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凌峰 袁健斌 袁文辉 李安琦 方韵诗
摘 要 基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需要建立高校对外合作办学机制,增强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成效。但目前高校单独和企业的合作良莠不齐,很多企业在进行合作时过于注重眼前利益,政府没有适当的监督机制,行业协会也不能忽略企业利益面,导致校企合作不能持续有效的发展。本文通过地方学术学会的特殊地位,分析研究高校通过地方学会的平台合作,增强对外合作的成效。
关键词 高校对外合作 学术学会平台 协助指导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在中共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经济高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尤为迅猛。在这个经济腾飞、我国全面复兴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肩负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其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输出尤为重要。这是高职院校与社会融合的交会点,是高校价值的重要体现。
1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意义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 》的要求,必须深化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的试点工作,重视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互惠共赢、协同发展,“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 号) 则明确指出: “改革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建设现代大学制度;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改革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由此可见,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鼓励高职院校建设将对外合作、服务社会体制机制建设列为重点建设内容,既体现了政府推动行业、企业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发展的“杠杆效应”,又为高职院校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从高职院校的类型特色看,行业的指导作用对高职院校是非常重要的,行业不仅代表了职业标准,聚集了行业的技术资源,还能够为学校建设提供专业指导、把握方向。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对外合作,不仅可以把高职院校建设成让家长放心、学生满意的学习园地,把学生培养成行业认可、企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而且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外界的力量,真正的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
2高职院校对外合作的现状及遇到的问题
纵观近些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在对外合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整体上讲高职院校的对外合作仅仅停留在教学改革层面居多,尚未建立起服务社会的长效机制。这当中高校与行业企业以及政府方面都存在各自的问题。在高校层面,部分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经验或条件不足,导致在服务企业或行业方面基础差、底子薄、吸引力不够,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而在企业层面,作为市场经济载体,企业往往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对眼前利益最感兴趣,而企业是否愿意参与校企合作,如何配置合作资源,这些都是从企业自身的需要或市场的需求,如果没有政策的要求,经营性企业难以主动到高校寻求合作,更难谈及为高校发展做无偿的贡献。这种“职业院校一头热、行业企业一头冷”的顽固性问题,难以吸引企业开展深层次的合作。而同时由于地方政府自身的一些局限性,比如地方政府没有专设的部门进行监督、对高校的校企合作情况没有深入了解等等,导致政府在多方合作中的主导作用得不到很好的体现,而同时行业协会又主要是为社会企业服务,这些因素都使得产教融合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校企合作不能长期有序、健康、合理的发展。
3高职院校与地方学会合作的新思路及具体方法
地方学术学会基本都属于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是由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学术性团体,主要成员是专家学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界中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其根本任务是促进科研及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发现、培养、推荐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
在形式上学会是学术和科研交流的平台,自身具有非营利性质,而且业务活动受到地方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和监督,可以避免会员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的前提、虎头蛇尾式或赚取政府补贴式的“不良合作”模式;在職能上高职院校与学术学会具有交集,可以借助相同职能,开展长远合作的计划,让高职院校更有效的为高校服务社会、培养人才增添更多的实质性解决办法。
(1)建立以地方学会为桥梁的产学融合模式。以东莞市计算机学会为例,该学会拥有会员单位近60家,其中理事单位32家,会员200余人。高职院校借助计算机学会与地方政府、市科协以及众多知名企业的良好关系,寻找适合本校计算机专业的产学融合模式。比如,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在校内设立学生创业工作室,以计算机学会为监督和管理平台,与会员企业签订三方合作协议,把企业一些项目的任务点分派到工作室内,学生在教师和企业导师带领下完成企业任务,校内教师也可以与企业专家相互合作,加强科研和创新能力。这样的合作模式,对于学生而言,可以有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同时也让学生参与了企业生产,取得一定的报酬,这客观上也为学生工读结合、勤工俭学创造了条件。对于教师而言,校内的专业教师在实际工作中,把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的质量;企业自身作为学会的会员单位,在学会的直接支持、监督和奖励之下,不会轻易的退出合作,避免了以往校企合作遇到的临时退出的问题。
(2)建立以地方学会为技术纽带的协助指导模式。时代不停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高职院校的专业也要求贴近社会实际需求而不断改革。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借助地方学会在本地企业中的组织力量,展开有针对性的调研及座谈,获得更准确的社会需求和技术发展方向,为课程改革提供更有力的指导。以东莞市计算机学会为例,学会拥有众多企业资源,从技能培训、软件开发、网站建设、互联网应用建设到信息推广、软硬件一体化制造,会员单位囊括了东莞整个信息行业各个领域。这种社会覆盖面广、科研技术占比高的调研成果,正是高校无法从单独的企业或者注重经营行为的行业协会中得到的。这就有助于计算机专业在设定课程标准、人才计划以及教材选定和教学条件方面进行有实质性的改革。
(3)建立以地方学会为就业推广平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21世纪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就是最高贵的资源。高职院校通过参与东莞市电子信息行业人才岗位需求和供给的现状和趋势,各个具体专业人才需求供給的分布结构特征及相应的就业压力,各岗位对人才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以及岗位自身对人才的吸引力。比如人才调研报告中指出近年企业对于网站设计、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安全和通信技术人才需求量最大;在网站运维、信息安全和物联网技术等纯技术类别上,企业更倾向于招聘高职人才;企业最需要的多媒体技术分别是Photoshop平面设计、3DMAX设计和Flash动画设计;企业最需要的软件开发平台分时Linux、Android 和 Unix。这些真实有效的数据可以为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的选择以及课时量的多少等等方面提供强而有力的依据。同时,这种深入的调研是可以具有延续性的,学会的会员企业从中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在校生目前的真实情况,这种合作模式既让企业省心省力的得到技术人才,也让高职院校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
4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全面复兴的时代,高职教育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高职教育肩负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时代责任。随着全国高职扩招,产教融合、对外合作可以说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命门”。高职院校与所在地方学术学会展开合作是除传统“校企合作”以外的新模式,主要利用学会的在地方的影响力和自身的平台作用,获得更多的企业和社会资源以及更好的政策支持;地方学会直接参与到合作当中,承担更多政府监督的职能,保证高职院校对外合作可以更加有效、更加长远的开展。当然,高职院校长效的对外合作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依靠地方学会就可以全面成功,只有坚持不懈地推进对外合作,高职院校的对外合作之路才能更加持续、平稳、健康的发展,为时代发展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基金项目:此论文受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院级课题《新时代下高职院校与地方学会合作模式的探索》(项目号:2018C24)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向岭.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模式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模型构建与战略思考[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2(04).
[2] 范果.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探究[J].文学教育(上),2015.
[3] 潘桂香.基于协同发展的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实训模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