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书剑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长春 130021
血管瘤是临床常见的血管良性肿瘤疾病,但咽喉部血管瘤属于特殊部位血管瘤,临床发病率较低[1]。由于咽喉部为气道及消化道入口,位置较深,部位隐蔽,术野范围小,且解剖结构关系复杂,出血不易控制,直接手术切除治疗的难度大。瘤体内局部注射抗肿瘤抗生素以及硬化剂等药物是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常用方法之一[2-3]。近年来,随着电子喉镜的应用和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局部药物注射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4]。平阳霉素属于新型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抗生素,它能通过与细胞的DNA结合,抑制细胞DNA合成,切断DNA链,从而干预肿瘤细胞分裂,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生,是血管瘤局部注射治疗的常用药物,但可能会引发肺纤维化[5-6]。而研究发现采用地塞米松等淄体类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血管瘤,能加快血管瘤消退,其效果已被临床研究证实[7-8]。为了探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52例咽喉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在支撑喉镜下分别采用平阳霉素、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进行局部注射治疗,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2例咽喉部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9例,女性23例,年龄8~57岁,平均年龄(34.5±3.7)岁,病程0.3~4年,平均病程(1.8±0.6)年,瘤体大小:(0.8 cm×1.1 cm)~(4.3 cm×5.0 cm),血管瘤类型:海绵状血管瘤31例,毛细血管瘤2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参照组,每组各26例。参照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龄8~55岁,平均年龄(34.3±3.6)岁,病程0.3~4年,平均病程(1.7±0.5)年,瘤体大小:(0.8 cm×1.0 cm)~(4.2 cm×4.9 cm),血管瘤类型:海绵状血管瘤16例,毛细血管瘤10例。观察组中男性13例,女性13例,年龄9~57岁,平均年龄(34.6±3.8)岁,病程0.5~4年,平均病程(1.9±0.7)年,瘤体大小:(0.9 cm×1.1 cm)~(4.3 cm×5.0 cm),血管瘤类型:海绵状血管瘤15例,毛细血管瘤11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以及血管瘤类型等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病例纳入标准:⑴存在咽部异物感症状,偶有痰中带血、声嘶、吸气性呼吸困难等症状,经临床诊断符合咽喉部血管瘤的相关标准,并经电子喉镜确诊;⑵首次接受治疗。病例排除标准:⑴存在肺心病、间质性肺炎等慢性肺病史者;⑵存在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⑶存在精神疾病者。
2组患者均在术前完善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检查,并进行凝血时间、胸片及心电图检查,检查结果无异常者方能进行治疗。
参照组在电子喉镜下采用平阳霉素进行局部注射治疗。选择静脉内复合全身麻醉,固定好支撑喉镜与显微镜,并连接数字成像系统,患者取仰卧位,垫肩,暴露声门。调节焦距,清晰的暴露病变组织,采用平阳霉素(规格8 mg)8 mg+2%利多卡因(规格0.1 g,5 ml)4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溶解,配成1 mg/ml的混合注射液,在电子喉镜下根据瘤体大小按每(1 cm×1 cm)瘤体内注射1 ml混合注射液,注射时从周边到根部进行分部位多点注射。注射时,先用注射器回抽,如果有明显回血表明局部药物无法潴留,效果不佳,应选择其他部位进行进针注射。注射量以瘤体表面肿胀,注射部位颜色稍变白为宜,注意平阳霉素注射的剂量每次不应超过8 mg。每次注射完后,采用肾上腺素棉片压迫止血,防止药液渗漏。每7~10天进行局部注射一次,治疗4次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在电子喉镜下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进行局部注射治疗。同样采取静脉内复合全身麻醉,注射药物采用平阳霉素(规格8 mg)8 mg+地塞米松(规格1 ml)5 mg+2%利多卡因(规格0.1 g,5 ml)4 ml加入0.9%氯化钠溶液中溶解制成混合注射液。局部注射方法和注射用量同参照组。
治疗期间每2周复查1次血常规,每1个月复查1次胸片及肝、肾功能。
分析统计2组患者咽喉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并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以及胸片,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价标准分为痊愈、显效、有效以及无效四个等级[9]。痊愈为注射治疗后瘤体完全消失,皮肤表面色泽正常,黏膜色泽恢复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6个月无复发;显效为注射治疗后瘤体缩小超过50%,皮肤和黏膜色泽基本恢复有轻微色素沉着,无功能障碍,但外观欠对称,随访半年无复发;有效为注射治疗后瘤体缩小不到50%,功能障碍有所好转,需要继续治疗;无效为注射治疗后瘤体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数×100%。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统计,计量数据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表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15%,高于参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期间2组肝肾功能以及胸片监测均没有明显异常,观察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4%,38.46%,观察组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的局部注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2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全身均有可能发生,其中以头颈部的发生率最高,而咽喉血管瘤相对比较少见[10]。血管瘤与机体的雌激素水平升高,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有关,部分血管瘤能自行消退,也有部分血管瘤会继续增大进入增殖期,引发溃疡、出血以及感染等多种并发症[11]。而咽喉部血管瘤位置特殊,组织功能复杂,位置较深,患者往往难以自察,血管瘤面积如果过大,会破坏咽喉结构及功能,引发声嘶、出血误吸、吞咽困难或者呼吸困难,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大出血危及患者生命[12]。因此对于咽喉血管瘤需要积极进行处理和治疗。直接手术切除是治疗血管瘤的常用方法,但手术切除难度高,且咽喉区病变的血供较其他区域更为丰富,内镜下手术切除操作时出血不易控制,容易引发大出血,因此在喉咙部血管瘤的应用较少[13]。
局部注射抗肿瘤抗生素是目前治疗血管瘤的常用手段[14]。平阳霉素属于一种新型的博莱霉素类抗肿瘤药物,它是博来霉素中A5组分,其抗肿瘤作用机制与博来霉素基本一致。通过与增生活跃的血管内皮细胞的DNA分子进行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胞DNA合成,切断DNA的单双链,干扰细胞的分裂和繁殖,诱发细胞凋亡坏死,从而促进血管瘤消退[15]。另外有研究发现局部注射平阳霉素能通过局部化学刺激能非特异性的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及管壁,引发无菌性炎症,引发组织水肿变性,促进微血栓的形成,使得血管瘤瘤体局部纤维化,管腔增厚狭窄,最终发生闭锁。与博来霉素相比,平阳霉素的毒性较低,对机体的造血功能以及免疫功能没有明显影响。不过平阳霉素治疗血管瘤的促纤维化机制可能会造成肺纤维化,因此对于平阳霉素的注射剂量和药物配比浓度还存在一定的争议[16]。鉴于咽喉部血管瘤的位置接近气道,考虑到高浓度注射可能诱发气道水肿造成喉梗阻,因此选择的药物浓度为1 mg/ml。地塞米松属于糖皮质激素,也是一种血管生长抑制因子。一方面能通过与血管瘤的雌二醇受体进行竞争性结合,抑制新生毛细血管细胞的生长和成熟,从而抑制血管瘤的形成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增强线粒体细胞色素b的转录,从而诱导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发挥治疗血管瘤的作用[17-18]。本次研究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地塞米松和平阳霉素联合注射,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15%,高于参照组的7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1.54%,38.46%,观察组治疗的不良反应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与赵昱等[19]的研究一致,表明地塞米松和平阳霉素联合注射治疗咽喉部血管瘤能提高临床效果,且不良反应更少。分析这是由于地塞米松和平阳霉素均有抑制血管瘤的作用,但作用机制不同,二者联用能起到协同治疗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而地塞米松又具有抗炎消肿和抗过敏的免疫抑制作用,能减少平阳霉素治疗引发的发热和皮疹等变态反应,减少并发症,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20]。不过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且由于时间限制,未能进行长期随访,因此长期的确切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实。
综上,咽喉部血管瘤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进行局部注射治疗,临床效果更显著,还能减少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