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通识性管理技能训练平台建设

2019-01-30 02:23张少翃陈建军库夭梅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通识跨学科学院

张少翃, 陈建军, 库夭梅

(华南农业大学 管理训练中心, 广东 广州 510642)

现代人才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有基本的管理素质与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力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高等院校的核心任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成为高校注重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7]。我校按照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 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将通识教育融入实践育人环节,针对理工农科专业大学生管理技能普遍欠缺现象,构建了跨学科通识性管理技能训练平台。

1 建设理念和思路

我校地处经济发达地区广州,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而通识教学和实践教学一直是我校本科教学的两大软肋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短板。针对学校通识教育不足及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学校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抓手,发挥多学科支撑与管理优势,开展多方式训练活动,通过把通识教育与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大平台打通,强化公共实践教学,使通识管理训练目标得以落实。通过模块化的课程培训,例如模拟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等场景,培养非经管类学生的管理技能和素质。每个训练项目都设计了学生分组模拟演练等实操环节。

本管理训练中心设置宗旨、培养目标及训练教学途径如下(见图1)。

图1 管理训练中心教学思路

(1) 设置宗旨。为全校非文科学生提供管理技能通识教育,加强学生通识性管理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社会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通过学科训练,使学生在工作前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备一定管理素质,提高学生工作后发展潜力,全面推进我校本科生素质提高,培养更具竞争力的综合型人才。

(2) 培养目标。树立“做中学”实践育人观念,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不论是“强能力”规格的体现,还是应用型目标的达成,学生的实践技能是关键环节,而实践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以往管理类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强调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忽视了学生学习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8-14]。管理训练中心采用体验式教学理念,根据社会发展对管理类人才基本素质和技能的需求,模拟各种管理活动,使被培训者有一个接近实际经济社会环境的感觉。通过角色扮演促使学生主动思考,教学内容涉及经管、公管、人文等多学科、多专业,培养学生创新、合作、应变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解决所面临的各种问题。

(3) 教学途径。建成面向全校的课外管理创新活动支撑平台,拓展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和空间。跨学科通识性技能训练作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平台,成为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管理技能训练平台和管理技能竞赛模拟训练平台。学生要真正掌握基本的管理技能和具备基本的管理素质,必须利用课外时间,依托管理训练中心软硬件条件,通过课外专题趣味作业等方式,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2 面临困难

第一,缺乏可借鉴的同类经验。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的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独立人格,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国内外许多大学通识教育非常出色,很值得借鉴学习,不少大学在实践育人方面也有很好的经验,但尝试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的高校并不多。国内高校根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所讲授的人文、社会、自然类通识教育课程偏重于理论,管理类培训多依托经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等。它们往往通过建设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或者文科实践中心,主要针对文科生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和管理技能训练,而像我们这样针对非文科专业学生开展跨学科管理技能培训,缺乏相应的训练大纲和指导书。

第二,各方面的协调难度大。现有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已难以适应“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需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学校没有专门针对非文科类学生开展的管理技能通识训练课程,且课程开设又要求跨专业,因此如何与现有课程体系协调匹配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总之,管理训练场地和专职管理人员缺乏,跨学院协调难度大,同时没有哪个学院能够独立承担该教学训练任务。

3 具体措施与成效

3.1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跨学科训练学分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大类培养、加强实践、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人才培养思路,明确“加强通识教育、优化实践教学”的培养方向。在总学分由180缩减到160情况下,增加跨学科实践环节,强化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1周35个学时的管理训练课程(1个学分),被列为低年级理工农科专业学生必须完成的跨学科实践教学内容,有效地解决了学生通识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不能有效保障的问题。

3.2 多部门协同共建开放、共享、高效的跨学科训练平台

(1) 组织保障。成立了管理训练中心管理委员会,负责协调管理训练中心的建设规划与指导工作。学校统一规划,教务处统一排课,管理训练中心统一管理资源和调配人员。以公共基础课实验中心为主,形成与教务处、学院和外单位的四方协同育人机制。由教务处牵头,依托学校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负责管理训练中心建设和教学组织管理工作,提出具体建设方案,独立完成设课。管理培训中心以正处级教辅机构建制,与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合署办公,整合经济管理学院、人文与法学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等部分实验室资源,从校情、社会、学生三方面出发,充分采纳外聘教师意见,制定深浅适宜的训练方案,突出实践育人,制定教学大纲,组织编写指导书。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与法学学院等相关学院充分发挥师资和学科专业优势,积极配合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解决管理训练中心的师资和课程建设问题,并承担管理训练部分课程模块。

(2) 人员保障。管理训练中心与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合署办公后,实行一套人员两块牌子,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增设了专职教务人员岗位。除校内师资保障外,管理训练中心从自身发展需要出发,聘用多名校外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任指导教师,同时设置学生工作实践部,下设教学辅助部和创新创业部,辅助开展管理训练教学工作。

(3) 经费保障。教务处将管理训练课程纳入日常教学实践经费拨款范畴,并在每年教学专项建设经费中拨专款予以支持。同时,学校相关部门将管理训练中心纳入广东省强校工程及中央与地方共建优先扶持项目,迅速改善了管理训练中心的硬件条件。两年来,管理训练中心初具规模,新增仪器设备及培训软件价值300万元,改造专用课室3间 ,共计564 m2,新建课室2间,共计277 m2,每学年可接纳3 000名理工农科本科生完成跨学科管理训练。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综合素质和管理技能,鼓励广大师生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管理训练中心拨出15万元专款,设立100项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内容围绕管理技能开展,项目选题结合管理训练课程自定,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活动。

3.3 采取“边设计、边应用、边调研、边改进”的建设路线

(1) 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凸显实践课程的通识教育特色。课程设计注重学生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 “学”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与中心(见图2)。

图2 教学设计思路

根据目前社会对人才通用管理能力要求及学生个人管理技能需求层次规律,构建“模块化、分层式”的课程训练体系,包括自我管理模块、团队建设与管理模块、经济管理模块、公共事务管理模块,每个模块包含若干个训练项目,并根据学生反馈进行适当调整。

(2) 提供菜单式训练项目,课堂教学注重模拟演练。课堂训练内容紧贴生活实际,通过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四个训练模块中的5个训练项目(经济管理模块必选2个,其他每个模块任选1个)进行组合,每个项目训练7学时(见表1)。完成共计35个学时的管理技能训练,并经任课教师考核合格者可得到1个必修课学分。

表1 管理训练模块安排表

(3) 每学期根据学生反馈,更新教学内容,训练项目从少到多,从多到精。学生从按照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被动选课,逐步过渡到可根据自身兴趣与职业规划自主选课。通过现场模拟、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训练气氛活跃。学生课后开展拓展学习,进一步深化对训练内容的理解和应用,实现了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许多学生下课后流连忘返,废寝忘食地进行模拟演练。现每年有近3 000名理工农科本科生在管理训练中心完成跨学科训练,该项目获得95%以上学生的好评。

3.4 遴选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

管理训练中心自成立以来具有鲜明的实践育人特色,实行“双师型”教育,聘请了行业企业高级专业讲师及专业团队到校任教,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和学科技能,提升了教学内容的社会适应性,开阔了学生视野。此外,依托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经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等师资,并融合校外师资力量,从鼓励教师开课到对开课教师进行评价,择优选聘。

3.5 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

采用多样化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平时成绩和课后小论文相结合,平时考核成绩所占分值不低于最终评定成绩的50%。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模拟演练,展示自己的演讲、组织、协调和管理才能。注重对学生实践教学成果的考核,以学生的个人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等为主要考核指标。课程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学业评价则注重对学生课后小论文成果及策划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在做中学。

3.6 管理训练质量监控

在学校专项教学检查、督导和同行听课、学生网上评教等措施监控基础上[15],针对管理训练中心教学特点,设置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从训练培训环境、训练道具、训练内容、教学手段、教学队伍保障、经费投入、管理训练平台开放程度等多个方面构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对管理训练中心教学质量和训练条件的实时监控,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为本科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每学期课程结束后召开座谈会,听取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对课程训练模块设置、训练大纲、教学条件、硬件设施的意见,确保训练效果和教学质量。

4 结语

结合我校农业院校特色,将通识教育和实践教学融于一体,在开阔通识教育新视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们曾就管理技能训练中心的必要性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学生的课程体系偏好、对管理训练中心的看法及建议三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管理技能训练。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兴趣较高,高年级学生希望在毕业前能尽快接受管理技能培训,提高相关技能,为就业、升学等做准备。

管理培训中心建设工作的主要体会是,依托行政力量,协调多方资源。跨学科管理训练中心建设涉及到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学院等多个部门,还涉及到外聘教师及管理等。万事开头难,在目前高校行政力量占主导情况下,必须由教学主管部门牵头协调,统一大家认识,这样可少走弯路。

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课程设置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国内高校多依托经管学院、财政金融学院、商学院、统计学院等建设管理实验教学中心或文科实践中心,主要面向文科类学生,没有专门针对非文科类学生开展管理技能通识训练的机构和课程,没有面向全校学生开展跨学科通识性管理技能培训的现成经验。管理训练中心坚持以学生兴趣为导向,通过案例和模拟,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每门课程结束后委托学生社团进行专项调研,充分听取学生意见,对于学生少选或评价不高的训练项目进行改进或停开。

2017年12月下旬调查结果显示,参加管理训练技能培训的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都有提高,他们普遍觉得开拓了思维,增强了团结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满意率高达95%以上。

猜你喜欢
通识跨学科学院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海盗学院(12)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