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现状研究

2019-01-30 02:29张礼建冉欢
高等建筑教育 2019年6期
关键词:西南地区

张礼建 冉欢

摘要:按照“需求导向”原则来设计和开展科普研究工作,能有效提高科普工作的效率和满意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西南地区公众的科普需求也随之改变。对当前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归纳总结其科普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西南地区及全国科普工作的开展起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西南地区;科普需求;科普形式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9)06-0171-12

公众的科普需求,需要从公众自身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立足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普工作呈信息化趋势,身处信息化背景下的社会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要也在不断变化。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状况、人员构成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西南地区作为中国科普工作的主要阵地,其科普工作的高效推进对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基本情况,分析当前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科普渠道、科普方式的需求状况,深度探索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特点和当前科普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而寻求更好的应对策略,最大限度满足西南地区公众的科普需求。

一、问卷设计

(一)问卷设计理念及原则

1.问卷设计理念

凯恩斯定律强调需求能创造出自己的供给。科普工作作为公共服务,开展科普工作要重视对象、重视诉求、重视公众满意度。公众是科普工作的关键要素之一,公众的需求是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因此,此次问卷设计重视参与对象、重视西南地区公众的科普需求,以求真正了解当前西南地区科普工作的状况。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著作中提出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由低至高分为5个层次,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在理论基础上,调查问卷将公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划分为生存类、生活类、发展类3个层面,探索公众的科普需求层次。

2.问卷设计原则

调查问卷指标体系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问卷调研的质量与实效。调查问卷指标体系在设计过程中遵循目的性、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共设计25个问题,指标体系较科学、全面地反映了问卷调查需要的所有因素。

(二)问卷设计指标体系

按照中国科普所的统一要求,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调查问卷共设计调查问题25个。问卷将“公众信息”“科普内容需求”“科普渠道需求”“科普形式需求”“科普设施需求”“科普中国情况”设为一级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二级指标,作为问卷的指标体系。整个指标构建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问卷指标设计

总之,调查问卷的指标设计从科普需求的内外两方面出发,内在包括对科普内容本身的调查,外在即调查科普知识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传播工具和外部环境等。力图在得到真实有效的问卷结果基础上,总结归纳西南公众的需求特征并为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提出参考性意见和建议。

二、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现状调查结果

(一)调查方式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调查以线上调查为主,采用线上调研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调查方式。线上调查即通过网页链接发放调查问卷,线下调研选取贵州部分市县进行实地走访调研,用于数据补充参考。此次调查为大样本随机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重庆市(1 710份)、贵州省(1 627份)、四川省(368份)、云南省(52份),问卷星网络问卷共发放3 788份,回收问卷3 788份,有效问卷3 757份,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9.2%。

2.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问卷对公众信息的调查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生活区域、职业状况等多项内容。此次有效回收的3 757份问卷中,在被调查者的性别构成方面(如图2),男性被调查者占样本总数的41.58%,女性被调查者占样本总数的58.42%;在被调查者的年龄构成方面(如图3),除65岁及以上、12岁以下被调查者,其余年龄段被调查者占比较平均;在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方面(如图4),大学专科及以下被调查者和大学本科及以上被调查者的占比较接近;在被调查者的生活区域方面(如图5),各区域公众均有参与;在被调查者的职业构成方面(如图6),各类职业的公众均占一定比例。

从上述数据来看,此次调查样本的男女比例、年龄层次、文化程度情况、生活区域、职业状况结构较为合理,符合调查的总体要求,能为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调查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二)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现状分析

1.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现状

(1)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应急避险是公众最关注的科普话题。

在调查中,数据结果显示(如图7),西南地区公众最关注的科普话题前三分别是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其关注度远高于其他科普话题。具体来看,在3 757名被调查者中,2 549名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科普话题是健康与医疗,占样本总数的67.85%;2 350名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科普话题是食品安全,占样本总数的62.55%;1 728名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的科普话题是应急避险,占样本总数的45.99%。和三者相比,西南地区公众对其他科普话题的关注度相对较低。

此外,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关注度与需求程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公众最想了解的科普话题正是其最需要的科学知识。根据 “西南地区公众对各类科学内容的需要程度”问卷结果(如图8),在“非常需要的科普内容”一栏,3 007名被調查者选择了食品安全,2 941名被调查者选择了健康与医疗,2 586名被调查者选择了应急避险。从整体来看,西南地区公众对这三类科学话题的需求程度远高于其他科学话题。

(2)受性别、年龄因素影响,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存在差异。

其一,受性别因素影响,男性倾向于发展类科普内容,女性更为关注生活和生存类科普内容。从图9可以看出,男性更关注的科学内容是航空航天、前沿技术、信息科技、农业技术、军事科技、科幻作品,女性更关注应急避险、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气候与环境、科学育儿。文章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12个科普话题划分为生存、生活、发展三层维度,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属于生存维度,气候与环境、信息科技、科学育儿、农业技术属于生活维度,前沿技术、航空航天、能源利用、军事科技、科幻作品属于发展维度。从需求层次理论来看,男性关注的科学话题大多属于发展维度,女性关注的科学话题大多属于生存和生活维度。

其二,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是不同年龄段被调查者高度关注的科普话题,总体来讲,被调查者对这三类科普话题的关注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见图10)。分年龄段看,12岁以下的被调查者对三类科普话题的关注度较为平均;12~18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43%、44%;19~24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57%、55%、39%;25~34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65%、60%、45%;35~44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77%、69%、52%;45~54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82%、73%、52%;55~64岁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83%、78%、60%;65岁以上年龄段,关注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科普话题的被调查者占此年龄段被调查者总数的100%、57%。

2.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渠道的需求现状

根据文献整理和相关数据查阅,问卷将科普渠道分为九大类:阅读图书、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使用台式电脑上网,使用手机网络,阅读社区宣传栏、电子屏,参加科普讲座活动,参观科技场馆和与熟人交流。基于此,对西南地区公众科普渠道需求进行分析和研究。

(1)西南地区公众对信息化科普渠道的信任度低、期望度高。

根据西南地区公众对获得科普知识渠道的可信度分析(如图11),人们对各渠道的信任度由高至低分别为参观科技场馆(65.94%)、参加科普讲座(59.30%)、阅读图书报刊(58.60%)、阅读社区宣传栏电子屏(49.19%)、观看电视(47.24%)、收听广播(36.86%)、手机网络(33.37%)、台式电脑(32.46%)、与熟人交流(24.43%)。当前西南地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最期望渠道的前三位分别是使用手机网络(68.82%)、阅读图书报刊(47.51%)和观看电视(47.27%)。通过数据可见,西南地区公众对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科普渠道的信任度与期望度存在一定偏差,公众期望通过信息化科普渠道获取科学知识却更信任传统科普渠道。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公众获取科学知识提供了巨大便捷,但网络是一个较为开放的环境,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良莠不齐,充斥于其中的虚假落后信息影响了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

(2)受文化程度、地域因素影响,公众对科普渠道的需求存在差异。

其一,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西南地区公众选择手机网络、图书报刊渠道的平均值随之提高(见图12)。一方面学历越高的公众对手机网络的运用更加熟悉,可通过手机准确搜索其需要的科普知识;另一方面学历较低的公众缺乏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而手机网络承载的信息真假参半,学历较低的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信任度低,较少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取科普知识。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此次问卷调查中不识字或识字少的群体不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其个案数较少,通过实地调研发现,针对此类群体的数据结果与现实状况存在偏差,不具代表性。大部分图书报刊以文字或数据形式呈现信息,对公众的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文化程度越低的公众,通过图书报刊获取科学信息的可能性越小。

其二,无论从现状还是未来期望来看,城市公众和乡镇公众相比,都更愿意通过手机网络获取科学知识。如图13所示,中心城区(84%)、新城区(83%)、城乡结合部(83%)公众选择使用手机网络获取科学知识的人数较多,而乡镇地区(79%)的公众选择使用手机网络获取科学知识的人数较少。这种差异可能是由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城区经济发达,公众科学素质較高,智能手机和手机网络的使用率较高;而乡村地区经济落后,且部分老人和识字率较低的公众不具备使用智能手机的能力,智能手机和手机网络的使用率较低。从图13还可看出,生活在中心城区(72%)和新城区(73%)的公众更期望通过手机网络来获取科普知识,而乡镇地区(64%)期望通过手机网络获取科学知识的公众较少。对于不同地域公众而言,越愿意通过手机网络渠道获取科学知识的公众对手机网络的期待值越高。

3.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形式的需求现状

(1)西南地区公众对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认可度高。

根据文献整理和相关数据查阅,此次调查问卷将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分为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科普中国网或App、搜索引擎、知乎、新闻网站或客户端、百科网站或App、视频网站或App、短视频App、音频App、QQ空间和在线教育学习13大类(如图14)。可以看出,选择“全都不用”的公众占比极小(0.9%),而选择微信公众号(64.2%)、今日头条(48.98%)、搜索引擎(34.87%)、科普中国网或App(33.78%)等形式的公众较多。随着网络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众接受科普信息的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科普形式受地域、速度限制,传播范围小、公众获取成本较高、难度较大。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具有便捷性和及时性,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灵活,更易受到公众的青睐和认可。

(2)西南地区公众对手机作品形式的选择呈多样性。

从图15中可以看出,如果使用手机获取科学知识,公众选择的作品形式前三位分别是带有图片的文章(78.6%)、短视频(55.63%)、信息图(31.38%)。其中既包括以带有图片的文章为代表的传统形式,又包括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兴形式。带有图片的文章是传统科普图书的主要呈现方式,作为传统科学传播方式的主流手段之一,本身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能取得公众的依赖和信任。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网、新闻网等科普移动端倾向通过“带图片的文章”形式传播知识,而短视频这一新兴形式则因迎合了当下快餐式和碎片化阅读的大趋势,在现代化、快节奏的消费社会里更易被公众接纳和吸收,方便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快速获取科学知识。

(3)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形式的需求受自身职业影响。

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搜索引擎是西南地区公众最愿意选择的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不同职业公众对3种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的选择深受自身职业影响(如图16)。具体来看,各行业公众通过微信公众号获取科普知识的平均值较为稳定,但是离退休人员的平均值较低,可能由于离退休人员平均年龄较大,对智能手机的熟悉度和使用率较低,较少通过微信公众号来获取科学知识。操持家务人员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者在今日头条选项的平均值很高,可能由于今日头条推送的新闻更具吸引力且方便获取,操持家务人员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者只用点开链接就可收到信息。教师、学生、公务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科普知识的平均值较高,而操持家务人员和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者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科普知识的平均值很低。前者出于兴趣、自身发展、学习、工作等方面的需要,不断通过搜索引擎来充实更新自身知识储存,而后者由于工作强度、文化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较少主动通过搜索引擎获取知识。

三、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的特征

(一)西南地区公众在科普内容的需求上呈集中性与差异性

总体来看,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点和关注点较集中,集中于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这三项内容。在被调查者中,认为自身非常需要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三项科普内容的公众均达半数以上,且这些公众对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科普内容的需求度较为接近,相互之间差异性不明显。同其他科普内容相比,西南地区公众对这三项内容的需求度远高于对其他科普内容的需求程度。此外,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关注度与需求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度越高,其对该科普内容的关注度也越高。西南地区公众最为关注的科普话题前三位分别是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同西南地区公众最需要的三项科普内容相一致。

由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地域方面的差异,西南地区公众对科普内容的需求呈现差异性特点。第一,受社会分工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影响,男性倾向于发展类科普话题,女性更为关注生活和生存类科普话题。第二,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公众关注应急避险、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三项话题时的侧重点不同,年纪越大的社会公众对健康与医疗的需求度和关注度越高。第三,从整体上看,社会公众的学历越高,对发展类科普话题关注度越高。第四,不同职业的公众对科普话题的需求深受自身职业影响。第五,不同地域公众在科技类科普内容、能源类科普内容、生产技术类科普内容中存在较为明显的需求差异。

(二)西南地区公众在科普渠道的需求上呈信息化导向

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者积极拓展信息化渠道,当前西南地区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呈现信息化特点。根据文献整理和相关数据查阅,在调查问卷中将科普渠道分为九大类:阅读图书报刊、收听广播、观看电视、使用电脑上网、使用手机网络、阅读社区宣传栏、参加科普讲座活动、参观科技场馆和与熟人交流。在受访公众中,高达81%的公众通过手机网络获取科学知识,而手机网络正是最具代表性的信息化渠道之一。此外,在对西南地区公众未来期望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途径进行调查时,手机网络同样位居榜首,是西南地区社会公众最想选择的获取科学知识渠道。因此,无论是从当前的现实状况还是未来的理想渠道来看,西南地区的社会公众对以手机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科普渠道的选择度较高,公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渠道呈信息化趋势。但西南地区社会公众对信息化的科普渠道信任度较低,手机网络也是公众最不信任的科普渠道之一。当前,社会公众对信息化科普渠道的迫切需求与低信任度之间的矛盾,是开展科普工作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西南地区公众在科普形式的需求上呈多元化趋势

西南地区社会公众在新情况下对科普形式的需求呈多元化趋势,表现为既需要官方权威的科普形式,又需要相对轻松便捷的科普形式。對西南地区公众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偏好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公众对微信公众号、微博、今日头条、科普中国网或App、搜索引擎等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的选择呈多样性特征,公众既会选择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这类相对轻松便捷的方式,也愿意通过科普中国网或App这类相对权威的官方网站来获取科学知识。当西南地区社会公众通过手机获取科学知识时,其选择的前三位作品形式分别是带有图片的文章、短视频、信息图。这也说明西南公众既愿意选择主流传统的科普形式,也愿意选择新颖活泼的科普形式。最后,在科普活动类型的选择上,倾向于知识竞答竞技节目和科学纪录片的社会公众均占半数以上,说明西南地区的社会公众愿意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获取科学知识。

四、西南地区科普工作开展的对策建议

(一)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实现科普内容供给精准化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公众可通过高速的光纤网络来获取海量信息,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信息收发的主人。在信息化背景下,公众需求是科普工作的出发点和核心导向[1]。为满足公众的科普需要,科普工作的开展要依靠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科普内容供给从广泛性向针对性转换。当前,大数据已成为信息化技术热点。“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大数据分析是准确把握公众的科普需求,实现分众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的基础[2]。

在横向上,重点关注公众最感兴趣的科普内容,并分析追踪公众的兴趣发展趋势。根据西南地区公众科普需求调查研究,健康与医疗、食品安全、应急避险是西南地区公众最关注的科普话题,且关注程度与需求程度具有一致性,满足大部分公众集中性的需求是当前和未来科普工作的重点。科普工作的重要任务还在于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在科普工作的纵向维度,满足公众在科普内容上独特且具有差异性的需求。在纵向上,通过内容挖掘和用户管理技术,综合科普信息和用户数据,观察内容特征和用户行为间的潜在关联,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及时、动态地追踪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域公众的科普需求,从而提供个性化的科普内容。

(二)加快科普渠道的建设进程,提升信息化渠道信任度

首先,完善部分传统的科普渠道。西南地区公众当下获取科学知识的渠道与其期望渠道存在一定差距,当前科普讲座、科技馆和社区宣传栏、电子屏等渠道的建设推广尚未满足公众的期望,这类科普渠道的完善是当下科普工作的重点。此外,互联网已成为具备科学素质的公众获取科学信息的第一渠道。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的信息技术手段,科普渠道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和互联网是公众日常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分别占比68.5%和64.6%[3]。西南地区公众因信息化渠道覆盖广、传播速度快、交互性强、表达形式生动多样等优点对其持高期望态度,但与此相悖的是西南地区公众不太信任信息化科普渠道。这一矛盾现象的产生与信息化科普渠道的自身特性有关。信息过载已成为当代传播语境的特征[4]。在网络环境下,任何主体均可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送者,网络载体内承载着过量信息,且部分信息的属性是虚假或消极落后的,信息的本质被扭曲,社会信息超出了个人能有效接收、处理和利用的极限。为解决这一矛盾现象,西南地区的科普工作应在持续发展信息化科普渠道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监管机制,依法改造和剔除借由信息化渠道传播的消极、落后、腐朽信息,减少或消除信息化渠道的不确定性,积极传播和普及健康向上、大众喜闻乐见的科学文化知识。

(三)完善科普信息表达形式,提高科普形式供给有效性

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发展赋予科技传播与普及以更重要的社会价值,也使科技传播与普及拥有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5]。公众的科普需求决定科普形式,科普形式随着科普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调查西南地区公众对13种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偏好,结果显示,西南地区公众对以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接受度高,几乎不存在不使用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获取知识的公众。为进一步满足公众的科普需求,科普工作者应加强移动端阅览表达形式的建设。《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科普活动在公众获取、了解科学知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公众在现实生活中主要通过“科技展览”(21.5%)和“科普讲座”(18.7%)活动获取科普知识,但公众期望通过“知识竞答、科技竞赛”(47.54%)和“健康咨询、义诊”(46.58%)活动获取科学知识。面对现实状况与期望类型之间的差异,科普工作应及时调整方向,满足公众对科普形式的期待。科学素质是决定全民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6]。当前科普信息表达存在的问题阻碍了西南地区公众科学素质的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包括信息表达不够真实可靠(44.60%)、内容的更新不及时(42.38%)等。通过调查,准确把握公众需求,改进科普信息的表达方式,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对策,提高科普形式供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胡俊平,钟琦,王黎明.信息化时代的科学普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王康友,谢小军,周寂沫.互联网时代的科学普及[J].科普研究,2017, 12(5):5-9,106.

[3]中国发展网.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EB/OL].[2019-03-13].(2018-09-19).http://cxzg.chinadevelopment.com.cn/cxcy/2018/0919/1355727.shtml.

[4]王康友,钟琦,王黎明.推动信息传播技术在科普中的应用[J].科技导报,2016,34(12):69-73.

[5]任福君,翟杰全.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6]王康友,尹霖,谢小军,等.把科学普及这一翼打造得更强大[J].科普研究,2016,11(3):5-9.

Research on the situation of public science popularization demand in

southwest China: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3757 questionnaires

ZHANG Lijian, RAN Huan

(Science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P. R.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demand first”, design and carry out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work, it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and satisfaction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work. With the reality changes, the demand of public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in the southwest China has also changed. Investigating and analyzing the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needs in the southwest region,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emand, and proposing relevant suggestions,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the southwest region; the demand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the form of scientific popularization

(责任编辑 周 沫)

猜你喜欢
西南地区
西部大开发20年:西南地区内部比较
夜郎自大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古籍医药文献数字化建设初探
浅谈我国西南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路径
我国西南地区高管持股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西南地区高职院校体育意识文化建设方式的调查分析
生熟无界:羁縻政策视域下的族群互融
西南地区气象资料测试、预处理和加工研究报告
促进西南地区发展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