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欢
近年来,网络权利失序、网络话语失序、网络参与失序等现象破坏了网络空间的正常秩序。深入理解网络空间的政治性、生态性和命运共同性等新特点,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和新格局,将成为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共同责任和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1]等主张,为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发出了中国的声音。而作为网络空间中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群体,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需要大学生群体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互联网的全球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的网络化,作为人类第五空间的网络空间呈现出新的特点。
网络空间的政治性源于网络空间的日常生活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列菲弗尔是最早对空间进行研究的学者,其对空间的研究源于对人的日常生活的批判。列菲弗尔认为:“空间是意识形态性的(因为是政治的),又是知识性的(因为它包含了种种精心设计的表现)。”[2]24在一定程度上,空间反映和建构着社会关系,是权力争夺和实现的场所,决定着个人的生活以及日常生活的秩序。而当下,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网络空间无疑会成为实现政治实践、政治争夺、政治过程与功能的场域。例如,西方国家的政党在网络空间进行政治竞选、拉票并互揭丑闻,以实现其政治争夺的目的。而在我国,网络空间的政治性体现在它是人民参与政治和民主生活的新场所。可见,网络空间的政治性在不同国家存在巨大差异。此外,网络空间的政治性更是指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博弈和较量。比如一些西方国家搞网络霸权,它们通过网络干涉他国内政,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导致网络空间的失序等。
网络空间的生态性源于网络主体的多样性。传统上,信息的传播者主要是媒体、政府等,这些信息的发布渠道比较单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把每个人都囊括进来,人人都成为网络主体,于是信息的传播也走向私人化、大众化、自主化、泛化。网络空间主体的多样性,使得网络空间具有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相似之处。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倘有一方遭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有崩溃的危险。网络空间也是一个生态系统,网络中的每个主体就是生态系统中的物种,它们构成网络生态的基础,每个主体的存在方式和活动都会对整个网络生态带来影响。而网络整体环境就相当于生态系统的大环境,是网络主体生活的场域,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每个网络主体的身心健康。可见,互联网上的个体与网络生态之间是互赖、互依、共生的。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命题是习近平同志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出的。习近平同志指出:“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3]这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置于互联网中,是中国站在世界的角度对全球网络空间治理做出的巨大贡献。作为人类生活的第五空间,网络已经超越国界成为一个集全世界人民在一起的大共同体。网络成为一个全球舆论场,每个信息、新闻、评论、重大事件都会在全球迅速扩展和传播,它给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也是全球性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互联网的全球互联互通中将结合得更加紧密”。[4]面临网络空间的前途命运,每个国家都应有共同的责任和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要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5]这为网络空间治理的生态化指明了方向。网络生态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良好的网络生态不仅能使人们及时了解国内外大事,拓展知识和视野,还能使人们感受社会生活温暖,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虚假、消极、低俗的网络生态不仅会误导人们的思想,还会造成网络信息暴力,伤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当这种信息暴力覆盖到整个网络时,所有的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是暴力的承载者。例如,在网络上对公民个人的侮辱、诽谤、人肉搜索等暴力行为近年来屡有发生,这不仅严重侵害了当事人的人身安全和正常生活,还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了不良影响。可见,促进网络生态的健康、有序和清朗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实现网络空间生态化的途径是多样化的,应当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在传播、制作、使用和管理的过程中传递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摒弃低俗、虚假的内容,从而净化网络空间。网络空间主体要加强自律,不传播不实信息,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网络空间的监管要到位,“政府要让网络成为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6]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网络空间生态的健康发展。
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循环体系,为了保持体系的稳定和运行,必须不断输入能量,以确保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与生态系统一样,网络空间是开放的,也需要能量的不断输入。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是不可逆的,而且逐级递减;网络空间能量的输入也是不可逆的,但是其能量的传递却是逐级递增的。这种不可逆性和能量递增性源于网络传播的范围极广、速度极快,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热点话题、新闻信息或公共事件一旦在网络上出现,就会迅速引起网民的围观和讨论,成为网络热点,形成公共舆论。公共舆论一旦形成,无论是好的还是虚假的,都会迅速蔓延并升温成为热搜。当然,积极、向善的人和事件的升温及迅速传播,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而不实、虚假谣言或者恶性事件所产生的公共舆论,经过发酵后迅速蔓延并成为热点,给社会、团体及个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不但是不可逆的,而且是逐级递增的。因此,要向网络空间不断输入正能量,使这种正能量呈不断递增之势,从而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
网络权利失序、网络话语失序、网络参与失序等网络失序现象,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它使得每一个国家最终都要与整个网络共命运。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不仅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7]要建立网络空间全球治理的新格局和新秩序,就要平等参与,共同“打造责任共同体;加强文化交流互建,打造传播命运共同体;推动技术创新合作,打造创新共同体”。[8]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是世界性的,因此每个国家对网络空间的前途、命运和传播都负有责任。这种责任包括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企业责任等。政治责任要求各国彼此尊重,加强沟通,不得利用互联网诋毁他国或干涉他国内政或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社会责任要求各国对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和传播负有担当。企业责任则要求企业深化合作,不断推动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从而成为创新共同体,共同为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总之,“互联网发展是无国界、无边界的,利用好、发展好、治理好互联网必须深化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9]
大学生已经成为当下网络空间最主要和最活跃的群体。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7%。从年龄看,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30.4%。从职业看,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25.1%。[10]因此,大学生的上网行为不仅直接影响着其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关系着整个网络生态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大学生的网络生活是积极的、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
日常生活网络化是当代人生活的常态,但是与上班族等其他群体相比,大学生每天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更多。获取知识信息、完成作业、撰写论文、找工作、游戏、聊天等等都需要应用网络,因此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每日接触互联网超过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12.2%,远超于每日接触报纸(0.4%)、广播(0.5%)、电视(0.9%)、杂志(0.7%)达8小时以上的大学生,仅有1.1%的大学生每日从不接触互联网。[11]还有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手机不离手、上课刷微信等现象屡见不鲜。一项数据显示,88.8%的大学生自认为有网络依赖症,其中“较为依赖”及“严重依赖”者占45.2%。[12]日常生活过度网络化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十分丰富,他们经常在网上看新闻、收发邮件、查询信息、下载软件或资料、制作主页、交友聊天和娱乐休闲等。但同时也存在着网络生活明显娱乐化的现象。调查显示,大学生最常用的网络服务依次为:看电影、打游戏等休闲娱乐,占到75.9%;QQ、微博、微信等交友聊天,占到75.1%;检索和浏览新闻信息,占到58.2%;获取学习资料,占到51.0%;网上购物消费,占到41.9%。[12]部分大学生不能合理分配上网时间,有的甚至在上课时间看电影和电视剧,“低头族”已经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这些都不利于其学习成绩和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朝气蓬勃,富有正义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论坛、微博、微信发表自己的所见所闻、评论社会现象。随着大学生自身文化素养和网络素养的提高,其网络表达越来越理性,他们在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唱响主旋律,积极传播正能量。但是,大学生的网络表达也存在随性的问题。他们思维敏捷,发表评论快,但是由于生活阅历有限、经验相对不足,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片面,在没有得到确切信息时容易冲动地转发和点赞,容易被他人影响和左右。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为博取关注甚至编造虚假信息,结果被法律所制裁。例如,2014年一名女大学生编造了一则虚假消息:《铜川市数名交警围攻老人一残疾人被打》,被各大网站疯狂转载。[13]无独有偶,2016年2月,在校大学生王某跟朋友们开玩笑,故意编造《柳林出现恐怖分子》的虚假信息在微信上传播。[14]虽然事后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是已经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
近些年,随着网络安全教育的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自我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是由于大学生比较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判断力不足,行事比较轻率,他们仍然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行为的最主要目标群体。据不完全统计,青年学生在网络诈骗受侵害人中几乎占到50%,大学生收到的诈骗短信和电话快速增长。[15]大学生学费被骗、求职兼职被骗、租房被骗、购物被骗、课外培训被骗、宿舍推销被骗、留学找中介被骗、网购被骗等新闻不断被爆出。2017年5月15日,东北大学毕业生李文兴在互联网招聘平台被骗最后致死案轰动全国。[16]这一桩桩令人心痛的案件为大学生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勇于承担时代使命,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体现在互联网的生活中。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大学生作为重要的网络主体应该有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第一,认清网络空间的政治性,自觉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渗透。互联网已经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渗透的主战场,而大学生又是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公共事件、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等在网上制造社会舆论,并借题发挥,散布谣言,以达到蛊惑群众、操纵民意并扰乱社会的目的。例如,“2016年网络泛滥的抹黑雷锋的网文,就是一些海外敌对势力网站雇佣水军散播的”。[17]“关于‘高铁有辐射’的谣传,有关PX项目化工原料对二甲苯‘有剧毒’的谣传,从种种迹象表明都是有境外势力操纵的。”[18]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上网时要有政治敏锐性,不被国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自觉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侵蚀,坚决和各种试图颠覆和诋毁党和国家的敌对势力做斗争。
第二,理解网络空间的生态性,为网络生态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生态的重要性做出明确指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我们要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19]大学生要关注国内外重大新闻时事、社会焦点和热点问题,关心民生,做志存高远的有为青年,多获取有益、健康、向上的信息,自觉抵制网络上非法、低俗、庸俗、媚俗的信息和内容。要防止网络信息暴力,养成网络自律精神,遵守网络法律和道德,不信谣,不传谣,不简单地进行情绪发泄。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知识积极发声,传播正能量,不断壮大主流舆论场。
第三,深刻认识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肩负起中国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要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和原则,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中,承担起青年知识群体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勇于创新技术,为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保持良好的网络生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