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广大语文教师一直在探索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其实,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深入剖析阅读文本的内涵,使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进而爱上阅读、爱上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0-0028-02
引 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方面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由于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其语文知识的基础和水平也参差不齐。这样的情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逐渐显现,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的教学进度,不利于教师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基本的教学目标尚且不能完成,教师又怎能提升教学质量呢?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着重于通过高效的教学活动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制定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转变传统教学内容与形式
小学语文是学生接受教育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学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着重培养学生对词汇和句子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而非仅仅局限在古诗文的背诵、字词的默写等学习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为重要基础和出发点,根据教材设定范围,适当拓展学生学习范围,充实学生知识积累,不断转化和整合自身教学内容,保证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能够获得超越教材内容的大量知识,进而保证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有效提升。
例如,学习《鲁滨孙漂流记》时,学生对于荒岛流浪的生活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希望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求对文章内容疑惑处的答案。教师就应当给予学生大量自由思考和整合知识内容的时间,利用问题将教材内容进行串联,在层层深入中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和学习。“你们说,鲁滨孙一个人在荒岛吃什么?穿什么?生病了怎么办呢?”学生在对教材内容不是十分理解的基础上会产生众多问题,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教师应当抓住学生的积极性:“下面我们一块看看鲁滨孙是怎么在荒岛中生活的吧!”在此期间,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几个讨论小组,分别就主人公在荒岛中的衣、食、住、行进行分析,并且加以讨论。
二、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有效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当引进具有现代意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转变传统讲授式的教学模式,创建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营造具有趣味性和丰富性的教学氛围。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创设和合作,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种类和质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品德的综合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当明确学生的重要地位,转变自身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灌输式”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的教学需求,教师应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现阶段掌握的知识,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模式,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自身发展。
例如,教学《伯牙鼓琴》时,学生对这个故事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再次老生常谈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开始教学之前可以用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你们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关系吗?”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发散性思维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积极性,去回答教师的问题。即便学生对这一故事内容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且,教师可以将二者美好的友谊进行烘托和升华,让学生深入理解友情的可贵,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发展。
三、深入剖析教材内涵,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语文学科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的古典文化、传统理念、优秀的思想品德具有密切的联系,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和熏陶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了大量的古典文学作品,将文学、哲学、艺术、传统文化、习俗等众多因素相結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优良美德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应当挖掘教材内容和阅读材料中的优秀成分,在进行文章讲解和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教育[1]。
例如,进行《自相矛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你们知道什么是矛和盾吗?”学生会通过自身经验,七嘴八舌地向教师描述矛、盾之间的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能够明确学生对这两种物品的认知程度。开展教学时,再次问学生:“矛、盾之间如果互相攻击,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在不断的讨论中,学生认识到,在长矛更加坚硬的情况下,盾牌就会被击穿;在盾牌更加坚硬的情况下,长矛就不能够穿透盾牌。但是,“如果盾牌和长矛都非常坚硬,互相攻击之后又会出现什么样子的情况呢?”学生纷纷陷入深思。同样坚硬的质地,二者互相攻击,一定是僵持不下的,那么就不能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矛和盾”。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能够逐渐展开辩证分析思维,在课文内容中寻找这一说法的问题和局限,有效提升学生对成语故事内容的理解。
四、深度挖掘教材内容,展现语文教学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经过众多教育学家层层考量和筛选的。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能够展现语文学习的深刻含义,并且能充分展现文字艺术的思考性、神秘性、情感性等特点,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知识体系和内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
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现阶段的学生对雷锋这一人物的了解并不多,教师授课过程中提出“雷锋是谁”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给予正确答案的人数较少,甚至一部分学生仅仅知道雷锋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对其相关事迹了解较少。这样的教学导入一度令课堂陷入尴尬境地。教师在教学导入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不能根据学生现阶段对知识内容的了解充分展开。与此同时,当下“10后”学生较多,这些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事物的认识也存在与以往不同的现象。例如,学生对于“做一个好人”的理解与当下社会现象也存在不同,因此,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结 语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而小学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有效把握学生的成长发展阶段,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需求,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理解,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钱拥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9(24):52.
作者简介:李勤娣(1980.11—),女,江苏盐城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