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韵苑19栋宿管员金林君退休,受到全院师生送别的礼遇。金阿姨发表的题为《山高水长,我心永远》500字告别信,更受到了师生们的转发,刷爆了华中大学子的朋友圈。“名校担当,有人情味儿!”不少网友评论道。
管理学者提出,组织里的每个人,都要对组织的形象负责任;组织里的每个人,都是营销的参与者。前文提到的金阿姨,工作时心细有爱心,为学生们创造了好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他们的生活和情感需求。而缘由金阿姨,不少学生在毕业后挂念着学校,将来很可能就会推荐考生报考、促成所在单位与学校的合作等等,发挥“校友效应”。此次“告别信事件”,更是提升了学校的美誉度。可见金阿姨,为学校的“营销”发挥了积极作用。
类似案例,相信每个人都听说过。例如某企业扫地大妈,拾金不昧、物归原主,客户因此充分信任这家企业,很快与企业签下大单。在谷歌公司,食堂厨师长查理拥有大批崇拜者。据说谷歌每三个员工中就有一人承认,是食堂精美的食物和厨师长查理创造的快乐的用餐环境,让他们选择留在谷歌工作。这里的扫地大妈、厨师长,其实都为所在企业的营销做出了突出贡献。
“辨别并满足人类和社会的需要的管理过程”,是“现代营销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对“营销”的定义。营销不仅是一门建立在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现代管理理论之上的应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营销的范围包罗万象,组织、个人、经历、观念等也可营销,因此,营销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处不在——企业需要营销,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学校需要营销,以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医生需要营销,以满足患者的需要;政治家需要营销,以满足人民的需要;每个人自己也要营销,以满足于有效交往的需要。
艺术家毕加索就是很会营销、有商业思维的人。如在每次卖画前,他都先办一次画展,但先不给画商和收藏家看画,而是先讲一段画背后的故事,以培养画商和收藏家的认同感。毕加索还有个人品牌的打造意识,例如他与风靡一时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合作,为芭蕾舞剧设计舞台和服装,当演出结束、台下掌声雷动的时候,毕加索再穿上自己设计的衣服向观众致谢。接着与芭蕾舞团的合作,毕加索一下子从艺术家转变成了公众人物,甚至带着几分明星的色彩。这么一来,他的作品就更受欢迎了。
对于毕加索来说,高超的绘画技法只是基础。毋庸置疑,他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是一本生动的历史书。能够洞见现实痛点并融入作品,先人一步探索新艺术风格,运用商业思维、打造资源和品牌,才是他成功的关键。
近几年流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说法。“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曾调侃说毕加索有点像产品经理,不仅懂内容,还懂营销、社交、写作等。以个人传播为主的“自媒体时代”,使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成为活跃的营销阵地。笔者所在单位有一位营销副总,是省级“劳动模范”,也是一位营销高手。实打实干好工作之外,他还常在朋友圈里,用详实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作物收获情况、公司化肥产品的施用情况和实际效果,以及团队专注工作、农场喜庆丰收的图片。这些图文“晒”出来,我想,客户(及潜在客户)会认可产品以及这支靠谱的营销团队,进而做出“下单”决定。而我们看了这些图文,则会做出“营销将士真是不容易!”“天道酬勤”“爱拼才会赢”等积极正面的解读和联想。在我看来,这位副总运用自媒体平台,营销了企业和商品,也营销了团队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