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社会适应性的促进

2019-01-30 15:10
中国校外教育 2019年20期
关键词:适应性个体心理健康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点内容,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活动,其使用积极的内容、方式,用人的积极态度、品质为切入点,结合个体特点,从正面进行引导,解决各种消极心理问题。因此,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用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适应性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病理及问题式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继承与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条件下,用积极心理学、治疗等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为参考依据,运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开发他们的潜能,塑造他们积极、健康、乐观的心态。每个独立的个体都具备积极心理潜能及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理念之一。顾名思义,积极心理是对人积极方面的关注,并且在积极心理理念下,提倡建立积极的健康网络,通过全方位、全员参与等相关途径,构建学校、社会及家庭的积极氛围。同时,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社会适应性

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适应性,指的是个体对社会发展现状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并能积极适应这种社会环境,处事态度乐观,可以正确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积极的社会适应包含认知层面的灵活性,面对挫折的乐观性。现如今,涉及到的个体社会适应性的研究大部分都是从病态心理入手,但不存在心理问题并代表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就非常好。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特殊性,他们面临着来自于学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倍感迷茫、出现不适应等问题,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心理障碍,对他们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高职院校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就应该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二、高职积极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下,通过质性与定性研究,构建科学有效、适应于高职学生需求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平台,制定与之配套的辅导培训方案,并以此为参考,通过各种现场实验、实践活动、行为干预等全面落实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认知、行为等各个方面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并结合分析结果,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的促进作用进行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内容

1.利用聚合交叉设计,对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进行分析。构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制定辅导培训方案。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量,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可以强化个体的幸福感,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性。

2.借助多层线性模型术,将各变量在该种关系中存在的变异情况分离出来,并构建各影响因素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及社会适应性三者的关系模型图。

3.借助社会心理学现场实验方式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人际关系处理问题进行分析。对各种实验环境下,个体间友谊、人际交往、信任度等各因素的差异进行分析。

4.通过认知实验,对积极心理心理健康教育各联系因素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

5.通过结构方程建模技术,对积极心理建立教育和社会适应性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构建关系模型。

(三)研究意义

该研究试图使用心理测量、实验等多种方式,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对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及内部机理问题进行探讨,具有开创性。从理论层面看,能够对高职院校已有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行检验,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更新。从实践层面看,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及方案的构建,为高职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指明了方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利于高职生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为其成长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三、高职积极心理健康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策略

(一)教育对象方面的策略

心理学的发展不能只是局限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层面,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各学生心理潜能的激发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广大教育工作工作者,应该认识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教育对象扩宽,全体学生都要一视同仁,加强教育,不能只是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好全面预防教育工作,对学生给予足够的尊重、信任,善于发现他们的优势,并给予他们最积极、客观评价。高职院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学生社会适应性,就应该结合各方资源,包含学校、社会及家庭等等,构建系统完善的网络体系,将各方资源优势全面发挥出来,扩宽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让广大高职学生都能够享受一系列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为他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服务。

(二)教育内容方面的策略

在高职教育中,要让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社会适应性,就应该对教育内容进行科学选择和设置。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就列出了人需要具备的几种品质:智慧、公正、勇气,等等。与之相适应的还包含创造力、共查理、诚实、守信、社会适应性等各种品质。这些都为高职院校积极建立心理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更需要以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特征的培养为目标,综合上述各内容,对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内容进行全面整合,加强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们培养为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时代发展特征的人才。

(三)教育模式方面的策略

1.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文艺作品展示,等等,加强对学生积极乐观心理品质的培养。

2.发挥各院系、各部门、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委员等相关人员的作用,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教育活动。可以从外聘请心理专家到学校进行知识讲座,辅导教学,也可以安排专业教师外出学习,等等,提高他们的教育经验和水平,为更好地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四、结语

总之,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型的心理学课程,是高校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比较薄弱的环节。高职院校及教师需要认识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教育模式进行分析,不断地更新和改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此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猜你喜欢
适应性个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