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与选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思考

2019-01-30 05:33吴晓利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图像政治思想

吴晓利

(周口师范学院 设计学院,河南 周口 466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信息交互中图片、图像的普及应用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以文本、语言为主的传统教育叙事模式正在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关注并使用图像化的语言、形式、思维切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得以重视,唯有此才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

一、图像化的时代背景分析

1930年,哲学家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时代》一文中指出:“本质上,世界图像并非意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1]他将此称之为“现代之本质”。时至今日海德格尔的诸多观点基本接近现实,我们已经越来越接近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2017年1月发布的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态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网络直播用户为3.44亿,占网民47.1%,游戏直播的用户使用率在2016年的半年内增长3.5%[2]。图片、图像的“铺天盖地”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一方面无形中消解了文本模式传播力度,图片、图像数量正在日渐增多,成为阅读的主要内容,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以直观、丰富的图像取代单纯文本、语言的信息传递;另一方面带来人们认知方式的改变,淹没在海量图像信息的浩渺烟海中,人们已经习惯于以“看”代“思”、以“图”代“话”、一图胜千言的生活方式,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文字数码化无不向我们展示读图时代图像霸权的来临。

在高校校园中,图像化趋势更为明显,这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密不可分。一方面,大学生是新鲜事物的追逐者与引领者,是网络原住民,其成长过程与网络相融共生,“机不离手,眼不离屏”是他们的生活常态,“刷屏族”“晒图族”青睐读图、晒图,以“图”代“话”日渐活跃,图像化的沟通方式可以说是青年一代成长方式的现实表征。另一方面,网络发展图像化的便捷、生动、有趣极易被青年学生接受,契合青年学生的网络成长特点,手机互动中的“斗图”聊天、微信与QQ空间中图+文字的信息发送标准配置、满天飞的表情包、微视频与网络直播的盛行,加上网络空间“有图有真相”的默契准则,日渐成为他们校园生活日常必需——这些校园变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切入,并积极回应。

二、图像化转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将图像化的发展趋势作为问题域纳入视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可以借鉴的优势转化,也有亟须面对的尖锐问题,需要加以深刻思考。

(一)图像化的“全日制”挤占传统教育空间

“机不离身”编织了当前大学生随时随地的网络系统,网络秒拍、QQ空间、微信、微视频、直播已成为大学生每天必修的“全日制”课程,接受、使用、传递图像信息已然成为常态生活和必备技能,他们越来越倾向于生动形象的图片感官享受,习惯于轻松阅览的图像认知方式,并且无时无刻不在用图像记录自己的生活,翻阅别人的精彩。相对于这种跳跃、丰富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略显枯燥,受制于固定场所,知识的传递依然依靠理论学习、语言相授、文本解释,课堂的“聆听”常常被低头“看”所取代,满篇文本PPT不如一张图更吸引眼球。再加上以图示众、图文并茂的盛行,文字逐渐沦为图片的一种注解,传统教育模式正在受到“全日制”图像信息传递的挤压,存在空间日渐缩小,教育效果必然被削弱。

(二)图像化的权利“让渡”,加大非主流内容渗透

网络流行语“有图有真相”的盛行,用调侃的方式强调凭图追求事实真相,却往往没有考证图背后的真实内涵。如今,校园中直播的流行、表情包的更替,图像弥补文本话语不仅更加符合人们视觉文化的心理偏好,而且更具有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图像将信息以直观、动态叙事等形式呈现,营造了感性、体验式的认知方式。于是,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改头换面挤进校园,不乏西方消费文化、金钱文化等的夹杂充斥,这些非主流思想借助图像的“掩饰”功能,打着“有图有真相”的旗号,具有极强的隐蔽性。他们通过权利的“让渡”,构建“我看到的—我认同”的认知模式,把生涩的文字切入换以“真实”的图片呈现,殊不知无形中学生已经进入特定的图像景观中,许多非主流思想就是通过图像的粉饰来影响大众的思维和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3]透析纷繁图像下的真实内涵与价值,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为之势。

(三)图像化的“近距离”,拉近受众

“远而敬之”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写照,“你说我听”的传统教育模式下,教育主体具有天然权威性,与客体间的较大距离感带来神秘与敬畏。但是随着现代文化传媒化发展,图像化传播倾向日益突出,感性表达受到青睐与欢迎,越来越多的教育内容开始运用图形、图像、图片、视频等形式表达,迎合大学生认知习惯的同时,也拉近了心理接受距离。例如,《一图读懂2019〈政府报告〉》《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主题漫画,用生动图示报告重点、用卡通形象展示中国领导人的调研出访足迹,一改既往严肃的表达,无形中塑造“亲而近之”的领袖形象,更加注重人们感受、体验、理解,让思想政治教育充满暖意与亲近感,其影响不言而喻。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路径思考

图像化的发展趋势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视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的有效路径刻不容缓,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新、因势而新的本意。

(一)塑造理性“图像人”

图像时代诞生了“图像人”,“图像人”惯常于图像化的叙事表达,对视像观看的惰性依赖使得视觉符号俨然成为他们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环境,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深受图像化影响[4]。大学校园里不乏“图像人”的存在,图像信息传递无孔不入,海量信息中“图像人”倾向于以轻松的浏览、接收代替沉淀思考、理性判断,内容选择往往追求娱乐化、趣味化。这样的“图像人”置身于图像景观世界中,往往随波逐流,易被图像暗示,陷入轻信而丧失辨别能力,人云亦云、以图传图,不知不觉沦为非主流信息传递的中间人。而理性“图像人”具有理性批判精神、价值判断能力,具有甄别图像含义、驾驭图像内涵以及创新图像编码形式的素养。理性“图像人”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图像化叙事表达,阐释正能量观点,协同构建健康向上的图像景观情境。例如,《人民的名义》热播,剧中情节与人物受到极大关注与追捧,同时以“达康书记”表情包为代表的新兴图像信息迅速走红并扩散传播。有的学生以此为例,精心制作校园表情包,通过生动的人物话语提醒同学们爱护环境、锻炼身体、珍惜时光,新颖形式一经发布受到追捧与转发,效果良好,这就是理性“图像人”在网络环境下的理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培养专属的理性“图像人”队伍,使他们所想、所看、所传能够恪守底线,积极洞悉舆论方向,自觉主动包装、编码图片信息,发出主流声音。

(二)利用数据科学“画像”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数据应用技术的崛起,“画像”一词正逐渐被关注。与传统的绘画技术不同,大数据时代的“画像”倾向于行为分析与总结,这是基于维度丰富的数字、数据技术的成熟,捕捉有用数据并进行对比和趋势解析,最终以可透视的、有价值的轨迹图像或者行为倾向图像呈现。2016年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大数据——光阴的故事》由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中心推出,用数据描述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经历,通过数据理出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线,并放在一个故事化的场景里叙述,将他们在校期间生活以更加立体、丰富、可视的图像页面展示,这种新颖的大学生毕业礼物受到毕业生的点赞与欢迎。思想政治教育究竟如何展示主流图像、展示什么内容,大数据给了很好的基础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应主动关注、承担起数据“画像”的发展转向:一是在数据分析中发现问题导向,前置性设置情景图像引导,如通过数据了解、分析话题和议题走向,借助设置图像情景进行干预引导,避免不良舆情发生;二是构建图像模型分析,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研发的“学生画像”系统,通过数据整合、分析,挖掘出每个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预测出学生的挂科危险以及可能出现的“特殊状况”。这样的“画像”手段将学生群体分类更加细化与精准,以此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精准性。

(三)构建图像示范与榜样

我国古代因受制于教育的匮乏,“孔子观乎明堂,睹四门墉,有尧舜之容,桀纣之像”等插图、绣图往往以叙事图像故事传递道德伦理,使传统价值观念得以深入,这是最早呈现的图像示范形态。图像时代大学生认知方式的改变,“看”正逐渐代替“读”“思”,文本符号一直以来固守的知识阶段化分层现状被消解,越来越多的信息呈现不分年龄、不分背景的共享流通,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发挥新的图像示范效应,积极构建健康图形信息环境。例如,公益短片“中国梦·我的梦”就运用梦娃形象,将其深刻含义转化为生动形象的视觉图像信息,利用网络、电视甚至街道等平台转播、展示,使大家对核心价值观内容耳熟能详。2017年6月6日“世界环境日”,微视频《习近平瞩望绿水青山》用影像混剪的方式,生动再现习近平环保之路的点点滴滴,“亲而近之”的诉说与实景再现,更易被接受。回应图像化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应有所示范,积极创建健康、形象的图像示范榜样,以感性形象表达理性内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个性化、大众化。

(四)丰富课堂图像化填充

移动化、碎片化的图像信息阅读与使用是当前大学生生活状态的一种表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势必要解决从低头“看”手机到抬头“看”“天”的棘手问题,这可借鉴利用图像化的形式填充课堂,真正将“有意思”与“有意义”结合起来,增加课堂内容的视觉形象感受。近来,有“段子老师”走红网络、弹幕技术应用课堂,这亦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创新途径选择。在图像化视域下,以小资美图取代文本堆砌的PPT,用图说话、以图示意、图文并茂,善于在课程内容中植入流行图像元素,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视听合一,使传统课堂内容真正“活”起来,从而吸引学生抬头看“天”。

(五)图像化的“有意思”与“有意义”思考

图像化比单一的文字有更多吸引力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图像化在青年群体中传播迅速,已然成为他们的日常沟通方式。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图像化思考,是基于大学生现实生活的洞察,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当前的视域与场景,以期借助图像的语言与思维融合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但是,亦要谨慎图像化所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警惕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化选择中的低俗化、空心化,将“有意思”与“有意义”合二为一才是正解。

猜你喜欢
图像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浅析p-V图像中的两个疑难问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巧用图像中的点、线、面解题
有趣的图像诗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