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婕
(海南省第三卫生学校,海南 琼海 571400)
近年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间接的增加了国家护理人才的需求量。与传统护理工作相比,新时期的护理智能含量更高、职责范围更大,且护理服务多属于复合型护理;因此,对于护理人才的知识、技术及综合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这就需要各院校的护理专业紧贴时代潮流,进行高素质的适用性人才培养。然而,受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中职院校医护人员的培养受到一定阻碍。对于院校管理人员而言,要确保医护专业的学生具有较高的医疗护理技术与能力,就必须不断进行社会市场的实践调研,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本文由此展开分析。
智能型、专业型、复合型是现代护理人才的重要发展趋势[1]。对于院校护理专业而言,其只有牢牢抓住社会人才的需求内型,针对性的进行专业化课程的培养与教育,才能确保护理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医疗护理事业的建设与发展。
然而从实践过程来看,受社会需求及自身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需要进行不断地优化升级。具体来说,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护人员在专业性护理、复合性护理及高素质护理服务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难以满足我国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究其根本,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的较低层次与中职医疗专业的教育实践有着必然联系;作为医护人才培养的摇篮,中职院校有必要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新课改实施以后,厚基础、宽专业、多实践是医护专业发展的重要基本要求;然而,我国较多的中职院校,其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及内容,阻碍了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从院校自身发展的角度看,进行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的优化势在必行。
就护理现状来看,我国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不足,而这些问题的产生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课程的设置具有直接关系。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教育理念的认识层次直接决定了其护理培训的质量与水平。就目前而言,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不仅要做好病幼人员的身体护理,生活护理,更应从精神、心理等更高的层次上进行高质量的护理和帮助,做到护理理论、实践与感情的充分结合。并且,随着患者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实践过程中体现情、理、知、行已成为医疗护理的必然要求。但在中职护理专业培训中,课程的设置仍然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为主导,即其在医疗过程中,注重病症得治理和生物用药医疗,忽视了情感交流和人文关怀。这种教育理念没有做到专业操作与情感联系的结合,使得整个护理过程中,人文理念淡漠,难以真正实现医疗过程中的以人为本。对于高校而言,要确保医护人才具有较高的护理能力和行业道德,就必须在教育观念上引出现代化的护理理念,并将其作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与前提。
课程体系是连接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实践的基础桥梁[2]。传统教育体系下,护理专业的课程框架由公共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护理学组成,这种课程体系下,中职院校重视了公共课程及基础医学的学习,使得护理学的关注度明显较小,较小比例的护理专业课程内容影响了其自身特点的发挥,阻碍了护理专业的实践与发展。进入新课改以后,较多的中职院校虽然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但其基本的课程种类未发生变化,这就使得整个课程的设置内容不够充分,体系不全。高重复率和较弱的针对性使得护理专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阻碍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与应用。
从中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整体来看,教学模式单一使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医疗事业的发展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对于医护人员知识、能力、实践、素质等方面的要求明显增高。这就要求中职院校在进行护理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专业课程学习与医院护理实践的充分结合。教学过程中突出护理学专业的系统学习,并辅修以康复医学和护理的应用,同时在专业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下实现知识层次、技术操作、职业道德的不断提高。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受教育条件的限制,较多的中职院校在教育模式上存在单一的情况,即其整个教育活动在学校进行,未进行医院的实践操作;即便部分中职院校进行了医院的实践,其时间的实践较短,未能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中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并未产生根本影响[3]。这些都是阻碍其护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培训教学也不利为。从其教育内容上来说,其就应该侧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及职业道德的培训,并且,需要将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作为基础课程进行培养和学习;唯有如此,才能确保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职场实力能力,促进以人为本护理理念的实践与应用。但从实际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人性化的教育理念,进行素质培养的护理课程体系并未建立,药理学、临床学等仍是现代种植护理专业的主题课程设置。并且在教学内容的评估环节,其仍以专业课程的文化考核为主要方式,并未进行实践化的操作检验,使得学院对人性化护理的把控不够充分合理,造成了部分护理人员护理素质较差的现象,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4]。
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需要,选择20位来自教育界、医学界、护理界的有关领导、专家及负责人进行咨询,以确保目标设计更具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在咨询过程中,如果专家对咨询内容存在不同意见,则进行第二轮的协调,确保专家成员的意见最终趋于一致。
通过专家咨询,结合各位专家的修改意见,笔者进一步组织专家座谈,与专家讨论与分析,最终形成了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培养目标体系,全部认可“思想政治”、“科学文化”、“素质养成”、“专业业务”和“身体心理”5大分目标体系,并规范了各知识、能力、素质要素中相应的具体要求,形成了完整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1统一3贯穿”的课程体系在护理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体系,以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职业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设置以满足岗位工作基本知识需求及后续课程需求为原则,建构了“1统一3贯穿”的课程体系,即“课程内容与临床护理相统一、执业资格考试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实践技能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人文素质内容贯穿于整个课程体系。”
以人为本是现代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于医疗护理而言,其也应在实践过程中检查人性化的护理原则。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中,其就应该充分贯彻落实人性护理的教育理念,保证其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具体来说,在进行护理专业课程体现建设中,其就应充分增加护理礼仪、社交礼仪、社会学、行为学、人际交流等课程的设置及学习,确保护理人员能对工作性质具有充分的认识,在护理过程中投入感情,确保护理质量的不断提升[5]。
中职院校是我国护理人才培养的摇篮,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合理化,直接影响着我国护理人才的实践操作水平和职业道德。在实践过程中,中职院校的护理专业只有紧随时代发展潮流,用现代化的护理眼光进行课程设置,并确保课程系统的科学化、课程内容的丰富化,同时以人性化的原则进行护理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才能确保护理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从而推动我国医疗护理事业的不断发展[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