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替代在高职创业教育的应用研究
——以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9-01-30 04:44:41丁琳芝徐玉成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评价

丁琳芝,徐玉成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创业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发展创业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如何评价创业教育的效果成为当前一个重要命题。在创业学生评价体系上,浙江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工商学院”)提出了“创业业绩纳入学生学业管理”的教育理念。根据该校相关规定,学生的相关创业业绩等能用以替代相关课程学分。为此,课题组对课程替代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创新成效、路径构建等进行研究,以期深化高职创业教育改革。

一、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产生背景

(一)高职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随着双创教育理念的深入,当前各高职院校在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尝试。各院校在开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同时,还鼓励学生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传统的课程以理论知识为取向,学生在从事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时,会对传统常规的理论教学造成一定的干扰。根据课题组对浙江金华地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相关调研:两校参与创业实践的320名学生中,有219人认为创业实践的相关业绩难以通过传统的卷面理论测试来体现;两校参与创业指导的31名创业导师中,有21人认为创业教育成效难以通过传统的模式予以考核,当前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应予以改革。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考试的成绩、学生平时在学习中的表现作为体现;学生自己想学的、创业过程中所需的内容在教学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根据已有相关调研:高职创业教育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三个困境。[1]其一是课程的实效性不高,课程内容难以吸引学生。很多学生选择创业课程是为了获取课程学分,在修完创业相关课程后,其创业意愿、创业能力等均未获得提升。课题组针对某创业选修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研,该班50名学生中,有38名学生是出于获得课程学分的目的。其二是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两者间存在难以协调矛盾,在创业教育实施中两者会相互干扰。专业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创业教育更侧重实践活动的开展。理论上,将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以“专业+创业”实现“专业促进创业,创业提升专业”是最佳选择。课题组针对某校创业导师的访谈表明:由于“专业+创业”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还处于探索中,当下的专业教学与创业实践还存在着“隔阂”。其三是学生的创业业绩在传统教育理念下难以评价,学生的创业业绩不被“认可”。很多创业优秀的学生虽然创业上取得了较好的表现,甚至在社会上获得了较高的“地位”,但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下,难以体现学生的创业业绩;创业优秀学生因忙于创业实践。

(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产生

在创业教育的探索进程中,各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逐渐意识到“创业教育单纯依赖于理论教学,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当意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后,各院校尝试在不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大变革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这会导致原有专业计划被打乱,给日常的教学秩序造成一定冲击。如何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创业实践两者间的“内在矛盾”,成为各院校在推进创业教育改革中的重大命题。为更好地鼓励各院校开展相关试点工作,教育部门先后出台了相关政策。《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41号,2017年2月印发)指出,“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等活动成果,可以折算为学分,计入学业成绩”。这些文件政策在顶层设计层面上为“创业相关业绩可替代课程学分”的改革思路提供支持,在理论上对课程替代的实施进行了初步构想。

各院校在办学中,结合自身办学实际就创业学生的学分转换进行积极探索,尝试改变当前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将学生的创业业绩纳入学业管理体系。[2]为解决创业学生在学业上的短板,工商学院于2007年起在教学计划中设置一定比例的非课程学分,将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表现纳入学业管理体系,正式提出了“鼓励学生投身创业实践活动,创业业绩可申请课程学分替代”的改革思想。该校从事电商创业的学生,可采用利润、营业额、销售额等指标进行课程替代。在考核形式上,该校课程替代积极推行“非必要,不进行卷面测试”的考核方法,逐步打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创业教育课程替代上形成了自身的独特模式。

二、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基本理念

(一)创业实践活动应被支持鼓励

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理应被支持。传统教育理念下,知识的来源主要是课堂教学与书本,其获取形式主要是老师的理论讲授。在创业教育探索过程中,国内某院校曾花费大量资源,开出了大陆地区首个创业班,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知识讲授,并辅以系统化的创业模拟训练。[3]事与愿违的是:这种创业教育模式成效不明显,该校创业班在校学生、毕业学生并无人选择创业,学生的创业意愿并未得到提升,创业能力也未得到有效培养。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佐证仅依靠理论教学不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应让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活动。

课程替代认为创业人才是在创业实践中“练”出来的,而不是在课堂里“教”出来的。其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在校期间对创业项目进行运营,学校并将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予以考核。工商学院创业班大多数同学以电商创业为主,学生全权负责自己的店铺运营等。在学习电商专业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课余时间负责自己的创业运营。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更多创业学生成长,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特色,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各类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二)学生创业业绩应纳入教学考核

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下,高校课程评价标准通常由平时表现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课后作业等)、考试分数(期末考试卷面分、期中期末考试的综合卷面分等)等两部分组成,两部分课程的比例通常由任课老师来决定。这种评价标准较为全面,是一种“结果导向与过程导向”相结合的考核模式。在创业课程的评价上,如何确定两者间的比例成为一个重要命题。

在评价体系上,课程替代教育理念与传统教育理念在两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一是评价的标准。传统教育理念以考试成绩是否优秀、能否获取相应等级知识等知识导向的评价标准占据主要;课程替代理念将创业学生的创业相关业绩(营业额、利润额、企业规模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成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其二是评价主体。传统教育理念主要由授课教师通过相关理论考核来掌握,其主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课程教育理念以校外适用标准来衡量。[4]创业学生的相关课程评价标准由创业学生业绩来认定,交由市场来评断,突破了传统的理论评价标准。

三、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创新成效

(一)提升了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根据课题组的相关调研,凡是提出以创业业绩替代课程学分的院校,学生参与创业实践的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创业学生产生了对创业的自我认同感。学生认为课程替代肯定创业业绩,创业行为受到校方尊重;学生创业行为从之前的“不合法”变为“合法”。[5]某院校在专业试点创业教育课程替代,该专业有28%的学生产生了创业的想法,并向学校相关部门提交了创业项目备案申请。在学生看来,创业业绩能替代学分是一件很有自豪感、值得庆祝、很有面子的事情。班级有同学的创业业绩能进行课程替代,对身边的同学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尤其是当有学生具备挣钱能力的时候,这对身边人是一个极大的鼓励。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学生通过课程替代其学习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升。从高职学生特征来看,大多数高职学生并不擅长理论学习,对大多数高职学生而言,理论教学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学生更趋向于突出实践性的创业教学。课程替代在评价时,采取“业绩评价”这个维度,能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业上的困扰。由于创业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类问题。如在电商创业过程中,就会遇到如何进行有效的网络推广、如何设计好网店等相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自身创业业绩,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被激发出来。除了向校内创业导师咨询相关问题外,学生还会通过选修相关课程、请教社会创业人士、通过网络学习等方式来解决创业中的问题。

(二)提供了高职创业教育评估新的参照标准

随着创业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各院校并非不重视创业教育,但总习惯于采用传统评价标准来评价创业教育。在评估院校的创业教育成效时,总是倾向于查看该校的创业教育组织架构、课程开设、师资建设、创业相关论文发表、创业大赛获奖等相关维度。在评定创业教育成效时,创业教育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如学生创业的营业额、个人收入、社会效益,如解决就业的人数等理应成为评估创业教育的重要参考标准。只有让学生通过真实的实践,方能获取看得见的创业业绩。

课程替代认为创业业绩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制度上对学生的创业行为予以“合法化”。在创业业绩的驱动下,学生将学习当作了自身的分内之事,在学习上变得更主动。实践教学为学生的创业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培养方式。在教学管理上,课程替代突出了弹性教育思想,较好地体现了实践教学理念,为学生的创业评价提供了较为合理的参考标准。用工商学院从事创业指导的某位教师的个人访谈而言,课程替代对“学习”的内涵予以完善,创业学生不宜采用“读书的尺子”这一同质化的标准来进行衡量,而应采用开放的、多元的评价标准来衡量。

四、高职创业教育课程替代的路径构建

(一)授课场所不应局限于课堂,要鼓励学生积极从事真实创业实践活动

尽管高职越来越重视创业实践教学,但很多实践教学局限于校内自娱自乐。根据课题组相关调研:浙江省高职院校在组织创业实践教学时,倾向于通过创业沙盘模拟、创业大赛模拟等形式,这类教学易于组织,教学成本相对较低。为了方便管理,避免在学生管理上出现安全漏洞,很多院校授课场所局限于课堂。当学生想从事真实创业实践时,一些院校虽然在“口头上”表示对学生创业支持,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予以支持,通常会以专业教学等予以“打压”。学生创业积极性并不能得到有效激发,甚至在某些院校,校方将安全因素放在首位,因而产生“因噎废食”。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学习资源的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普及之前,人们主要通过书本获取相关知识,教师的教学也主要局限于课堂内。互联网对人们的学习产生了冲击,学习的含义与方式已发生变化,学习过程不一定要在课堂内、在教室里才能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实训形式,也可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真实的实践活动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若让学生放下创业去课堂听课,是对学生创业的否定,不助于学生在创业方面的发展。课程替代倡导创业课程应贯穿于整个创业过程,教学场所就是学生的创业现场,教室里的课堂讲授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的创业工作室、创业团队讨论等场所,都是现场教学的场所。要在教学中牢固树立创业与学业相结合的理念,要改变传统理念下的“教学应在课堂内开展”的局限性。教学时间不局限于课堂内,要在随意的碎片化时间中开展有效教学。课程替代积极鼓励学生从事各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

(二)教学内容应体现非预设化特征,要根据学生需求作相应灵活的调整

传统教育理念下,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通常都会设置一张较为详细的课程表,专业也会安排较为详实的教学计划。一般情况下,专业教师与学生会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关教学任务。课程先后顺序等在教学开始之前,通常都已规划清楚,教师与学生会依据教学计划完成整个学习任务。这类教学在组织上非常严谨,但同时也存在相对不够灵活的弊端。[6]以工商学院创业班为例,在教学计划中,有一张大概课程表,在教学开始之初会将教学内容预设好,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学生的需求作相应的调整。

课程替代鼓励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学生在创业实践中会遇到各类问题,需创业导师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在课程替代理念下,教学相关内容并非事先预定好,而是随着学生的相关需求逐渐生成。预设性课程在系统性、逻辑性上具有优势。生成性课程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与适用性,与学生的创业需求紧密相联。在内容设置上,教学内容有助于解决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如工商某从事电商创业团队在“双十一”期间需进行营销活动,该校创业导师根据相关团队的需求,针对相关学生开出了针对性课程,校方为学生“私人定制”相关课程,以解决创业中的实际问题,获得了学生的高度赞誉。

(三)教学方式应淡化讲授模式,可探索“导师+项目+团队”模式

课题组对浙江省内5所高职院校的创业教材进行了调研,大多数创业导师的形式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教授”。某种意义上而言,这类教学是让学生从工商注册、企业税收等方面了解企业,但并非在教学生创业。创业教材大多注重创业案例的整理,但教材更多时候是将相关案例“完整打包”给学生。很多案例让学生对创业产生畏惧心理,仿佛在某个层面上证明创业有难度,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三思而后行”。

课程替代注重学生创业业绩的考核,以相关载体才能推进相关工作开展。工商学院尝试“导师+项目+团队”模式深化课程替代改革,该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将项目研究为创新突破口,让学生创业从“模拟”到“实战”,将校内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更好调动校外相关资源参与进来。“导师+项目+团队”模式在教学中更重视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重点就是对项目研究为运作载体,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课堂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操作能力,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及相关创业经验。这种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上的固有束缚,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8:24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海峡影艺(2012年1期)2012-11-30 08:15:44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