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杨
【摘 要】家庭寄养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已经受到广大关注。本研究试图采用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理论介入,探析寄养家庭青少年个体及其环境中的风险与保护因素,及其界定如何开发和利用保护因素,将生存风险转化为个人优势,挖掘潜能,为提升青少年抗逆力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抗逆力;优势视角;风险因素;保护因素
一、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风险因素与保護因素的分析
(一)寄养家庭青少年的风险因素
1.经济压力
家庭经济压力是家庭成员对家庭资源无法满足个人需求的一种感受,是家庭成员对现下家庭经济情境的不稳定反应。既有研究表明,家庭经历的经济压力事件能否对家庭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应根据当下家庭危机事件是否发生在重大生命周期。同一时期,家庭经历的压力源事件积累到一定数量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破坏,可能会使家庭陷入生存危机,特别对于脆弱家庭,其自身的资源很难有效应对压力。危机对个人和家庭造成的影响会随着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变化而变化,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力。
2.养护结构脆弱
当前我们国家的孤残青少年寄养保护制度呈现城乡二元格局,大部分寄养家庭集中在郊县的农村地区,只有小部分分布在市区的各个街道社区。笔者在研究中发现,政府部门提供的经济资源支持对于寄养家庭来说根本不能满足正常的寄养青少年的抚养费用需求,在经济补助和家庭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的经济压力情况下,这会严重影响家庭结构的稳定状况。寄养家庭抚养者真正照顾好、培养好一个孩子,需要大量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供给,特别是不以血缘为纽带的亲缘关系,很容易受到内外的冲击。
3.人际压力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寄养家庭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害怕冲突,习惯性地接受与他人不平等地交往,为了不被他人否定、批判,常表现为顺从、听话,摆出较低的姿态迎合他人的期望,不敢拒绝他人的不合理要求,小心翼翼地维护他人的感受。这种讨好他人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极度地缺乏安全感,身体的残疾限制、与原生家庭的脱离以及成长环境的影响,让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阴影,这种低自尊水平阻碍与他人平等交往关系的建立,影响寄养青少年的人际自我效能感和正向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
4.社会歧视
在我国,寄养家庭青少年,他们因身体残障、疾病等原因残疾被父母遗弃或者父母素双亡,后来由他人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长大。寄养青少年常会出现自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特别是处于儿童阶段时期,容易遭受其他同伴“污名化”,感受到不公平待遇,长期的嘲讽和排挤会产生心理暗示,负向情绪体验的不断累积,愈演愈烈,面临阈值,将猛烈爆发,青春期到来,如果不及时疏导,可能会演变为问题青少年。
(二)寄养家庭青少年的保护因素
1.外部支持因素
1.1替代性亲缘关系
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因为失去父母或者父母的遗弃,被动性地失去基于原生家庭的血缘关系的亲缘关系网络,但抚养关系的成立,尝试性地建立起替代性的亲缘关系,具有一定的保护机制。尚晓援研究发现,父系扩展家庭和宗族网络在农村寄养的孤残青少年的保护机制中发挥较为重要社会保障作用。
另一种较常见的替代性亲缘关系形式是认干亲。认干亲一般是通过福利机构的社会资源和人际网络的中介作用,依靠非正式的形式,搭建寄养青少年与其他社会成员的联系,以帮助寄养青少年弥补匮乏的亲属关系,在新家庭中享受爱与关怀。
1.2友缘关系
寄养青少年的青春期成长与发展,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物质上,良好的友缘关系能够满足孤残儿童的情感需求,学会分享。年龄段相仿的同伴群体,主要来自社区或者学校,即使出现养护结构的断层,但友缘关系在日常生活互动中仍较为稳定,能够让孤残青少年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青春期阶段,很多不愿意告知养父母的内在情感与表达可以通过与朋友分享,来获得支持,这些都基于较为亲密的友谊,友情对于他们的成长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3学校与社区
学校和社区是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境,青少年主要从学校和社区获得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社会联系,学校教育和社区关注不仅对青少年提供关爱,同时也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促进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学校与社区提供的安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寄养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以及积极个人社会化的意义重大。
1.4非营利组织
非营利组织通过慈善性、公益性的募捐活动,动员社会成员为寄养青少年提供社会捐赠资源,并成立基金会进行专项资助;同时还组织策划慈善公益性志愿活动,发动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到志愿活动中,为寄养青少年提供各种志愿服务资源,引导寄养青少年积极参与社会,增强了寄养青少年对社会的认同和安全感建立,为寄养青少年个人积极社会化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2.内在优势因素
2.1自立人格
大多数孤残青少年,在没有父母依赖的情况下,寄养在祖孙、叔伯家庭或者在福利机构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较早地学会生活自理,独立意识都比较强,性格偏向于早熟,社会生活能力在较小的年纪已经具备。在祖孙家庭中,特别是在农村,因为祖父母的年龄和体质都相对处于劣势,生活现实逼迫青少年不得不独立去承担一些家庭任务。这些较为独立的孤残青少年,多数是因为家庭生活的艰辛,较早被迫性地成熟了。
2.2兴趣与特长
青少年兴趣与特长的发展与培养,能够帮助其发现生活的趣味,提高自身的自信心,获得正面的感知和肯定,并从中收获快乐和积极的自我体验,形成独立自主的美好品质。寄养青少年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可能存在一些残疾,但并不影响他们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这些兴趣与特长增加他们参加校园生活或者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
2.3积极视角
有研究认为,积极的人格,具体表现为人们在经历痛苦和危难之后,曾经的苦难或者创伤事件集聚的优秀品质,在当个体遇到另外的挑战时,个体内部的积极人格能够帮助个体提升处理危机事件的能力。寄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遭遇抚养关系中断,家庭解体,家庭贫困,陷于无人照管困境,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环境,进入新的家庭。他们在成年之前可能会遭受比较严重的危机,但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很坚韧的人,内心很强大,不屈服命运的苦难,依旧积极向上,努力生活。
二、优势视角下的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培育途径
(一)削弱风险因素
1.转变风险因素认知
首先,风险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是抗逆力培育的依据和出发点,风险因素的存在明确地揭露出寄养青少年个体发展当前存在的问题,能够帮助研究者更好低针对性处理突出问题。再次,风险因素的存在也是抗逆力培育的机遇,风险问题能够激发内在保护因素的壮大。同时,风险因素也为保护因素的创造提供机遇,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外在支持条件的介入能够帮助及时发现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补救或解决策略,提高寄养青少年的抗逆力水平。
2.降低风险因素影响
风险因素的发生会给寄养青少年带来一定负面的影响,个体是无法避免和拒绝的,但是个体可以通过借助合适的路径来降低风险因素对自身的影响。例如当寄养青少年的家庭经济危机发生时,寄养青少年家庭可以寻求社会工作者进行家庭辅导,帮助家庭寻找到家庭危机发生的根源,然后分析其存在的内外因,并识别该危机转化的条件,预估家庭结构内部自身可动用的资源和内在潜能,促使家庭成员各自发展出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技术,真正掌握应对危机事件的经验和能力,避免危机对其家庭系统和个人的消极作用。
(二)强化保护因素
1.激发优化內在优势因素
首先需要引导寄养青少年形成理性的认知,协助他们意识到危机问题的发生不完全是由无问题本身引起的,很大程度是他们对危机事件的偏向认知导致的。其次是鼓励寄养青少年主动应对危机事件,挖掘和创造可获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的能力。重要他人能够帮助寄养青少年在遇到危机时,形成支持和保护力量。这些关系网络,都能够帮助寄养青少年从“问题”中发现优势,并且帮助他们克服危机、乐观、自信地生活。
2.营造联结外在保护因素
首先,寄养家庭和拟亲属关系亲属是寄养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重要支持者。其次,正向、友善的友缘关系,能够提高寄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技巧,感知同伴交往的乐趣,培养亲社会行为,积极融入集体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后,学校与社区是寄养青少年获取保护因素的重要场所,充满关怀与包容的校园与社区环境,有助于寄养青少年自身培育的积极社会关系,为寄养青少年发展提供广大的社会资源支持与保护。
三、结论
优势视角介入寄养家庭青少年抗逆力提升应从系统的角度切入,应该尽可能挖掘潜在的保护因素,削弱和降低风险因素,强化个获得更多的保护支持。首先,增强寄养青少年的抗逆力需要充分发挥个体自身潜能和内在保护优势,而达到助人自助的本质。其次,寄养家庭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及拟家庭对寄养青少年个体抗逆力的提升具有保护作用;再次,学校教育作为青少年主流文化学习的发源地,可以为寄养青少年积极营造爱与关怀的支持环境;再次,社区作为青少年生活的重要场所,能够利用社区现有资源为寄养青少年提供参与社区生活的机会;最后,非营利性组织的作为社会福利系统的重要非正式支持网咯,能够帮助寄养青少年的获取更多社会福利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鄢勇兵. 从风险到优势——孤儿的抗逆力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 21(5):85-92.
[2]尚晓援. 中国弱势儿童群体保护制度[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8.
[3]黄涛. 村落的拟亲属称谓制与“亲如一家”的村民关系[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 V(2):101-105.
[4]杜立婕, 万小庆. 孤残儿童寄养家庭资源获取途径的现状分析——以上海市儿童福利院为例[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5(5):1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