吸引读者。夸张是为了某种效果,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扩大、缩小或超前性描述的修辞手法。夸张能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通过联想,创造意境。夸张既要注意显豁性,又要注意真实性,还要注意文体特征。多种修辞手法混用包括兼用、联用、套用等,兼用: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一种修辞手法,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另一种修辞手法;联用: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修辞手法;套用:一个语句,从总体来看用了一种修辞手法,从分解来看又包含着其它修辞手法。
1.语言功能,即语言单元(字词句段)作用。动词作用:表现人(事)物,描绘场景,体现心情。标题句作用:全文线索(推动情节发展);提纲挈领(总结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体现情感。开头句段作用:总领全文;首尾呼应;照应标题;引起下文;对比反衬,点名对象;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了情节发展)。文中句段作用:承上启下;埋下伏笔(为了情节发展)。结尾句段作用:总结全文,揭示主旨,照应题目或前文,引人深思。
2.人事分析。分析文中人物思想性格变化及事物特点(先分析结构,留意连词,如首先、其次、然后、还、也、最后、此外等,与连词连接的句子往往就是事物的特点)。
3.归纳总结。概括段意,就要读懂段落每句话,弄清段内各句的关系,找出揭示段意的主要句子(中心句),中心句在段首或段末或段中,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概括段意,如果段落有几个意思,就要先用简练的语言表述,再二次概括。全文中心思想是写作目的,通过文章的字、词、句、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概括中心思想,就要读懂原文内容、段意,用中心句或段意来概括,也可从审题、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及考题提示等方面入手。方法有:概括主要内容,领会中心思想(写作目的);从重点段找出中心思想;有些文章的题目点明了中心思想。
平时阅读过程中按考试要求进行学习训练,既要考虑阅读速度,又要兼顾阅读质量,运用阅读知识和技巧,快速准确答题,培养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
平时阅读是考试阅读的基础,考试阅读是平时阅读的再现。因此,考试阅读要想得高分,首先,要强化平时学习训练,掌握运用阅读知识和技巧,形成良好阅读习惯;其次,要考适时调节心态,消除紧张心理,按考试步骤要求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