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新
纵观历届高考作文试题,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变化的地方,也有一些不变的东西。梳理清楚其中的“变量与不变量”,或许能对我们当下的作文教学有所裨益。
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语文试卷分值最大试题的作文,也必然承载着这一重要功能。事实上,作文对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解释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观点等思维能力,对学生语言使用能力和生成能力,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都有着深度的考察,区分度也就由此产生。
高考作文的材料按形式分,有记叙性材料(如寓言、时事等)、引语式材料和图画式材料。纵观历届高考作文,材料部分的呈现方式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都在这三种基本形式之内。如,2003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著名寓言故事——智子疑邻,而10年后的2013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Ⅰ的材料是“技艺高超的老切刻师指导年轻的徒弟切割昂贵钻石”的寓言故事。又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作文的材料给了但丁、达·芬奇、塞纳克的名言以及波兰的谚语让学生作文,而13年后的2017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的材料给了杜甫、李清照、魏源、鲁迅、毛泽东的诗文以及《周易》中的名句让学生作文。再如,1996年全国卷作文给了《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让学生据此作文。而10年后的2016年全国新课标卷Ⅰ给了夏明先生的漫画作品,让学生据此作文。材料的组合方式也没有发生重大变化,要么是单则材料,要么是多则材料的组合。
纵观历年高考作文,我们发现它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作文都是(旧)材料作文,1999年到2005年以话题作文为主,2006年到2014年以新材料作文为主,2015年又是一变,出现了我们称之为任务驱动的作文。而且,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作文的设问方式明显不同。如:
1996年全国卷作文的题目要求是:
请以《我更喜欢漫画〈×××〉》,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看法。
这是典型的旧材料作文的设问方式。
2003年全国卷作文的题目要求是:
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三自”原则出现,这是典型的话题作文的设问方式。
到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Ⅰ作文的要求是: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选好角度”,提示我们,材料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但有中心角度和重要角度,这是新材料作文典型的设问方式。
而到了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的要求变化更为明显: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指令相当明晰,必须先回答谁有风采,再回答为什么有风采,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设问方式之一。
旧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必须依据材料的中心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可见,旧材料作文提供的立意范围相对较小。
话题作文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话题,其实只是提供了立意的范围,而不限制取材范围和表达方式,属于开放式命题,给予考生极大的写作自由度。
新材料作文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又为考生的思考写作留下较大余地。其重点在于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审题和立意的能力。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新材料作文可有多个立意,虽有最佳立意(中心角度),但也有其他重要角度,这也为考生留下了一定的发挥空间。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核心是命题人有意识地在多角度材料中,创造情境,展现对立性、并列性问题,并提出明确的指令性任务,通过完整理解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论证说理。写作要求非常明确具体,重点考查考生思辨能力,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旧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路径本质上基本相同,都是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一般性的规律,然后用具体事例加以证明,使之形成逻辑闭环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由点到面”。不同之处在于旧材料作文必须引用材料,而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则不必。例如,话题作文时代广有影响力的2001年全国卷满分作文《赤兔之死》,完美跳出了作文材料本身,是一篇用浅易文言写成的,以三国故事为基础撰写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紧紧扣住了材料的主题——诚信。又如,2013年高考湖北卷满分作文《读一座城市的性格》,由材料中的“方圆”联想到两个“方圆”各不相同的城市并分别加以阐述,并且由城及人,推导出“方圆各异,各得其妙”的结论。同样也是在紧扣材料主题的同时完美跳出了材料本身,带给我们以新鲜深切的感受以及深深的震撼。
任务驱动型的写作路径就不同了,其本质是从具体材料中提炼出特殊性的规律,然后条分缕析,就事论事,采取多维对比的方式分析事件的实质、产生原因、影响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之形成逻辑闭环的过程。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由点到点”,即便使用丰富的材料也只能作为点缀,起到借题发挥的升华作用,而不能作为文章的核心主体。对于题目中原材料的使用,也不是简单的引用,而是围绕和紧扣。
例如,2019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创设情境,要求从五个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特点是三个极为明确,一是文体要求极为明确,有演讲稿,有书信,有观后感;二是作文的接受对象极为明确,有1919年参加五四集会的爱国学生,有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家人,有2019年收看“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自己,还有2049年的“百年中国功勋人物”;三是写作主体极为明确,这个写作主体就是“我”,要把“我”深深地融入到1919年、2019年、2049年发生的宏大的历史事件中,使“我”成为历史事件的“真实”参与者,有“真实”参与,才会有“真切”体验;有“真切”体验,才会有直触心灵的感人力量,也才会有真正的佳作。
综上所述,梳理高考作文演变过程中的变量与不变量带给我的启示如下:一是紧扣时代脉搏,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让作文教学与时代同频共振,同声相应;二是作文教学要紧扣作文命题的趋势,树立“自我”意识、思辨意识、读者意识;三是把高考作文看做高考为我们提供的一次最好的写作机会,热爱生活,认真体味生活,做好知识、思维与情感储备,才有可能写好的高考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