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民俗体育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

2019-01-31 01:33李国印
职教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民俗院校

□ 李国印

2月20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这是继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之后又提出的又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战略举措,是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和新要求。标志着我国高职教育转向内涵精细化发展的价值取向,将大大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对提升高职教育质量、丰富高职内涵、强化高职特色和重塑高职教育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真正贯彻落实《方案》精神,培养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彰显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凸显立德树人教育本质,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美育熏陶,体育教育不能缺位。

一、体育教育在高职院校建设中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体质连年下降,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整体下滑,势必影响中国特色特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质量与成效,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是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身心健康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身体素质

高职体育在本质上是根据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以身体性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谋求健康、促进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有意识的文化教育活动。体育教学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积极运动的习惯、主动锻炼的意识和正确锻炼的方式,练就健美的体魄。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高职院校1418所,在校生占高校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中,所培养的学生将具有更强的专业技能,承载起更多的民族复兴和国家进步的历史使命;同时,这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壮的体魄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将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他们踏入社会后尽快适应角色转换,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回馈社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效能

“终身体育,主动运动”的体育理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日益受到重视,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了终身体育理念对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性。学校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学校既有传授知识、创造知识、服务社会的责任,也有发展体育和传播体育的使命[1]。树立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运动意识,培养日常进行体育运动的生活习惯,固化终身体育理念,有利于专业人才延长对社会的服务期限,提高对社会的贡献度和影响力,对社会和他人的赋能更加显著。同时,通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履行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发展体育和传播体育的使命,促进全民身体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主动适应社会转型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的本质目标在于,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立足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时代诉求,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路径,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多元化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始终保持较强的竞争力。体育教育在人才素养形塑中既包含了身心素质,又突出了品质素养;既体现了“体质”与“健康”的必需,又彰显了“精神”与“品质”的价值。高职教育要想打破人才培养同质化的藩篱,应该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进行变革,提升人力资本素质的内涵式发展,提升高等教育创新人才的供给效率,才能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2]。体育教育作为实现高职院校供给侧改革的手段之一,通过结合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培养学生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体育技能,促进培养和造就符合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具有行业特质的一流创新人才。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亟需供给侧改革

(一)教学目标不科学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招生对象多为高中毕业生,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体育教学目标的设定未能充分凸显学生体育健康与实践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体育教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体育教育不被重视现象较为严重,因而,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目标,重视高职体育教育教学,加强学生体育教育必不可少。

(二)教学设计缺乏针对性

由于高职院校注重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体育教育受到冷落,导致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与手段均思考不多,甚至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状态,体育课堂教学以教师简单讲授、示范为主,教学过程中多使用“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个人思考与见解,影响其体育活动技能的掌握。虽然有部分体育教师接受并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并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但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缺乏设计与组织,甚至将自主教学与放羊式教学混为一谈,不但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而且体育知识的讲授较少,影响高职学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理解,使得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缺乏个人思考与见解,影响其体育知识的习得与体育活动技能的掌握。

(三)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从教育成本看,职业教育的成本支出远高于普通教育,数据显示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方面的投入远低于普通高等教育。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大多由“三改一补”发展而来,学校基础设施薄弱,大多数职业院校以学生技能培养为主导开展教学与管理,较少在体育教学设施上投入[3]。大部分职业技术学校的体育训练场地不足,体育器材老旧或数量不足现象严重。例如,部分高职院校训练场地不足,学生参与训练所需的器材与学生数量不符,场地小与教学器材严重不足致使一些体育教学很难开展,教学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三、高职院校开展民俗体育的价值意蕴

当前高职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式与观念滞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体育教学成效,影响着技术技能性人才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的养成。民俗体育以体验式学习为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且新颖、独特的体验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高职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础。

(一)民俗体育是高职院校进行文化传承的有力抓手

《体育科学词典》将民俗体育定义为:在民间的风俗文化或生活方式中流传下来的一种体育形式,是顺应和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而产生与传承下来的一种文化活动[4]。依附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民俗体育,既是一种生活文化,也是一种体育文化,是我国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5]。2017年,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体现了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弘扬的决心与要求。高职院校作为继承与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教育阵地,承担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扬的职责与使命,高职院校通过引民俗体育进校园这个抓手,可以将蕴藏在民俗体育项目中深厚的传统文化在师生中得以传承和创新。

(二)民俗体育符合高职体育新课改要求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主要以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以及田径类运动为主,教学内容与中小学阶段内容基本类似,重复现象比较严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俗体育的区域性、内容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锻炼的简易性以及娱乐性,不但不受学生年龄、性别、体质等条件的限制,而且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6]。拔河、舞龙等等丰富多样的民俗体育项目使得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身心素质得以锻炼,团队意识得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得以增强。正符合《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的体育教育基本要求,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实施,对学生健康人格、职业能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培养能起到积极的作用[6]。

(三)民俗体育丰富高职体育教学模式

调查发现,多数高职学生不喜欢体育锻炼的原因在于传统体育项目对场地、参与人员等要求比较高,比如足球、篮球、田径等,没有体育技能基础难以开展,且没有反复训练和熟练技能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找不到成就感,尤其是女生在体育学习及运动方面的兴趣下降,进而出现恶性循环。民俗体育兼具娱乐性与竞技性属性,例如拔河、舞龙等,且情趣相对高,多在自然环境中开展训练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验与感受,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俗体育强调团队协作,消除了学生单枪匹马作战的顾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有些民俗体育项目训练过程充满了挑战,符合高职学生的好胜心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意识。将民俗体育引入高职体育课堂,丰富了传统的高职体育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四)民俗体育顺应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需求

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当前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是社会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较强的意志品质与社会适应性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企事业单位尤其看重高职毕业生的团队意识、协作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民俗体育不但可以丰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作能力,与此同时,民俗体育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提升了体育课堂的实践效果,有效拓展了高职学生身心素质。

四、高职院校开展民俗体育的实现路径

国家在体育事业“十三五”规划关于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认识到民族传统体育的重要作用,指出要“重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利用,努力扩大中华体育文化的影响力”。一项针对民俗体育进校园的调查显示,南京有2/3的高校开展了一项或多项民俗体育,有一半的大学生对学校开展民俗体育有比较大的兴趣,并认为开展民俗体育对文化认同、团队文化建设有重要价值[7]。然而,当前民俗体育进高职院校仍有诸多制约因素,需要从以下几方面需求突破。

(一)重视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

高职院校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任务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学改革。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践行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从体育教学的基本功能作用层面来讲,高职高专院校体育教学的主要作用是向社会培养和输送身体及心理综合素质都过硬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通过在学生体育教学中引入民俗体育,可丰富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改变学生传统的体育锻炼思维意识,使其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参与锻炼转变,从而提升素质教育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从传统体育教学本身的内容层面来讲,民俗体育项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训练效果显著,其不受传统田径运动及球类运动等相关体育运动规则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体育课中能够积极、主动展开锻炼,参与其中,强化学习意识,在释放天性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8]。

(二)改进传承方式,有效推广民俗体育文化

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涉足各个领域,而民俗体育项目如果很好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一样有利于其传承与创新。首先针对民俗体育项目建立对应的网络数据库。目前,我国传统的医学、戏剧、地方手工艺技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参照这些成功的例子,高职院校结合区域特色民俗体育项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民俗体育项目制作成视频资料、音频资料,将体育项目的历史沿革及项目的练习方法、配置的相关器械等都纳入其中,通过对当地民俗体育的这些数据信息的整理和汇总,将民俗体育项目中的精华部分予以展现,使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民俗体育项目本身的魅力得以还原。其次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为民俗体育项目的传播建立一条完善、高效的绿色通道,通过校园网,班级社交软件微信、QQ等将民俗体育项目进行传播,使更多的学生了解祖国丰富多彩的民俗体育文化和项目,结合学生网络原住民的时代特点,通过手机等信息化手段在高职学生中推广民俗体育项目及其文化精髓。

(三)教学中推进民俗体育与现代化体育项目相结合

任何一种文化的进步与发展都应与时代发展接轨,我们的民俗体育文化也不例外,要想民俗体育项目及其文化在高职院校得到有效传播和推广,就必须将民俗传统体育融入到现代体育项目当中。大家所熟知的跆拳道运动项目,之所以在一些学校已成为一门专修课程,原因在于学校将跆拳道作为一种运动文化得到师生的重视和传承。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和思路,将传统的中国武术等民俗体育项目也与现代化体育项目融合到一起,通过教学进行传承,其强大的文化魅力一样可以发扬光大。在推进民俗体育与现代化体育相结合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高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将不同地域的民俗体育项目汇总到一起,采取同步教学的方式,将这些项目展现在学生们面前,通过循序渐进的传播方式,使学生们受益的同时,也将民俗体育文化的精髓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另一方面,借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在体育教学和比赛中,引入企业投入资金支持,通过冠名班或开展舞狮舞龙、拔河比赛设立奖金奖项等合作形式[9],助推我们的民俗体育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民俗体育项目是我国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国之瑰宝,而民俗体育文化则是我国悠久文化宝库中的精髓,通过营造适合民俗体育传承的高职校园文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民俗体育文化进行保护和推广、借助现代体育文化与民俗体育项目相结合的方式,推进民俗体育在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是一项艰巨的远景工程,相信通过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这个阵地,我们的民俗体育项目也与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在展现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为我国的体育事业助添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民俗院校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民俗中的“牛”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民俗节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漫画民俗
从机械训练到有机训练
——一个体育项目实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