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化斌
语文是一门具有感情色彩和文化意蕴的学科,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也有重要的地位, 其囊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富有感情的人文内涵, 对于学生的精神领域有重要的影响。 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学生掌握背诵,更要求学生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使学生的心灵得以净化和升华。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之外,还可以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和自身修养。 所以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不要再盲目给学生灌输知识,而是在保障语文教学有效进行的前提下, 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真正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力量。
外来文化的不断涌现, 很多学生逐渐熟悉一些洋节日,如情人节、感恩节、圣诞节、万圣节等等,对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感觉慢慢地淡薄, 这明显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忽视, 这样的行为是极其不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 借助古诗词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渗透传统节日的教育, 让学生对中国的节日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拾兴趣和重获重视。
例如,在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时候,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问一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呢? 然后通过教学微视频或者一些节日的动画,让学生对重阳节的习俗和由来进行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学。 又如,在学习韩翃的《寒食》的时候,对于“寒食节”大家基本都不了解甚至没听过这个节日,那么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把晋文公重耳流亡的故事说一说,让学生认识“寒食节”。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的,都是历史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真实反映了历史的变迁,体现了历史生活的痕迹。 古诗词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知道传统节日,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习惯等极具文化底蕴的知识。
例如,上文提及的“寒食”,这首诗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这一句古诗词让学生知道“寒食节”那天是被禁烟火的,只能吃生的食物,深一层理解便是让学生知道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要学生明白珍惜粮食和感恩生活。 而学到“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话的时候,按照“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作者写到家乡的兄弟在登高时也在怀念着自己,很遗憾自己未能与亲人共度佳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要珍惜与家人共聚的时光,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
琴棋书画作为古代文人的艺术表达形式, 把人的内涵和修养体现到极致,精通琴棋书画更是才子、才女的重要标志。 这些文化艺术不但体现了个人的涵养,还展现了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氛围, 语文教师让学生传承这种文化是责无旁贷的。 古诗词说是一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倒不如说是一种情感意境的享受,古诗词中的优美字词,仿佛和谐的音律环绕耳边。 例如,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一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那种音乐的错落有致和跌宕起伏的感觉油然而生,感觉从文字上已经充分感觉到旋律的变化和起伏, 这种文化的神韵是其他文学体裁无所能及的。
除了这种具有曲调风味的古诗词之外, 绘画的艺术感也是别具风味且不同凡响的。 就如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居秋暝》,诗词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足以引发人们心中无数的幻象和秋日黄昏的画面感, 通过这些文化艺术感染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做一个有着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中国才者”。
总的来说, 古诗词的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和辅助语文教学,还有很重要的德育作用,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很重要的教学意义。 古诗词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融合利用,可以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和进步,也有利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