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对高职类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研究

2019-01-30 02:25李晓芳
智富时代 2019年12期

李晓芳

【摘 要】当前,高职类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大学生就业的新的瓶颈。经验歧视的普遍性给大学生就业、企业用人方面都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导致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缺损和社会财富的减少。文章以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为例,通过对高职类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的普遍现象进行研究。找到内部原因,剖析了劳动教育对于经验歧视行为方面提出了几点启示与建议。

【关键词】高职类学生;经验歧视;启示与建议

1.引言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问题关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是衡量高职院校教育质量高低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于1984年由国家民政部创办,现有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1.8万余人,其中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以下内容简称“我院”)2400余人,是国内开办民政社工类专业最早的学院,被誉为“民政和社会工作人才的摇篮”。据麦可思-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近三年以来,2016年,我院毕业生总人数为558人,从2017年之后迅速增长至811人,2018年保持相对平衡至745人。与增长的毕业生人数相反的是,自2016年以来,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逐年下降,2016年7月达到94%,2017年为92%,2018年毕业生就业率首次低于90%以下,下降到89%。导致我院就业压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用人单位的经验歧视,由于民政与社会工作类专业主要培养在志愿服务、养老、婚庆、社区等行业的专业人才,大学生相关的实践知识、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因此,学生劳动意识薄弱、劳动技能不扎实、缺乏工作经验而在雇用、工资率等方面更容易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本文将研究经验歧视的现象并探究其深层原因,试图寻求解决这一难题的建议。

2.高职类学生就业面临经验歧视原因

如今,身高歧视、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甚至乙肝歧视,各式就业歧视已经让无数高职类大学生就业无门,而新增的经验歧视,无疑给正处于水深火热中的高职类毕业生就业形势难上加难。今年,就我院近100名不同专业毕业生对于找工作时面临的就业困难原因调查(如图1)分析表明,学生就业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经验歧视,其次是性别歧视和学历歧视等。而学生经验歧视的主要原因表现在生劳动技能缺乏、单位培训成本高、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生产力提高降低了学生劳动强度等因素。

2.1高职类学生劳动技能缺乏和单位培训成本高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他们“歧视”高职类应届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许多高职类应届毕业生,不仅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而且无论是在校学习期间的知识与劳动技能储备,还是思维能力与再学习能力都相当缺乏,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用人单位在录用这些大学生之后,必然会付出培训成本,而且培训过程时限往往也比较长。所以,用人单位为了节省培训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并不愿意聘用没有工作经验的高校应届毕业生。此外,许多大学毕业生把第一份工作当成“跳板”现在的许多大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没有针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发展核心竞争力。因此,对高职类毕业生的选择就采取了慎之又慎的态度。

2.2高职类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高职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到大没有什么吃苦的经历,缺少一种吃苦耐劳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而且他们中很多人以自我为中心,难以合群,缺乏合作精神。20世纪90年代,对各国学生每日从事家务劳动的时间进行统计:美国1.2小时,韩国O.7小时,英国0.6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O.2小时,即每天仅12分钟。这类学生在毕业求职过程中挑三拣四,好高骛远,不愿意从基层做起,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这种不肯吃苦,做事也不能坚持的毕业生在求职中必然会被企业或单位淘汰。

3.启示与建议

3.1通过与时俱进的专业建设,降低学生就业中经验歧视

教师应积极引导让民社专业学生充分认识到本专业的特点,意识到劳动的重要性。首先应培养专业学习志趣,把吃苦耐劳变成一种乐趣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强化实践实习教学的作用,将实习与教学有机联合起来。通过研究,民社学院结合民政行业优势,紧贴社会服务业、紧贴特殊儿童、老年人、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婚庆等社会管理和服务岗位设置专业。而2019年初,学院为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开设了民生类专业,专业依托国内蓬勃发展的家政服务及相关领域的综合服务、基层管理、运营策划类岗位,通过深度产教融合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服务领域的高级技能人才。新专业的增设进一步明确了学院的办学方向,优化了专业结构,丰富了办学资源。

3.2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工匠精神,观念改变、认识到劳动的价值许多国家对学生吃苦教育非常重视。民社学院在这方面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人文素养方面采取相应办法,比如素质拓展学分是学校学分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为8个学分。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所有学生规定在校期间必须要进行不少于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强化劳动意识。我认为,弘扬工匠精神,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给学生树立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创新求精的精神,民政类高职院校培养引导毕业生创办养老、婚庆、康复、服务等行业实体公司,既能立足民政发展专业特色,又能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满足社会需求。

3.3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劳动技能减少就业中经验歧视

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习,要求尚未毕业的学生具有完全意义上的社会工作经验,那是不现实的。但是,学生通过兼职实习等方式获得劳动技能和“准工作经验”则是可行的。而大学生通过合适有效劳动,可以锻炼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在学校里面往往因缺少锻炼机会而难以获得。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希望员工马上能够胜任工作,而不是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够进入工作状态。我认为,通过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劳动技能获取“准工作经验”,可以弥补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的经验歧视。

4.结论

高职院校应通过扶持学生重视劳动意识,积累丰富社会经验和劳动技能、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等多种方式大力發展素质教育,锻炼学生的能力,多方位探索校企合作的方式,探索高职院校的新模式,更好地开展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降低企业或单位对于高职类学生的经验歧视。

【参考文献】

[1] 数据来源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2016-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任飞,郭一平.民政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启示——以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6(08):49-53.

[3]李玉全,张海艳.论在校大学生生产实习中的吃苦耐劳精神——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228.

[4]许力文.工匠精神引领下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4):88-89.

[5]靳娟.大学生就业中的经验歧视行为研究——以经济学为分析视 角,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