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东
连云港市赣榆区西棘荡村,地处苏鲁交界,顾名思义是荆棘丛生、河荡纵横的地方。20年前,这里“满眼泥泞路、遍地土坯房、穷得叮当响”,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光棍村。如今再看西棘荡,道路宽敞、绿树成荫、别墅林立,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2万元。西棘荡的发展令人称奇,成就备受关注,荣誉也越来越多,已成为苏鲁边界排得上号的工业经济强村、江苏省文明村、民主管理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走出了创业富民、共享发展的“西棘荡之路”,创造了“两聚一高”新实践的“苏北样板”。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探究过去20年间的西棘荡,发生变化的力量核心来自于西棘荡村坚强的党委班子,尤其是班子核心成员——党委书记钟佰均,打造了一个能够带动创业富民的村级党组织。
扎根家乡,勇挑重担。临危受命考验的是一个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勇于担当的政治本色。20年前的西棘荡,被人称为“胳肢窝”,600多户村民只能靠天吃饭,生产任务完不成、公粮交不上、社会治安不好,村“两委”陷入瘫痪状态。村里前后换了几任书记,都干不下去,慢慢地村里没人再想干书记了。1998年夏,为了改变西棘荡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乡党委书记先后三次找到在城东乡养殖一场担任车间主任的钟佰均,请他回西棘荡村担任村支书。摆在钟佰均面前的难题是,一边是年收入两万元的工作,另一边是村集体负债17万元,又穷又乱、人心涣散,连党员会议都开不起来的烂摊子。放弃令人羡慕的高薪回村干书记,家里人无疑是反对的,钟佰均却认为书记总要有人当,硬骨头总要有人啃,作为一名党员,光自己致富不算本事,还要帮着乡亲们一起富起来。钟佰均耐心地说服了家人,回到西棘荡村,挑起了村支书的担子,也挑起了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带领老百姓致富的重任。
搭建班子,重塑形象。干部形象好不好,群众心里有面镜。28岁的钟佰均接任村支书前,村党委在大家心目中的威信丧失殆尽,建立一个有威信的党组织,凝聚涣散的民心,成为钟佰均上任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钟佰均组织公开选举、任用了一批口碑好、群众认可的党员进“两委”班子。实行村级决策公开制,探索出“党委提议、‘两委’商议、村民代表听证”的“三合一”决策程序,定期商讨决议,大事集体研究决定,不搞暗箱操作。钟佰均还提出“不吃老百姓的饭,不收老百姓的礼,不在家里办公”,要求村干部以身作则、树立正气。一系列变化在老百姓中口耳相传:“有人给钟书记送礼被退回来了,有人偷树被罚款了,广播里能听到村里大小事务了……”干部作风焕然一新,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党支部及“两委”干部在党员群众中的形象。
强化管理,务实担当。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规范化管理是关键。2007年,西棘荡村成立村级党委,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分类设置了工业、农业、个私、老年等四个党支部,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增强党委引领群众致富的带动力。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村干部和党员的管理,制定了村“两委”干部工作制度、例会制度,规范了“三会一课”,党组织各项活动正常开展起来,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显著提升。为了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村党委对村党员干部实行目标责任考核。在村干部层面,将创业富民目标完成情况列入村干部年度考核内容,与年底的待遇奖惩挂钩,用责任制管责任人。在党员层面,鼓励、帮助党员带头创业,开展“1+1”帮扶活动,要求每个富裕起来的党员帮扶一户以上困难群众,从资金、技术、信息、项目四个方面入手,不让一个村民掉队,帮助他们走上共同致富的路子,让广大党员用实际行动诠释忠诚担当的政治本色。
村民富不富,关键靠干部。西棘荡的富民强村之路,关键就在于村党委始终把责任扛在肩上,不断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成为创业富民、致富攻坚的坚强战斗堡垒。
创业富民,不可能一帆风顺,致富路上攻坚克难,基层党组织更要起到坚强核心作用。钟佰均始终把带领村民致富作为村干部的最大职责,上任伊始他就意识到,穷村要致富,关键要找到好路子,选好主导产业。他带领村党委四处搞调研,听说山东沂源县的水果种植全国有名,他就带着村干部去考察学习,引进了美国红提葡萄,还聘请了技术员前来指导,最终由于村子离海边近,海风有盐度,种植的红提葡萄还没成熟就落了叶。后来又先后引进了日本大洋葱、套种西瓜等经济作物,结果都失败了。出师不利,可以说给西棘荡干部群众刚刚燃起的创业热情以沉重打击,一时之间大家的意志都有些消沉。钟佰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边不停给干部们打气鼓励,一边继续寻找更适合的致富路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一次意外的机会,钟佰均了解到,浙江余姚有企业利用旧渔网发展尼龙颗粒加工,风险小、投资少、见效快。村党委前往学习调研后觉得,借鉴余姚经验,回收废旧渔网,进行尼龙颗粒加工,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产业链,符合村里的实际,是一条带动广大村民致富的好路子。思路定下来后,对内钟佰均带领一班村干部,平整土地、拉电通水,建起了一座座厂房;对外三下浙江,终于以诚意感动客商,答应来西棘荡投资。起初,村民们担心风险,犹豫着、观望着,不敢投资。此时钟佰均要求村干部带头,自己更是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客商联合投资100万,一年赚了40多万元。看到甜头村民们动心了,可缺钱成了最大的问题。钟佰均主动成为“担保书记”,每年为大家担保贷款超过300万元,加工厂如雨后春笋般越来越多,村民们一步步地走上了致富的康庄大道。如今西棘荡村依托周边丰富的废旧鱼网资源,发展140多家尼龙颗粒加工企业,成了全国最大的尼龙颗粒生产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200余万元。不仅如此,西棘荡还带动了周边镇村乃至山东的村民,共有近千人来西棘荡村就业。
市场行情总是说变就变。2008年,一场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尼龙颗粒产品价格缩水近一半,全村上下共计损失1000万元。面对企业将要关门停产的局面,钟佰均紧急召开会议研究对策,大家认为只有把尼龙产业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是唯一出路。他们先后八次组织村党员干部、企业村民代表200多人到苏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参观学习,感受绿色发展理念和成果。调研后,西棘荡村党委意识到,要想让企业长远发展,必须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牢固树立生态、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发展才有出路。2016年,西棘荡决定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在全村关停、合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颗粒加工小企业40多家。由村干部带头,建成了集收购原料、加工颗粒、抽丝拔线、织成渔网的“一条龙”生产线,一吨产品纯利达到2000多元。对于企业加工产生的“三废”问题,邀请专业研究院制定处理方案,在每个加工户安装一台四万元左右的高效空气净化器,设置专门的垃圾箱收集废料送专业机构处理,等等。在村党委的推动下,村里“三个一批”转型工程顺利实施,产业发展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群众利益无小事。西棘荡村党委认识到,只有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才能赢得群众衷心的拥护和爱戴。
修路修桥—解决行路之难。过去西棘荡村只有几条狭窄小巷,平时车子开不进,雨天行人一身泥,出行难成为村里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村党委认为要想赢得民心,必须首先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1999年,他们仅仅利用一个多月时间,开通了三横三纵六条街道,铺上了水泥路。村内的路修好了,可是村民们买东西、做生意都要绕行10多里路到岚山区去,如果能在绣针河上修一座桥直通岚山区,毫无疑问这将是一趟经济便车。村党委也知道,修桥牵涉到两个省交界河道,必须经得山东岚山区同意。经过一番努力,西棘荡终于跟山东有关方面达成协议,绣针河大桥于2013年7月正式开建。然而开工没多久,意外发生了,山东村民在拿到补偿之后突然提高补偿标准,大桥被迫停工,这对西棘荡来讲,无疑是晴天霹雳。村党委在困难面前没有低头,一趟趟跑山东协商、跑国家淮委汇报,前前后后盖了16个公章。终于在停工一年后,绣针河大桥复工,2014年11月建成通车,实现了几代村民走出去的心愿。
规划新村—解决居住之忧。在发展初期,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纷纷找到村支部要求盖楼翻屋。村党委对这个问题也有深入的思考,认为企业刚刚起步,正是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好的市场行情,应该把资金用在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上。为此村党委组织了“先发展经济还是先改善生活”的大讨论,会上钟佰均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把村里产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得清清楚楚,从村民的长远利益出发,宣布五年内不批宅基地,不翻盖新房,鼓励先富起来的村民买车买机器,扩大再生产。达成了思想共识后,村民纷纷把钱投到厂子里,颗粒加工产业才得以快速壮大。经过五年的奋斗,村集体和村民普遍富起来,西棘荡村党委认为,是时候改善村容村貌了。村里聘请南京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西棘荡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规划,将全村分成农业生态区、工业项目区、村民居住区、娱乐休闲区、行政教育区等功能分区。村集体补助每户五万元,鼓励老房子原地翻建。一些村民一步到位,投资300多万元建设了400多平米的三联体阳光别墅。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大家的生活质量更高了,心也更暖了。
完善配套—解决生活不便。过去西棘荡穷,村民们对城里的生活只有羡慕的份,那样的生活想也不敢想。2013年,村集体有了资金积累,村党委开始把村庄改造提上日程,对全村三横三纵六条街道进行了硬化、绿化、亮化,铺修了下水暗道。过去西棘荡小学是全镇最差的学校,教室是危房,路远难走,留不住好老师。村党委投资100万元建教学楼,和邻近的东棘荡村联手建起了高档次小学,并设立青年教师基金吸引人才留下任教。过去村民们生病只能到14里外的马站乡卫生院或者70里外的赣榆县城看病,现在村里新建了医务室,有个头疼脑热不用出村,而且医疗水平在周边小有名气。有些老人和困难户无力盖新房,村集体拿出600万元建起居家养老小楼,通过置换、分期付款,让他们也住上新房子。西棘荡村地处丘陵,生产生活用水全部来自地下水,为此村里建了自来水厂,解决了多年来村民吃水难题,又投资320万元新建连云港市首个村级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污水500吨。近年来,村里已累计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全村的公益设施建设,所有费用没让村民掏一分钱。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就像鸟的两翼,少了哪边都不行。西棘荡村用制度规范人、文化熏陶人、典型引领人、文明温暖人,努力探索精神文明建设的苏北样板,推动村民内在思想观念的变化。
扬正气,顺民心。过去西棘荡村风不好,谁拳头大,谁就是老大。当时村里有个顺口溜叫“好人不好,坏人不坏”,就是说好人得不到正义和支持,坏人也没人敢说他坏。针对村里的乱象,村党委立了新的村规民约,规范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废止了几个民怨沸腾的承包合同,把过去不公平承包的资产拿出来重新承包,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为解决村里的治安混乱状况,西棘荡成立了边界治安联防站,组织青壮年在村里巡逻,安装了22个摄像头,通过联防联治,打架斗殴现象明显减少,全村的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为解决群众上访问题,村里成立工作组,专门接待群众反映问题,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现在西棘荡村依然保持着20年无上访的骄人记录,村风民风得到彻底改善。
搭载体,倡新风。西棘荡村党委认为,仅仅让村民富口袋还不行,必须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让老百姓真正从思想上富起来才算真富。为此村党委组织村里有文艺特长的村民们成立了自己的秧歌队,茶余饭后给大家表演,带动村里更多的人扭起了秧歌。到了2016年,村委集体决策,拿出30万元建起全镇第一座乡村大舞台,村民们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娱场所。2016年,健身操大赛、文艺汇演、秧歌比赛、戏剧小品、乡村春晚等30余场演艺活动在大舞台上轮番上演,让村民们过足了瘾,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为倡导文明新风,村里每年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最美村民、好媳妇和好婆婆等评选活动,并拿出四万多元资金进行集中表彰和奖励。通过这样的载体和活动,赌博、打架等乱象消声灭迹,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的多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得到了明显改善,老百姓的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增强。
增知识,提素质。伴随着西棘荡经济的快速发展,村党委发现,只有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为产业强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为全村树立文明新风打下坚实基础。为此村里大力实施“富民增知”工程,村里新建了图书室,花了四万元买了2000多册图书,免费给村民借读,扩展农民知识面。村里还成立了农民致富讲习所,定期邀请县里和市里的专家、名人来讲解产业发展新技术、新动向,宣传成功者的创业心得体会。结合每年农民冬训,组织村民外出到苏南、山东等地参观学习,接受先进思想和经验。针对村里一些贫困孩子考上大学没有钱去上的状况,筹集爱心资金10万元,设立“高考奖励基金”和“教育扶贫基金”,奖励和帮助村里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为发挥好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投入20万元在全县率先建设乡贤广场、乡贤园,评选、发布乡贤榜,将村里关爱家乡、邻里守望、助人为乐等10名新乡贤的事迹在广场上陈列并广泛弘扬,让村民在休闲纳凉、移步观景中时时处处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