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035的上海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战略选择

2019-01-31 01:51
职教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技能企业教育

2018年1月,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提出了 2035年上海“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的城市愿景,并根据对全球趋势和发展潮流的判断,以及基于对上海城市功能的延展和提升,将“2035上海”城市性质定位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相较于上一轮规划,此次规划在“四个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科技创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这一重要变化实际上是反映了从过去侧重经济单一向度向反映了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三维共生的重大转变,这是对城市性质和城市精神的进一步拓展和飞跃,也是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品质以及城市美好生活向往的进一步凸显。

上述提法的重大变化其实质是反映了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即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开放引领、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文化融合,而要将这一发展理念落地生根,朝着“卓越的全球城市”的目标迈进,教育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和极其重要的使命。而发生在成人世界的工作场所内以及社区学习机构里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培养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促进多元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推动社会共治和自治、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城市吸引力和辐射力发挥着直接而有效的作用。在被赋予新内涵的全球城市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继续教育与培训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快改革与创新,以回应“卓越全球城市发展”所提出的种种要求和挑战。

一、2035年城市发展对上海继续教育的要求

(一)适应全球科创中心对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

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是国家赋予上海的一个重大使命,是一项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未来二三十年上海迈入全球城市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从2014年全球创新城市指数评估中可以发现: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越来越关注科技创新,希望完成从财富中心、资本中心向创新中心的转换过程,在2014年度全球城市创新能力排名中,伦敦和纽约分别居于全球第2位和第3位,仅次于旧金山。上海的全球创新能力排名从2010年的第24位下滑到2014年的第35位[1]。由此可看出,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城市最关键特征,在全球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相比而言,上海在城市创新力方面距离全球城市还有明显差距。而缩小这一差距,最为重要的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而这也是增强城市乃至整个国家创新力的源头所在。

上海要建设全球科创中心最关键的要素是人才资源,其中不只是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资源,还包括一大批应用和扩散、普及创新成果的人口基础。从目前来讲,上海人口整体素质水平还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地。据一项内部研究显示,上海市2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43年,与高收入国家的挪威(12.6年)、澳大利亚(12.0 年)、美国(12.4 年)、新西兰(12.5年)、加拿大(12.1年)等差距较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2.86%,远低于北京的49.03%,落后于天津的37.04%和重庆的33.45%,仅相当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66.68%)的一半,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72.09%)的差距更大。而美国、韩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95%及以上。2012年上海每十万人口大学生数为3550人,这一数字也明显落后于北京的5696人、天津的4565人[2]。劳动力人口素质不高给上海这座城市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带来了严峻挑战。除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传统的学校教育之外,积极发展继续教育是回应这一挑战的重要途径。促进继续教育的战略转型,创新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以此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队伍素质,改善人才队伍结构,从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这是上海关键发展时期的关键措施,也是快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

(二)适应国外移民大量涌入对多元文化融合的需求

全球城市在城市网络体系处于关键节点地位,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较强的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因而也是主要的移民流入地,外籍人口比重较高。对比全球城市的功能和要求,目前上海现有外籍人口比重尚显不足,随着上海迈入全球化城市进程中,其全球化水平和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必定会吸引更多的国外移民广泛涌入。根据《世界移民报告2015:移民和城市——管理人口流动的新合作》一书透露:“中国的外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少但有所增加。随着跨国公司落户城市,来自不同国家的外籍员工被派遣到中国。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籍专业人士,从2000-2013年间,中国的国际移民总量增长了超过50%”[3]。在《上海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中提到“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到2035年,在沪外籍人士达到80万人左右。”

大量移民涌入带来了多元文化的激荡,不可避免地引起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问题,这既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也是全球城市建设的风险变量。文化与教育密切相关,正是由于“文化与教育这种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使得文化的深刻嬗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教育上的振动与变革。”[4]而教育可以促进跨文化对话,培养受教育者对文化、宗教、语言多样性的尊重,这些对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对于继续教育领域来讲,外籍人士的增多以及多元文化的共存对继续教育的服务范围、服务功能、服务能力、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例如:人口的国际化要求继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应具备跨文化服务能力,为不同移民群体接受服务提供方便。另外,面临着多元文化的交流、冲突,继续教育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经济驱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还包含着跨文化理解教育、国际化教育、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思考能力等更广泛的内容,承担着缓和文化冲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引导和培育良好的城市文明风尚的重要功能,需要注意的是:在强调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应当注重坚持本土文化的主体性。

(三)适应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对多样化人才结构的需求

“欧洲职业培训发展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Training)2016 年发布的报告将未来的经济趋势描述为:目前一系列经济规划预示着经济正在转型,服务行业将成为主要经济驱动力的新型经济模式,……预计全球化趋势会对就业结构产生显著影响,向技术性劳动力转型,产生不同类型的技能需求”[5]。

在国际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未来二三十年,上海在迈向全球城市的过程中其产业结构朝着生产性服务业譬如金融业、技术服务、云计算、物流服务、创意产业等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转型。2017年底,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35年上海将全面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在金融业方面,2035年其增加值占上海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18%左右。

而随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加剧,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就职的中上层白领以及为他们提供生活服务的家政、看护、保安等服务人员总量在城市就业人口中占据不小的比例,“服务业的发展也对劳动力提出了新的技能需求。……很多服务业的工作不仅要求有专门技能,还要求具有语言、管理、人际交往、解决问题以及决策等“软能力”。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非正规经济通常占到整体经济的半数以上。非正规部门需要从业人员具有多种技能,包括创业技能,如管理、财务、沟通以及维护客户关系的能力”[6]。

因此对于继续教育来讲,建立并完善发展与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高度相关的职业培训体系,提升高端服务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做好普通劳动力的再培训和再教育,提升生活服务业的专业性、可营利性和增值性显得尤为迫切。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是上海实现以跨国专业人才为主导,服务型人才和信息技术性人才等专业型人才为重要补充的途径。

二、面向2035上海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定制化和个性化

2035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科技的不断涌现并在继续教育中投入应用,继续教育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教育与学习变革,每位学员都拥有一个虚拟的学习助手或学习机器人,通过它们的辅助,能够全面分析学习者职业发展需求,精准预测学员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习助手都可以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大脑思考方式、个体性格特点、所处环境等特征能够自动诊断到学员的水平和状态,无论学员身在何处自主推送基于学习者工作需要、适合他们学习特点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并全程跟踪记录学习者的所有学习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及时调节学习过程,量身定制学习计划,为每个学习者提供符合他们需要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

(二)集群化和抱团化

2035年,上海与苏州、无锡、南通等周边地区构成“1+6”上海大都市圈,实现了区域协同融合发展,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了继续教育资源、要素跨省、跨市流动,在继续教育领域,通过跨部门、跨界、跨区域、跨省市合作,集结周边省市数千所高校中的优秀人才资源、深度发掘广大行业学院、企业大学、企业培训中心的力量,根据不同的产业种类组建由上海及周边省市高校、企业、行业、科研机构代表共同参与的继续教育联盟,共同开发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继续教育项目,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城市群产业发展所需的一系列大规模、定制式人力资源开发专项工程,企业主动介入高校和科研院所早期研发,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实践基地等载体。

(三)泛在化

2035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通讯、机器学习、穿戴计算等信息技术纷纷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泛在教育不可避免地将从边缘走向中心[7]。在此发展背景下,继续教育将进一步打破时空和区域的边界,学习行为不只限定在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在技术的支撑下,人们只要有教育和学习的渴望和需求,都可以轻松便捷地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接触到任何想学的内容,高效生动的移动终端学习软件不断开发运用,让教育与学习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时无刻不在发生。

(四)设施可及化

到2035年,上海继续教育的公共服务设施可及化程度有了较大提高,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学习圈”,社区学院、社区图书馆、文体活动室、市民健身中心、老年学校、职业培训中心等社区性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实现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9%左右,可根据实际需要,按规定转换使用功能、复合利用。全市每万名老年人拥有老年人休闲福利及学习机构数量达到28个左右。每个城镇圈配置一所高水平的社区学院(区级),与社区活动中心结合设置一个社区学校[8]。

(五)全球化

2035年,随着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逐步建成,全球一体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量的跨国公司驻足在上海,同时也吸引了大量的跨国性人才居住和生活在上海,他们将不同国家的文化产品、管理经验、先进技术和思想理念引入上海,由此一方面带来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全球化,继而对人才的培养标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不同的社会文化习俗、信仰传统不可避免地造成文化碰撞和文化冲突。在跨国企业经营中,如何管理好因文化碰撞和冲突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将很大程度影响着跨国企业的成败,因此继续教育除了本国和本土学员,也吸引着来自跨国企业的外国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内容上不仅包括掌握新技术、改善管理水平,培养跨文化意识,提高跨文化管理能力也是其非常关键的内容。

三、面向2035上海继续教育的战略选择

(一)引导和扶持一批企业大学或员工培训中心作为未来继续教育的重要支点

传统社会体制下,企业只承担生产的功能,鲜少具备教育的功能,其往往依赖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为其培养和培训企业所需的人才,可以说大学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承担者,但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技术创新的日新月异,大学所提供的继续教育课程内容、培训项目与企业实践日益脱节,已无法有效胜任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重任。于是,企业为满足自身各类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以及培养所需人才,创办“企业大学”和企业员工培训中心,着力于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核心价值观紧密相关的员工培训和人才开发,这也成为当代继续教育的重要创新变革。

“企业大学不仅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责任,而且日益成为企业智慧的源泉,中高层人才的摇篮,在推动和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正在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新生力量,在推动高等教育、终身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创新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9]除了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企业大学更为重视的是组织整体绩效的提升以及企业在整体经营策略上的需求。摩托罗拉高级副总裁、摩托罗拉大学全球负责人认为“未来的企业大学应该超越原来的职能,根据客户的需求,为所有的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引导和扶持一批大企业建好企业大学或员工培训中心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及自主创新力的重要举措,成为未来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和支点。近几年,我国企业大学数量在不断增加,2013年,我国企业大学数量超过了2000所,近5000万人接受了企业大学教育,涌现出华为、用友等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企业大学[10]。但必须强调的是,引导和扶持的关键和重点不在于数量的扩张,而是在于内涵的发展,它的存在并非“噱头”或“摆设”,而是要切切实实地重视起来。可通过立法明确企业大学培训中心的法律地位,规定万人以上规模的企业必须独立设立企业培训机构,专职人员按千分之三的规定配备,以有效弥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短板;鼓励更多的有专门技能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进入企业大学或培训中心担任专兼教师队伍;创建以自主技术与知识为架构、适合员工职业发展需求的培训体系。明确专人负责员工教育培训工作,明确企业专职培训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和相关待遇,明确企业培训师、高级培训师及管理人员的资格、日常管理、业绩考核以及相关待遇。制定鼓励企业投资继续教育的优惠政策,对设立教育培训机构的企业予以专项经费的资助;对企业在国外购制的用于培训教育的各类设备应免进口税;对企业投入继续教育的款项在税款中按比例返回;企业税后利润投资继续教育与投资额对应的企业所得税地方部分,由同级财政列支返还。

(二)注重全球技能的开发成为未来继续教育的着重点

“技能”是继续教育广泛运用到的概念,通常情况下,继续教育所强调的“技能”更多的是指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硬实力”,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日益加强,合作与沟通等各种软技能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前继续教育的重点集中于与就业相关的,处于职业资格的更新和提升的目的[11],但是随着全球城市的推进,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更加突出,“继续教育不仅仅是为竞争性服务,而是帮助人们对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技术挑战进行反思并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在确保社会公正和公平,维护民主和人的尊严方面起到重要作用”[12]。

更具体地说,在建立“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下,参与全球经济与政治事务的能力、交流、解决问题、团队合作以及跨文化沟通等全球技能应受到广泛重视。何为全球技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道格拉斯·伯恩(Douglas Bourn)道出了全球技能的主要内涵:一是全球技能是在国际化环境中工作所需要具备的团队合作能力、IT能力、语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和化解冲突的能力;二是全球技能在多元语言环境中学习、工作、生活所需的跨文化沟通理解能力;三是全球技能在发展教育和国际理解教育中辩证性思维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13]。

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成为未来继续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其重点在于培养既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又能充分尊重不同文化、价值观,共享国际文化资源的的全球公民,使更多的学员具备全球视野,深谙国际规则,懂得国际交往礼仪,理解和享有人类灿烂文明成果,同时又树立本土的文化自信,这既是适应经济全球化,配合国家“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人的国际化,提升人的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必然选择[14]。

(三)建立产学研深入融合的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未来继续教育逐渐具有跨界融合的趋势,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产学研深入融合。在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中,高校在理论知识、基础能力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城市创新体系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是其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自身的劣势。要培养建设全球城市所需要的大量的创新人才、创意人才,继续教育的重要出路是走产学研深入融合道路,而沿着这一道路前行的重要举措是联合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建立继续教育联盟,充分发挥大学、企业、科研机构各自独特的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创新,实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产学研深度融合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技术成果转化和知识传播。由科技研发产生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迅速转化为课程和教材,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模块教学、项目导向等多种教学模式模拟生产实践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取和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大学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优化,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岗位群职业要求以及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高校可将行业企业的技改项目和攻关难题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研究来源,吸纳师生共同参与;二是人员的互派。企业中有丰富实践技能的员工可入选高校“兼职教师”队伍,承担学校技术指导、课程教学等相关工作,并与高校教师一起参与到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等教育教学管理环节,而高校师生定期深入到企业生产实践一线,共同参与到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研发,从中使得自身的实践能力、业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以不断提高,有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四)注重合作伙伴关系和社会合作参与模式的建立

当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复杂程度持续加深,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国家间的联系日趋紧密,相互依赖程度不断扩张。随着未来上海沿着全球华城市的发展路径不断推进,国家间、城市间、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这种态势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的方方面面,促进未来教育自觉地从单独发展走向合作共赢之路。在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中提出的《贝伦行动框架》中,就曾强调成人学习和教育所有利益相关方的代表权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需要创建和维持使各级公共行政当局、民间社会组织、社会合作伙伴、私营部门、社会、成人学习者以及教育者组织参与制定、实施和评价成人学习相关的教育政策及计划的机制”[15]。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的转变》报告,报告将社会参与这一理念予以进一步倡导和深化,提出未来教育治理将是基于“共同利益”需要的共同行动,教育不是个人受益,而是一项社会集体努力的事业,继续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和事业,需要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和参与。上海未来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会更加重视创新合作及伙伴关系的建立。首先注重城市间与区域间的关系,在继续教育领域就是人才培养、教育创新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其次是政府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促进政府从“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积极培育和引入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继续教育公共服务的提供。

猜你喜欢
技能企业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企业
企业
企业
题解教育『三问』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劳动技能up up!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秣马厉兵强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