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及评价*

2019-01-30 09:26钟昌标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12期
关键词:坡耕地山区云南省

钟 文,钟昌标

(1.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昆明 650221; 2.云南财经大学商学院,昆明 650221)

0 引言

耕地可持续利用是切实保护耕地生态环境,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条件[1],相关研究在我国已得到高度重视和普遍开展。为了全面、系统地促进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理论研究、方法探讨、应用实践均取得了较大的成就[2-6]。如赵凯[7]探讨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分为经济评价指标、生态评价指标和社会评价指标三大类; 杜清运[8]从分析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内涵着手,对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析; 王红英等[9]借助PSR模型构建了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熊昌盛等[10]从生态位理论视角展开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牛海鹏等[11]运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构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模型,并对河南焦作市进行实证研究; 袁中友等[12]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角度选取指标,对珠江三角洲的耕地资源展开可持续利用评价; 徐梦洁等[13]对长江三角洲的耕地资源进行了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纵观前人研究文献,发现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技术评价指标,既要总体上体现可持续发展的主导思想,又要使所选取的指标充分展现区域的最敏感、最全面的特征,才能使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准确描述区域耕地可持续利用系统的状态变化趋势[14],但我国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发展不够系统全面,仍没有形成完善、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而且展开的实证研究所选择的尺度大部分都是东部和中部经济较发达的行政区域,这些区域的耕地本身稳定性较好,相对利用程度较高,但对我国西南边疆生态脆弱、环境敏感性强的典型山区研究较为薄弱,可恰恰西南边疆山区耕地具有耕地生态环境脆弱,可耕地数量有限,且耕地质量较差的天然属性[15],探讨其可持续利用程度事关国计民生大计,是边疆繁荣稳定的重要抓手,因此,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法、归纳法和专家咨询法,尝试探索一套具体、可行、实用的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云南省作为研究区域,对其进行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最终提出云南省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建议,旨在为类似山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及其特殊内涵

1.1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提出

耕地可持续利用是伴随耕地资源数量递减、质量恶化等一系列突变因素而应运而生的,旨在缓解耕地利用的敏感问题,促进耕地资源的高效、和谐开发利用,而山区是一种先天环境脆弱的独特地域类型,其耕地可持续利用肩负稳固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人地协调的双重任务。不难发现,山区耕地同样在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洪潮中呈现出“病态”的一面,如建设用地大肆占用耕地、耕地的不合理耕作导致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等,并且山区耕地的人为破坏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遭到冲击,其恢复周期无限长,因此,对于山区耕地格外需要可持续利用,保证山区耕地的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开发利用和谐进行。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是有力表达自然、经济和社会可持续的景象,其中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是延伸。所谓的自然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对山区耕地进行开发利用时要充分考虑耕地的承载力程度,既要衡量当前利益,也要兼顾永续开发。至于经济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保证山区耕地资源质量不退化的前提下,高效挖掘耕地资源的效益,用有限的资源养育不断繁殖的人类,其体现了一种代际公平的考量。

1.2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特殊内涵

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肩负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促进人地协调发展的双重任务[16]。山区是一种生态环境“先天”脆弱的特殊地域类型,能量递变性、地表物质易地迁移性、地表形态切割破碎性等原生属性决定了山地物流、能流具有以输出为主的特点[17],造成了山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物生产力提高的困难性,并决定了山地生态系统反馈机制弱和“破坏容易、恢复较难”的特性[18]。较高的地势和较大的坡度是山区水土流失的自然基础,一旦土地开发强度增大、植被遭到破坏,必然加剧水土流失,而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16]。因此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特殊内涵确定为:生态不退化或能够通过采取治理改造措施控制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可长期保持足够的有效土层满足粮食作物生长需要,从而维持耕地固有的生态、生产功能、可利用性能和长期的持续利用性,产出水平得以保持并有所提高,能够持续不断地为人类社会提供较充足的多样化的粮食产品,满足人类世代生存与发展的需要[19]。

2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方法

评价指标的选取直接影响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必须遵循系统性、科学性、独立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20]。而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应该是:保护生态,维持山区耕地生态平衡; 提升耕地生产率,保证山区耕地持续增收; 保障供给,维护山区稳定和代际公平。

2.1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土地可持续利用基本理论及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并结合山区耕地利用特点,在咨询相关专家和对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影响因子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计算方法数据来源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生态友好性耕地有效灌溉率(%)(水田面积+水浇地面积)/耕地总面积土地变更调查坡地梯田化程度(%)梯田和梯地面积/≥2°的耕地面积土地变更调查大于25°坡耕地比重(%)>25°坡耕地面积/耕地面积土地变更调查过度垦殖率(%)不宜耕地面积(坡耕地)/耕地总面积土地变更调查旱涝保收面积(hm2)洪涝、干旱条件下仍能保证正常收成的耕地《统计年鉴》经济可行性粮食平均单产(kg/hm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统计年鉴》单位耕地面积种植业产值(元/hm2)种植业产值/耕地总面积《统计年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元)———《统计年鉴》社会可接受性人口自然增长率(%)———《统计年鉴》人均耕地面积(hm2/人)耕地面积/总人口《统计年鉴》人均粮食产量(kg/人)粮食总产量/总人口《统计年鉴》粮播比例(%)粮食播种面积/播种总面积《统计年鉴》

2.2 评价指标分析与说明

评价指标是对评价区域的直观反映,所以要充分考虑指标的独特适用含义和准确定位。生态友好性指标是直接考量山区耕地生态可持续水平和能力的基础性指标[21]; 经济可行性指标主要考虑耕地的经济结构和经济效益,重点是耕地的生产效率; 社会可接受性指标反映耕地资源利用方式的社会可接受性程度和社会承受能力[22]。

2.2.1 一般指标说明

一般指标适用于大部分地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如过度垦殖率、旱涝保收面积、粮食平均单产、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粮食产量等[23-24],该文适当性引用了一部分(此处不详细介绍),其具体指标含义和测算方式基本不变。

2.2.2 特殊指标说明

(1)坡地梯田化程度

坡地梯田化程度是指梯田梯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例。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的敏感区域,而坡改梯可以使跑土、跑水、跑肥的坡耕地变为保土、保水、保肥的梯田梯地,主要是对于8°~25°的坡耕地要进行坡改梯工程,尽量控制水土流失,是防止耕地生态退化、质量下降的有效途径[22]。因此,坡地梯田化程度是反映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生态友好性的重要指标。

(2)>25°坡耕地面积比重

坡耕地主要指坡度在6°~25°之间的地貌类型,其坡度较大,涵养水源能力弱,是山区耕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区耕地生态安全最大的威胁。而大于25°坡耕地属于陡坡耕地,对这些坡耕地无疑要进行生态退耕和生态修复,提高植被覆盖率。

2.3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

综合评价方法是运用较广、适用性较强的一种评价方法,具体是根据指标标准化值和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值,具体公式如下:

(1)

式(1)中,Pj为第j项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值,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

运用综合评价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对指标标准化处理和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数据来源不同,使得指标数据没有统一的量纲,需要通过z-score标准化和0~1标准化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以便对不同量纲的指标进行比较,具体计算公式为:

(2)

式(2)中μ为所有样本数据的均值,σ为所有样本数据的标准差。

(3)

式(3)中max为样本数据的最大值,min为样本数据的最小值。

而指标权重的确定主要采用变异系数法,此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要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才能更好地反映指标的差距。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没有统一的量纲,无法直接比较差别程度,通常需要用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来测算各项指标取值的差异程度[25]。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如下:

(4)

各项指标的权重为:

(5)

3 实证研究

3.1 研究区概况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低纬度高原,地理位置相对特殊,地形地貌较复杂,总地势大致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点。全省国土面积为39.4万km2,居全国第8位,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1%,在各种地貌类型中,山地约占84%,高原、丘陵约占10%,盆地、河谷约占6%[16]。云南主要受南孟加拉高压气流影响形成的高原季风气候,并且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平均温度在5~24℃左右,具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分明,分布不均,无霜期长等特点。2009年云南省生产总值达到6 169.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1 06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2 582.5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2 519.62亿元; 2009年云南省人均粮食产量为345kg; 2009年全省常住人4 571万人。

根据第二次调查2009年12月31日统一时点汇总,云南省耕地面积为624.39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29%。其中,坡度0°~2°的有92.58万hm2,占14.83%;坡度2°~6°的有69.95万hm2,占11.20%;坡度6°~15°的有181.40万hm2,占29.05%;坡度15°~25°的有189.70万hm2,占30.38%;坡度>25°的有90.76万hm2,占14.54%。

3.2 数据来源

该文数据来源于《云南省统计年鉴》(2010年),《云南土地资源》(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专著)以及云南省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公报(2010年),部分数据直接从统计年鉴获得,大部分数据需要通过计算取得。

表2 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标准

综合评分值评价标准≤0.350不可持续0.351^0.500基本可持续0.501^0.750中度可持续>0.750可持续

3.3 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的划分

参照已有关于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等级标准(表2),并结合云南山区耕地利用的实际情况,将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划分为不可持续、基本可持续、中度可持续和可持续4个等级[26]。

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表3和图1),云南省各州市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州市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如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红河州、文山州等,综合评价值在0.5以上,处于中度可持续利用水平,部分州市的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低,如昭通市、迪庆州、怒江州等,综合评价值在0.35以下,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二调”期间,云南省的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处于基本可持续水平,但区域间差异较大,呈现南北差、中间好、东部优于西部的态势,这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状况以及指标选取密切相关; (2)重点突出生态友好性评价,生态友好性指标值高于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指标值,选取的生态友好性指标切实符合山区耕地利用特点,评价结果主次分明; (3)云南省的总体处于基本可持续状态,中度可持续和不可持续的州市几乎持平,但没有出现可持续的州市,尤其以滇东北中山山原区和滇西北高山高原峡谷区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较低,属于不可持续利用水平。

表3 云南省“二调”期间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

州市生态友好性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综合评价评价结果昆明市0.3460.1750.040.561中度可持续曲靖市0.2860.110.1130.509中度可持续玉溪市0.3110.1830.0470.541中度可持续保山市0.2310.1230.0640.418基本可持续昭通市0.1760.0420.0890.307不可持续丽江市0.1560.040.1020.298不可持续普洱市0.310.0220.1090.441基本可持续临沧市0.3170.0220.1020.441基本可持续楚雄州0.2860.1060.0440.436基本可持续红河州0.4510.0710.0680.590中度可持续文山州0.3630.0290.1330.525中度可持续西双版纳州0.1740.0930.0540.321不可持续大理州0.2130.170.0460.429基本可持续德宏州0.1710.0910.10.388基本可持续怒江州0.160.0130.1180.291不可持续迪庆州0.1080.0550.1150.278不可持续云南省0.2540.0840.0840.422基本可持续

图1 云南省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空间分布

4 云南省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对策

通过对云南省各州市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州市的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还存在很大发展空间,需要加强对山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力度来提升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

4.1 科学核定>25°坡耕地数量,有序开展生态退耕

生态退耕是为保护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将陡坡耕地改造恢复成开垦前状态的措施。对云南省耕地水土流失的研究中发现,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类,尤其>25°坡地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因此,需要制定严格的核定法律法规,科学地核定>25°坡耕地数量,从而为生态退耕提供坚实的基础。

4.2 大力推进以坡耕地“坡改梯”为主体的山区耕地综合整治

坡耕地是山区耕地的主体,因此,迫切需要进行以“坡改梯”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建设山区基本农田,以提高山区耕地的梯田梯地化水平,控制耕地水土流失,改善山区农业生产条件,提升山区耕地质量和增加产出率[23]。

4.3 强化山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耕地有效灌溉率

鉴于山区耕地比重大且分布零散、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困难、引水难度大的特点,应当将重点放在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搞好小水利工程,加大政府投资与群众投劳的力度,构建较为完善的山区水利工程体系,大幅度提高山区耕地有效灌溉率,提升山区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和产出率。

5 结语

该文针对西南边疆山区耕地利用的特点,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以山区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根据该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山区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进而得到山区耕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为指导山区耕地利用、保障粮食安全、维持山区耕地生态安全等提供理论基础。但该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适用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西南边疆山区,在对其他地貌类型的耕地进行可持续利用评价时其适用性有待商榷,在评价指标选择时应根据具体评价区域构建合适的评价指标体系。耕地可持续利用受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耕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仍需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坡耕地山区云南省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赤脚”——一个山区医生的行走(上)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山区修梯田》
山区
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助力建平县脱贫攻坚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