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寻觅写作津梁

2019-01-31 04:35陈俊江
中学语文 2019年16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工具

陈俊江

并非为了寻求作文教学的突围之路,才来讨论“交际”这一话题。“交际”本来就是语文课程的要义所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年版)》开宗明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与时俱进,调整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这两个文件都在关于课程性质的阐述中明确提出了“交际工具”这个中心概念。这个论述十分重要,它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课程的逻辑走向,标志着人们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这一观点可以视为语文课程性质论述的“文眼”,而“交际”这个关键词堪称“句眼”。

何谓“交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人与人之间的往来接触”。《辞海》解释为“人与人之间彼此往来,聚会应酬”。这两个解释更多偏向“交际”的社会学意义。而“百度百科”的解释比较耐人寻味:“交际,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指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的过程,是人们运用一定的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活动”。尽管其中心语落实在“社会活动”上,但这一说法简直就是基于教育学的阐释。课堂不就是个小社会?“二人及二人以上通过语言、行为等表达方式交流意见、情感、信息”,不就是生动的教学场景?在“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字不就是主要的交际工具?而师生互动交流,不就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交际性”?新的课程理念最可贵之处就在于越来越重视“人”“人文性”“动态”“过程”这些要素,而“交际”正体现了这些核心价值追求,所以说,“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的本质在于交际,语文课程最本质的性质就是交际。揆诸当下,教师讲风太盛,或者以课件的播放代替“满堂灌”,学生热衷刷题,在“沉默”中学语文,这些做法都明显偏离了“交际”之道。我们以为,深度研究“交际”这个问题,对廓清迷雾,引领语文教学回归本真,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课程标准大力倡导的新理念,要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和生动的体现,语文教与学就要高高举起“交际工具”这面大旗,充分发挥语言文字的“交际性”,促进师生、生生、生本多维互动,使师生时时“在场”,真正成为语文“交际者”,并在“交际”中提高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包含听说读写这几方面。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不仅指向以听说为主要形式的口头交际,也指向以读写为主要形式的书面交际。在写作中渗透交际、强化交际,有助于写作素养的丰厚与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斟酌交际言语,做有个性的表达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但在阐明“学习要求”时还是侧重于口语交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梳理自信,尊重他人,文明得体,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和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效果。”这正好从一个侧面透露了一个信息,说到交际,人们的习惯思维还是首先聚焦口语交际。实际上,如此重要的课程理念在语文学习中常常被弱化、被边缘化;即使是口语交际,也基本处于自然生长的状态。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切中肯綮,矫治时弊,来优化语文学习呢?课标强调“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给我们提供了“标准答案”和行动指南。交际工具,就在交际训练中掌握使用;语文交际能力,就在语文交际实践中逐步提高。

在写作中渗透交际,有助于受众意识的强化与表达效果的优化。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一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沟通。既然是沟通,自说自话一般行不通。沟通效果要好,就要基于大家普遍认同的道理来阐述,这就包含了交际的意义。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就是书面的交际。交际自然不能“目中无人”,即使读者不在眼前,也一样要“把心交给读者”(巴金《随想录》)。交际表达要体现对对方的尊重,要顾及对方的阅读期待与阅读感受,要琢磨如何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从而更好地达到沟通的目的。清华大学在本科阶段开设写作课,一度成为热点新闻。课程全称就叫“写作与沟通”,这个名字起得好,因为体现了写作的意义;这个课程开得好,因为体现了写作发展人、成就人的教育理念,突出了写作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在写作中渗透交际,有助于表达个性的养成与表达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的一大亮点就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学生在写作中常有一个困惑,就是构思的时候自我感觉很好,写出来却觉得“辞不达意”,这是因为语言文字的“功力”跟不上思想表达的需要。与一般意义上的交流相比,交际,更强调交往关系中的媒介,即语言。语言包含了生活的意义,体现了一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人在文化中生存,也就是在语言中生存,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类存在的精神家园。写作就是用语言文字来交往,就是用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抒写情感。好的语言,可以展现个性风采;好的语言,具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毛泽东是革命领袖,也是文章大家。他在给胡乔木的信中谈到,“修正文件,字斟句酌,逻辑清楚,文字兴致勃勃”(《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他对公文写作都要求“文字兴致勃勃”,能调动读者情绪,让人看了有信心、有干劲。文学意义上的写作自然更要讲究语言表达。中学生写作处于学习过程中,文字表达能力有待于提高,写作中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实属正常。在写作中强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课标所谓“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建构,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努力追求表达的准确、简明、连贯、得体,并在字斟句酌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言语经验,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言说方式,进而更好地做到“我手写我心”。

二、锤炼交际思维,做有主张的表达者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是个比喻的说法,一般指“用以达到目的的事物”。人们使用“语言文字”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呢?目的不同,立论的角度不同,说法就不一样。“交际工具”这个说法之外,通行的还有“思维工具”和“基础工具”之说。“思维工具”强调“思维”这一目的,侧重体现了思维和思维的物质外壳即语言之间的关系。“基础工具”强调了语言文字的客观功用,认为语言文字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揭示了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这两种说法都很有道理,但都偏重于物性和静态性,对语言文字在人际互动交流中的作用重视不够,对人作为交际主体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能动性体现不够,而新的课程理念十分重视“人”的素质和“人”的发展,侧重于人文性和动态性,所以,课程标准选择了“交际工具”这一说法。

课标的这一主张旗帜鲜明,但并不表明“交际工具”与“思维工具”“基础工具”这些说法之间有冲突。课标同时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可见“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基础工具”三者的立论依据各有侧重。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言文字作为交际工具,可以体现一个人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长期学习历练过程中慢慢习得并不断提高的。人们夸奖某人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不仅言其词汇丰富、学养深厚,更言其思维活跃、逻辑严谨。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是思维工具这个说法,揭示了意义即思维发生的内在原理。写作是思维的外化,写作的过程就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维;在这一过程中,表达者不仅在锤炼语言,同时在锤炼思维。课标在阐述核心素养时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以及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这两个说法可以互为补充,互相促进。

写作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思维水平的体现,写作训练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也是、甚至首先是思维的训练。写作要斟字酌句,其实也是在“斟酌”思维。清华大学的写作课并不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而是侧重说理性写作,也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如何阐述,如何论证,如何针对不同的写作对象清晰地、有条理地、甚至是优雅地表达。这个课程理念不仅强调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也包含了交际思维。

文章是写作者的思维外化,表面是文字,背后是思想。斯大林说:“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把人的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用词和由词组成的句子记载下来,巩固起来,这样就使人类社会中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了。”(《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第20页,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中学生作文说理能力不足,不会分析,不会阐述,常常例而不证,引而不证;表面看是语言表述的问题,是文章写法的问题,背后其实是因为思维力受限。在写作中抱持交际理念,搭建对话平台,在交际情境中发表见解,提出主张,有助于思维的训练和思维品质的提升。思维水平的提升自然可以促进表达能力的提升,自然也就可以更好地让“思想交流成为可能”。

三、突显交际主体,做有担当的表达者

一直以来,学生写作存在着主体性缺失的问题。有人会说,考场上的作文难道不是考生本人所写?哪里会没有主体性?这里要讨论的主体,不是指写作者个人作为一个实体的存在,而是指能够体现主动的、能动的价值关系的哲学范畴。当我们说学生在写作,这只是一个事实判断,而当我们说学生是写作主体时,这就是一个价值判断。写作主体突显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地位、能力、作用和意义,亦即在写作过程中作者的自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特性。简言之,写作主体性所要表达的就是写作者对写作的能动关系,体现了能动性的价值。

在应试写作几乎占据了学生作文全部天下的背景下,中学生在写作中能体现多少“自主、主动、能动”呢?不少考试作文呈现出来的就是三到四则材料的拼接,有的段落之间的基本过渡都没有,遑论文章的内在逻辑与起承转合。有论者批评学生作文“胡编乱造”,也有论者指出学生作文“无我”“无物”“无文”。作文写成这样,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我们认为跟写作主体性的缺位相关。

写作应当是生活的积累,是思维的外化,是感情的流露。这当中,中学生在哪一点上占有优势呢?而不少作文题也没有很好地考虑或根本就无法顾及所有学生的生活与感受,往往缺乏真实的写作情境,更缺乏生动的交际情境。换言之,作文题对学生作文的主体性要求本来就不高。实际上,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学生写作从小就学会了拼凑编造应付了事。比如写个学雷锋的作文,一半让座,一半捡钱包,满纸假话大话套话。到了高中,思辨性的写作要求增强了,学生却不擅分析,不会说理,文思不畅,语言乏味,也就不足为怪了。即使发表一些看法,字里行间的“自我”也往往比较飘忽,比较游离。这样的写作又何谈“自主、主动、能动”呢?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这其中就包含了弘扬写作主体性的价值指向。在写作中强化交际意识,写作主体就是交际主体,在以文字为主要交际工具的表达中,“自我”不要躲闪,不要飘移,堂堂正正做人,大大方方言说。应当说,交际语境的建构和交际意识的强化,可以从多角度来推动写作主体性的彰显。

我想说——在交际语境中培养言说的主动性。爱因斯坦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还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写作打不起精神,习惯于敷衍应付,如何成为写作的主人?在交际情境中积极应对,并在思想的交际中获得表达成就感,有助于培养写作兴趣。果真能由“兴趣”发展为“热爱”,何愁没有写作的源动力?当学生想说,愿说,有话要说,写作的主动性自然会不断增强。

我在说——在交际语境中塑造写作的独立性。写作就是发表观点,抒写性灵。存在主义认为,是主体性建构了主体。我在,我思,我在说。在交际语境中表达自己的思维活动,这不仅是一个信息输出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交际主体在表达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到见解的同时,也在涵育独立思考的精神气质,在自主发展,在自我完善。

我会说——在交际语境中发挥表达的能动性。写作不是简单机械的码字,自由而真实的写作呈现的是心湖涟漪,是心路历程。李杜的诗歌、欧苏的文章,不仅是生活、是观点、是文采,也是心灵、是修养、是生动而活泼的人。作文即做人,在写作中落实课标理念,强化交际意识,突出“人”的因素,不仅可以发挥写作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提高作文的课程品质,也就是不仅指向言语表达,还指向人的成长。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语文课程工具
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叙事语境建构
语言文字运用专项练习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在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准备工具: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