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亮 陈雯绮 丁汝佳 周心远 谭晓玲 张姣妹 黄书晴 温瑜 张志勇
【摘 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环节。本项目以社会质量理论为基础,构建9维度和31指标美好生活需要指标量表,对广东省贫富地区代表共6个村子进行问卷和访谈调查,并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数据现状进行整合及分析其成因,从而得出相关结论和对策。
本项目研究表明:廣东省贫富农村地区在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各有不同。通过对广东省贫富农村地区美好生活需要的对比,可以得出不同发展程度地区的人民的需求,从而为这些地区提供发展对策,并为其他地区提供发展经验与借鉴。
【关键词】农民;美好生活需要;地区差异;治理创新
1.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此,广东省出台了多项区域发展政策,整体态势良好,但区域差异仍然较大。本项目拟在社会质量理论的框架下收集广东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现状、区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的资料,分析需求的形成机制以及影响因素。从而尝试对广东省区域发展提出创新性治理路径。
2.文献综述
社会质量是指人们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其共同体的社会与经济生活,并且这种生活能够提升其福利和潜能(Beck等,2011)。社会质量理论关注的是生活在发展变化的社会中的行动者,其出发点是消解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矛盾,解决系统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冲突,从而改善社会状况,提升个人的幸福感和个人发展潜力(张海东,2010)。我国学者和政策分析者将其分析限定在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内,并主要从条件性因素:社会经济保障、社会团结、社会融合和社会赋权,四个维度来考察。
3.研究方法
3.1抽样方法
本研究从粤东西北地区抽取3个欠发达村子,珠三角地区抽取3个相对发达村子进行问卷调查,查时该村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民均纳入样本框并进行分层处理。而在进行访谈调查时,主要依靠本地熟人或村干部与不同层次的农民获取信息和一手资料。
(1)3个欠发达农村村子抽样方法
抽样结果:河源市龙川县丰稔镇礼堂村、丰稔村、黄岭村
(2)3个相对发达村子抽样方法
抽样结果:广州市天河区谭村、石牌村、猎德村
3.2资料分析方法
(1)量化材料分析方法
通过SPSS数据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回归模型参数。首先运用KMO(Kaiser-Meyer-Olkin)抽样适当性检验及 Bartlett 球形检验方法,确定问卷所得数据是否可信且有效、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其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样本的性别、年龄、学历等进行归类整理;再次通过 Principal com-ponents 法计算相关矩阵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通过 Varimax 法进行因子旋转,对主要影响农民美好生活需求因素进行降维处理,达到抽象公共因子,分类影响因素的目的,最终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公共因子;第四步将因变量进行二分处理,对自变量数据采取李克特维度赋值法,在数据处理中统一按由高到低排序转化为定量数据;最后建立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比较回归模型的参数,得出结论。
(2)质性材料分析方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信度和效度,我们借鉴量化与质性研究结合的“三角互证”(Triangulation)的方法,利用实地访谈和案例研究将量化结果引入具体的现实情境中,多角度观察各变量是如何显著影响广东省农民美好生活需求。
3.3研究设计
3.4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的幸福感指标量表的维度总共分为三级,一是目标层,即所要标价的个人层次和农民美好生活需求;二是准则层,即本研究中对目标层的细分;三是指标层,即能够解释准则层或是影响准则层指标的各项具体指标。其主要包括9个维度,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安全保障、社会凝聚、社会包容、社会赋权。
4.调查结果:社会质量视角下的美好生活需要地区差异
本项目通过实地走访,获得了一手数据和资料,后期通过上述研究方法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是:地区差异明显,主要影响因素各异。具体如下。
4.1富裕地区美好生活需要影响因素
(1)富裕地区的农民个人基本情况、村庄安全保障程度和社会赋权对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存在相关性,
(2)对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程度最高的是乡风文明,其次是村容整洁、再次是社会凝聚,再次分别是社会包容和生活宽裕,最后是管理民主程度。
(3)综合来看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程度是影响富裕地区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与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共同构成了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的核心所在;
农民乡风文明程度和村容整洁程度越高,美好生活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居民的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也会对其美好生活需要造成影响,结果显示社会凝聚和社会包容程度越高,其美好生活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
4.2贫困地区美好生活需要影响因素
(1)农民个人基本情况、乡风文明建设和村容整洁对贫困地区农民美好生活需要不存在相关性,
(2)对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影响程度最高的是生产发展,其次是社会凝聚、再次是安全保障程度,再次分别是管理民主程度和社会赋权,最后是社会包容。
(3)综合来看生产发展程度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民美好生活需要最为关键的因素,其与社会凝聚和安全保障程度共同构成了影响公共服务满意度评价的核心所在,由其为正的系数可以了解到,农民生产程度越高,美好生活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
居民的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也会对其美好生活需要造成影响,结果显示社会凝聚、社会包容和社会赋权程度越高,其美好生活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
村庄的管理民主程度和安全保障程度也是影响该地区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果显示,一个村庄管理民主程度越高,安全保障越完善,农民美好生活需要越容易得到满足。
5.满足农民美好生活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治理对策
5.1完善信贷交易程序,促进农民生产发展
问题:本项目发现农民的信贷情况(向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的难以程度)、农村技术推广程度、农机利用程度三方面的发展程度对美好生活需求影响力较大。
对策:一用法律形式代替乡村惯习弊端,保障固定资产权利,并且规范农村信用社贷款业务,放活土地经营权,使农民权益最大化。二要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科技活力,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机利用程度。当地农业发展相关部门,应为农民提供良好的知识、技术获取途径,鼓励农民参与农业新技术推广中做中去,更好地享受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成果。
5.2构建社会网络关系,促社会整体凝聚力增强
问题:本项目中,社会凝聚力对贫富农村的影响力均位于第二位。在总体数据分析中发现,社会整体对家人、朋友、邻居的信任程度较高,对某些特殊群体,如村干部等信任程度较低。
对策:一要努力加强社区建设。构建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采用线上网络途径对政府服务职能和具体工作进行及时公布,推动社区自治,加强居民村民之间以及与政府之间的互动,加强“三社”(社团、社区、社工)联动。二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形成“政社分离”,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三是建立和谐的邻里关系。这需要社区组织发挥带头作用,调动居民互动积极性,从而构建新型邻里关系和包容、互助的生活氛围。
5.3多元主体参政议政,提升组织管理民主水平
问题:贫困地区在提高管理民主程度上的需求比富裕地区高。
对策:(针对贫困地区农村)一是减少社会歧视,推动各大阶层融合。首先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完善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最终实现社会包容度的整体提升和国家政策宣传的普知。二是打破城乡二元化,形成有利于外来人口创业的环境。加强个体表达意见的制度设计,完善政府主导的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发挥社会赋权效能。三是创造良好参政环境,使得村务公开化。为农民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行使监督权、表达权和知情权等。
5.4完善社会保障工作,致力缩小城乡贫富差异
问题:促进各地区农民增收,也是满足广东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首要之选。
对策:首先扩大农民选择范围,尽可能实行就近城镇化。这有利于提升农民社会认同感、融入性和认同性。同时,有利于实现富裕地区带动贫困地区发展,从而缩小地区差异。其次建立老人社会保障待遇正常化机制。关注老年人监护权和合法权益,减少代际关系紧张,推进老年人赋权和社会参与。再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社会保障持续化进行。促进社会人人共享成果,从而减少城乡贫富差异。
6.反思与致谢
本调研有以下两个不足之处。第一,由于调研队伍的数量以及后期经费的限制,本文仅仅对广东省进行相关调研,尚未统计数据是否在全国具有普适性。第二,指标体系以主观指标为主,由于各种调研制约,在客观指标方面融入较少。这些是我们继续改进和努力的动力和方向。
最后,感谢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唐斌老师、朱生伟老师、贾海薇老师对本项目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陆立军.区域经济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现代化[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2:32 -102 .
[2]LU Li-jun.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economy and the modernization in the underdeveloped regions[M] .Beijing :China' s EconomyPress, 2002:32 -102.
[3]Beck , W.& der Maesen ,L.van & Thome se , F.& Walker , A.(eds.).Social Quality :A Vision for Europe.The Hag ue :Kluwe r Law International, 2001.
[4]Walker, A, 2005,Social policy in the 21st century: minimum standards or social quality? in The 1st Internal-tional Symposium and Lectures on Social Policy Tianjin: Nankai University.
[5]沃克.社會质量理论:连接亚洲和欧洲的桥梁(张海东译[J].江海学刊,2010 C4) :21-29.
[6]韩克庆, 社会质量理论:检视中国福利改革的新视角. 教学与研究, 2011(01): 第35-41页.
[7]高红与刘凯政, 社会质量理论视域下中国包容性社会建设的政策构建. 学习与实践, 2011(02): 第98-103页.
[8]韩莹莹.社会质量与居民幸福感——以广东四县(区)为考察对象[J].中国行政管理,2016(08):109-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