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生成例说

2019-01-31 05:32鲍华敏胡锡良
中学语文 2019年13期
关键词:参考答案文章语文

鲍华敏 胡锡良

著名作家曹文轩在分享写作心得时说过两句话,“未经凝视的世界是毫无意义的”“好文章离不开折腾”。对世界作了凝视,才能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才能写出有深度、有意义、打动人的文章。而曹文轩先生所言之 “折腾”,就是对文章的反复修改。文章多改,才能日臻完美。

同样,语文课堂教学也离不开“凝视”和“折腾”。凝视了,就能真切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领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思。这里的 “折腾”,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善于发现、利用教学时机和课堂教学资源,增加学生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习惯,训练语文学习应有的方法、思维,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在平时的文本教学和练习讲评中,我们正可以有意识地抓住时机让学生凝视一会、折腾一下,让课堂生动起来,从而生成动态的、变化的、有生命的语文学习课堂。

一、在可顿悟习得处凝视、折腾,培养语文学习应有的意识、习惯

在《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一句中,对“须臾”一词的解释,一般教师会让学生看书中注释,作圈画,但这样的方式并不一定能让学生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即使大多数学生对“须臾”一词已经理解,这时我们还是可以让学生凝视、折腾一下,来强化学生的意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比较容易能看出与“须臾”对应的词是前句的“终日”,稍加思考就能明白“须臾”的意思为“片刻、短暂”。这样的凝视、折腾,既让学生理解该词的意思,也能让学生意识到要养成在整体语言环境下理解词意的习惯,懂得要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义。

有一道散文阅读题,“文中多处写到百合花,这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山之子》李广田)有学生的答案表述为“推动情节发展”。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凝视一下,再折腾一下:从文体上思考,此为散文还是小说?题干中有“多处”,“推动情节发展”指哪一处?即便是推动情节的发展,但这只是套话,按具体规范要求,又要增加什么具体内容?若能再适时做点拓展补充,当堂组织一个微专题,引入高考经典题,如 2009年江苏语文高考《上善若水》的第一题,“开头一段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何作用”;2008年江苏语文高考《侯银匠》中的第一题,“小说第二段 (‘侯银匠中年丧妻……很精到’)对全文情节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如此,学生对这一类散文或小说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方法和规范等,肯定会清晰明了得多,更重要的是,学生会知道阅读文本时,要强化文体意识,要习惯用相应的文体知识去阅读不同文体的文章了。

二、于困惑疑难处凝视、折腾,训练语文学习应有的方法、思维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开篇写道,“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荡漾到另一个山崖,回响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此处为何用“深沉”与“骄傲”去形容狼的嚎叫?这个问题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也肯定有困惑。经过文章文意的梳理、分析和把握后,学生能领悟到“深沉”既指狼的嗥叫的声音特点,更是指狼的嗥叫是“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是“深藏而不外露的”,是需要人用心体会的。狼的嗥叫之所以是“深刻的、内涵丰富的”,是因为狼与山一样,能客观、公正和长久地思考自然万物的共生关系,懂得平衡的自然法则。而人的思考往往主观、短暂,比较看重自己的眼前利益,所以很少有人懂得这些。在这样的对比上,狼是可以“骄傲”的。在这样的疑难处,老师在上课时,如果一带而过或直接给出解释,那文本教学就缺少了语文课堂应有的语文味了。此时,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联系全文内容主旨的基础上,作一点凝视,来一点折腾。在凝视、折腾中辨析词义,在凝视折腾中领悟文意,在凝视折腾中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思维。这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环节和策略。

古代诗歌创作有一种方法是“互见有无”,诗句呈现的是“有”,但诗人要表达的却是“无”;诗句呈现的是“无”,但要表达的却是“有”。对此,只有准确领会,才能真正读懂诗意,体悟诗情。

这样的诗句,高中学生已接触了一些,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 《琵琶行》)、“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围故国周遭在”(刘禹锡《石头城》)等。“唯见江心秋月白”一句中,只见江心白晃晃的秋月,那看不见的是什么?一方面,琵琶女的演奏,使大家听得入迷,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另一方面,看不见的是,那音乐勾起了听者的共鸣,也引发了听者的感伤,虽“悄无言”,但内心因琵琶曲勾起的伤感却是油然而生,蓄积在心头,翻滚在胸怀。“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中,只见浩浩汤汤的长江在天边流淌,那不见的是什么?不见了朋友的身影,担忧着朋友的前途,感怀着各自的境遇。“山围故国周遭在”一句中,故国的山河还在,那不在的是什么?山城依然,但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真是物是人非惹人痛、风光不再引人悲啊。

2018年江苏语文高考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寄和州刘使君①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①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10.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5分)

11.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6分)

第11题,命题者所给的答案如下:“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答案第三点“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这一层意思,全省几乎没有学生能答出。当然要挖掘出这层意思,难度实在大。若能让学生“互见有无”,再辅以其他的一些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学生的理解、收获就不一样了。有学生就能想到诗句中的“有谁听”表面像是说“无人听”、无人赏识,而实际上说的是有“我”在听且有共鸣。

三、在多义争鸣处凝视、折腾,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柳宗元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收录在苏教版必修一中,对题目中的“得”字的理解上,同学们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是发现了“西山的怪特”,也有人认为是产生“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感悟,也有人说是作者找到了自己的心灵精神栖息之地等等。在这样有多义争鸣的地方,老师提供一点背景资料,让学生去凝视去折腾,可以触发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深刻理解,更加接近作者的本意,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此处在通读文章的前提下,补充一点柳宗元的生平经历,他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失败后,从最初的出生世家、才华卓伟的礼部员外郎,累贬为永州司马,内心充满了悲愤与无奈。他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没有什么崇山峻岭。让学生在凝视折腾中,一步步去探究、去揭开柳宗元的内心世界。他写西山,只不过是在借景抒怀,在山水之间宣泄自己的情怀,赋予山水以个人的心志。“西山之怪特”实为柳宗元自况,才华出众、志趣高洁,举世浑浊却独清、众人皆醉而独醒,热衷于政治变革,在他人看来岂不是“怪特”;“心凝形释”,表现的正是他内心的解脱,同时更加自我坚定,不为外界而改变,不愿“与培塿为类”。再结合柳宗元的人生追求来看,他少有抱负,“颇慕古之大有为者”,渴望辅时及物。被贬后退而寄情山水,著书立说,先后发现和观游了当时不为人知的许多景点,如钴潭、西山等,字里行间流露的不光是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也有不与时世同流合污的清高,更有幻想能如这些偏僻之地一样终有人发现、欣赏的期盼,希望有朝一日也能被人重新赏识而得以再用。

2018年连云港高三语文二模卷文学类阅读题《老屋》(简索·曼),针对文章最后一段“‘情愿牺牲’又浮现在她脑海里。这句话似乎很奇妙,将他俩融化在一片温馨之中”的文字,出了一道探究题: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6分)

命题者提供的答案是:心理描写,表现其醒悟和决心;揭示主题,美好的婚姻生活需双方都有牺牲精神;用“情愿牺牲”呼应上文,使小说结构严谨。

据《现代汉语词典》:“意蕴”,事物的内容或含义,一般指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它可以是作品中渗透的情感,也可以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也可以是作品表现的某种情义或主旨。命题者所给答案的第三点,明显不是在答“意蕴”,而是在讲表达效果、作用了。对此,如果人云亦云,或弃置不用,远不如借题发挥,提供如下几道类题及参考答案,让学生凝视折腾一会,效果来得好。

2018年苏锡常镇四大市“一模”卷《老妇与猫》(多丽丝·莱辛):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叙述语言克制,蕴含了强烈的感情。)

2016年江苏高考卷《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参考答案:对眼下平静生活的满足;对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的高兴;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012年江苏高考卷《邮差先生》:“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天气好”,是对“这个小城”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作凝视作折腾,由题干指向到参考答案的表述作一番比较辨别,应该会明白,“意蕴”题、“含意作用”题和“表达效果”题的答题指向、思维、路径和规范,是同中有异,是有不一样的地方的,这就可以使学生以后在解答这一类题目时,在规范有效方面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学生动起来,课堂就会活起来,动态的、变化的、有生命张力的语文学习课堂就会生成出来。引导学生多“凝视”“折腾”正会产生此效果。

当然,要引导学生“凝视”“折腾”,老师自己要先于学生多 “凝视”“折腾”,不死守自己的教学预设,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敏锐地发现、捕捉和利用文本资源、学生资源,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补充、修正和提升,在动态课堂中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猜你喜欢
参考答案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2017年6月七、八年级参考答案
2017年6月九年级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参考答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