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晓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首次明确地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这个崭新的概念,“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 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 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 该标准还明确地提出,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注重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技能逐项训练,不是培养学生的刷题能力,而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从目前现有的资源来说,通过中外经典影片的赏析来渗透语文核心素养无疑是一个有效且易于操作的手段。 通过对经典电影的赏析,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现实的生活场景和实例, 帮助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之中了解国内外的优秀文化并加深对文化传统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观看当中的思考和思考之后的交流, 有助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品质。 有了内在精神的触动与感染,才会抛开其他的干扰因素,去欣赏美,去品鉴美,进而创造自我认为的美。 那么如何有效地通过赏析中外经典影片渗透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呢?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 要保证学生能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对影片的观看和赏析。 根据学情,可以利用周末双休的时间开展赏析活动。 通过观看经典影片,学生不但放松了身心而且开阔自己的眼界和认识。 更重要的是,从育人的角度来讲,一部富于教育意义的影片,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要保证赏析的有效性。 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因为,没有细致和投入的观看,就无法形成自我的思考和思想的触动与碰撞;没有思想的对撞,就不会有逻辑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没有自我的观点,就无法做到鉴赏能力的提升。 教师可以通过集中性的细节(影片中的场景、片段、人物关系甚至是台词)提问督促学生真实并且有效地完成对影片的赏析。 这里就不得不重申教师提前观看影片的重要性, 没有教师对影片的全面了解和把握, 就无法保证检查督促的时效性和合理性。
首先,形成个性鲜明的影评。
在学生观看完影片后, 教师可以就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一个片段、一个情节、一句台词、一种文化现象或者是整部电影,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随后教师对其所写的文字材料进行点评和指导。 这个互动的环节,可以通过目前主流的应用软件来实现。 理解深刻、言之有物的评论,教师要予以表扬和肯定。 反之,对于敷衍和假大空的表述,教师应该以委婉的方式予以提醒, 在不打击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以期学生能在今后的赏析中有所进步和提高。这里,必须要保证学生所写内容的原创性,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和思想深度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和作文批改的反馈,教师不难把握学生的真实程度。 毕竟,语文的综合素养和思想认识不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提升的。
其次,进行展示交流。
集中展示环节可以专门抽出固定的课时来进行。第一步,教师对赏析活动进行总结,肯定好的方面;对不足的方面,提出要求或给出改进意见。 第二步,集中展示评价中肯、有独到之处的影评。 在教师评价之前,先让原作者阐述自己的创作灵感的来源。 随后教师并逐一点评、分析。 第三步,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陈述的观点和想法进行借鉴和再创作,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思想交流和碰撞, 使其对电影所表述的内容上升到一个更高认识和理解的层面。 同时,教师应该对表达中所使用词语的准确性和文学性提出明确的要求。 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达到逐步锤炼语言、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
最后,开展再创作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赏析、分析、总结、评价和师生互动,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影片赏析量,掌握了一些赏析影片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评鉴能力。 这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创作的部分就应该被设计到平时的赏析活动当中。 在平时的赏析活动中可以加入对电影结局的联想创作, 也可以是对某一情节的拓展延伸, 还可以是对电影前情的自我编辑等。 总的来说,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合理合情的范围内,结合自己现有的知识水平,最大限度的对原作品进行延续和扩展。 在这个阶段,教师应该及时地在课堂上补充相关的电影创作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作品给出鼓励性的指导意见, 使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和自我提高。 在此基础上,如果有好作品涌现,不妨鼓励学生自导自演, 以课本剧的形式将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使创作现实化。
开展中外经典电影赏析的系列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在观看与鉴赏、表达和交流、探究和创作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更深入地理解和借鉴优秀的文化,树立积极阳光的人生理想,逐步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