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颖晴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从党的十八大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党中央领导人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更广更深地加强了中国与全球各国的友好关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作的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中,在第十二部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明确指出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这一论断再一次将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提升到新的高度。
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的关键核心就是“结伴不结盟”,这是站在不结盟政策的基础上,结合了长远来看仍处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外现实需求,由此提出并完善的外交理念。我们要更好地探析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必然要从我国外交的历史演变以及国内外环境和需求谈起。
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前的时期,中国外交战略大约每隔十年就会进行一次较为重大的调整。国际环境的不断改变,是我国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的一个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在1949年6月30日发表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公开宣布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方针,拉开了新中国外交的序幕。“一边倒”即联合苏联,以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为标志,这是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综合考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条件,我国在这一时期作出的外交结盟选择。改革开放前的外交尝试,还主要包括了六十年代的“反帝反修”“两条线”,七十年代反对“霸权主义”“一条线”。根据不同时期的国际环境,所作的不同外交政策和尝试,都对后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战略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起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及时根据国际和国内的新变化,进行了极为重大的外交调整,此后,中国外交保持较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1987年10月,十三大报告中,邓小平关于国际环境与外交政策的相关论述被明确提炼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这一核心观点,这一论断就要求我国要将自身从美苏对抗的泥潭中超脱出来,避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进行各方面的强烈对抗。此时,我国对外交往中,对美国仍然不搞亲密的外交关系,但也不再进行针锋相对的冷对抗,对苏联则是逐步重新进行友好往来。另外,我国由此着重加强团结众多发展中国家,以独立个体的面貌积极参加国际事务。曾经,中国对外结盟的动力是应对威胁,而威胁的缓解和均衡,以及“两弹一星”的成就和世界最大规模的常备军,使得终止结盟成为必然。
九十年代初期,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东欧剧变、两德统一、海湾战争,苏联解体更使世界两极格局终被打破。1992年党的十四大,中国确认“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不结盟、不称霸为核心的外交战略”,开始了与他国建立伙伴关系的路途。
外交理念的产生必然出自于对国际体系整体框架和国际格局的看法,近期、当下以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国际环境走势预测都是我国外交理念推行和政策实行的外部因素和时代背景。
冷战结束,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一时无人可以撼动的同时,亚洲经济体强势崛起、欧洲一体化进程变幻转折、俄美关系的反复,多极格局悄然成长,我国外交面临的国际环境愈趋于复杂。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理念和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的新型外交理念成为主流,各国都需要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国际条件。
这个时代的特征是更加注重协商和对话,尽管国际秩序存在许多的不确定因素,世界的总体发展以及各国的友好合作仍是主要议题,国与国之间常态化地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既防范又借重的局面。而对于我国来说,台湾问题和南海局势的变化,朝鲜半岛的新变化,“中国威胁论”等,都给我国外交的国际环境带来了严峻的考验。极富智慧的应对,才能为我国政治、经济以及人民生活带来有利的影响。温和中道的“结伴”理念,逐步为全球各国的政府和人民所接受,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重要手段。“结伴”外交没有利益复杂的集团对抗,不仅为中国的对外交往争取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有助于促进国际多重对抗局势的缓和,是我国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的必然选择。
国内环境的巨大转变,对我国外交提出了新的需求。伙伴关系,也来自于国内深化改革的考虑,与我国国力的迅速提升和日益重要的全球利益有不可分的联系。深化改革到了关键的时候,要改革、要发展都需要稳定的外部政治、经济甚至是人文环境,不应该被外部问题牵扯太多精力,需要聚精会神地调整经济结构、优化生态保护、转变增长方式,要求我们在国际上广交友、少树敌。国际社会对我国造成的压力很容易成为节外生枝的因素,中国外交理念的宗旨就是积极为国内发展服务并创造良好的环境。
我国金额庞大的国内外贸易需要和平的外部环境、对外关系甚至是世界性较为稳定的汇率和金融经济环境。不论是贸易哪一方,只有稳定的国际地位和更为广阔的国家间友好交往,才更有利于本国商品持续地走向国际市场。通过伙伴关系争取更多国家伙伴,增强国际话语权,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制定国际规则。例如亚投行、“一带一路”倡议等获得国际社会积极回应的同时,为我国在区域的经济话语权添色不少,为国内的民众和企业都提供了更多的生活便利、就业岗位和经济利益。
另外,存在于台湾的分裂势力、“钓鱼岛问题”“南海问题”“疆独”“藏独”等问题,国际上的一部分敌对势力对他们暗中支持,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的民众希望早日看到瓦解这些分裂势力。在国际上发展更多的伙伴关系战略,有助于降低外来势力能够给予分裂者的支持。对方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我国与他国建立任何程度的伙伴外交关系的基石。与我国达成伙伴外交关系的国家,还会在外交场合中多次强调其在涉台、涉疆、涉藏等有关领土主权问题上对中国政府任何合理合法行为的支持,可以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更加有利于我国对相关问题的处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的论述中强调,“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秉持正确义利观和真实亲诚理念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1]57-60。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我国“伙伴”外交的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
习近平主席2014年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开幕辞中说,“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2]453。在同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正式提出“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这一理念。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阐述了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的思路。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就是这个布局中的关键之一。“伙伴”外交的内涵,要坚持世界和平发展,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发展,只有与世界各国进行良性互动,在互利共赢的外交局面中共同开拓前进,才能有利于世界和中国的发展。
习近平主席本着为世界担当的博大胸怀,在“伙伴”外交理念的推行中,更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为世界发展奉献中国智慧。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在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部分时强调了“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2]537,并着重论述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各方合作、而不是相互博弈”。
“结伴”外交寓意深远,是我国在国家间交往中的指导原则,以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同世界上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往来、互利共赢的外交往来,中国“朋友圈”必然逐步扩大。
我们在探究“结伴”外交时,无法避免将其与“结盟”政策进行比较,讨论其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结伴”外交的实质和优势。
结盟通常是包括两个或以上国家在军事和安全领域进行互助的承诺,并在结盟体中有一个共同针对的外部假想目标。例如,19世纪德意志帝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建立的著名的俾斯麦同盟体系,由德奥三皇同盟、德奥意三国同盟和德奥罗三国同盟这3 个三国同盟组成,在军事上分别有具体的针对国家,同时又有共同孤立法国的核心目标。但因为参与各国的私心和实际需求的分道扬镳,最终使得架构复杂的俾斯麦体系逐步瓦解。所以,在结盟体系中,一旦针对目标发生了变化,或同盟中任何一国不再采取对其敌对,则同盟就形同失效。显而易见的是,由于盟约国家实力的不均等,势必使得弱国的话语权都让步于大国,例如俾斯麦体系中的德国和奥匈帝国,亚太同盟中占据绝对中心地位的美国,必然是最大话语权国家。
相比之下,“结伴”外交则更加多元,在方式上,既有像结盟政策那样签订条约,也有建立政府部门长效对话机制的方式;在内容上,根据参与国家的意愿和参与程度,可以选择在军事领域合作,也包含在经济、文化、民间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同时,“结伴”外交不针对第三方,不以集团对抗为主旨,而是通过伙伴关系,促进各自国家和世界的共同发展与进步。内部来说,缔结伙伴关系的国家都是平等个体,因为互利共赢的合作才选择参与其中,对话协商机制也保证了国家间话语权的尽可能平等。伙伴关系以不结盟、不针对和不损害第三方的利益为基本主旨,不存在针对任何第三方的外部目标。
“中国威胁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国际舆论中都甚嚣尘上,中国的崛起必然引起周边国家的警觉。沉睡的巨龙要实现“和平崛起”,打消国际舆论对中国崛起的抗拒心理是必经之路,“结伴”外交承担这一任务的同时,还为世界范围的外交呈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间亲密交往,时常以结盟政策来完成,很容易将世界拖入分裂对抗的恐怖泥沼之中,世界人民永远在担忧战争。习近平曾经强烈批判国家间交往的现实主义逻辑:“不能一个国家安全而其他国家不安全,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所谓绝对安全。”[3]353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宽广胸怀、世界眼光,阐述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世界性的外交方案,致力构筑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的“结伴”外交体系。
全球化日益发展,没有国家能够完全脱离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结伴”外交,摒弃了零和博弈的旧思维,为国家间交往的共赢提供了可能,为其他的国家尤其是大国正确友善地处理国际关系提供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都是中国伙伴关系发展中为世界贡献力量和智慧的回声。习近平重视在国家间交往中坚持正确的“义利观”,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并找到与别国共同利益的交汇点,尽可能多的广为“结伴”。世界的新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谁推动地区和世界和平、发展的进程,谁就会和世界一起走向繁荣。在各式各样的保护主义盛行的国际政治和外交舆论中,中国智慧为世界的未来带来了和平发展的温和友善的声音。
2017年2月10日,习近平主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进联合国决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的伙伴关系外交的智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和层次。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带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气派,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从2013年3月后,习近平主席带着相关人员出访的足迹,几乎踏遍全球,实践着包含丰富时代内涵的习近平外交战略。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同世界上179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4]。
我国对外交往伙伴关系从不同的具体内容和层次有不同的分类,包括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战略伙伴关系和合作伙伴关系等。例如中国和巴基斯坦结成最高层次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俄罗斯有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等等。有友好往来密切、在多方面多领域有不同程度的具体合作的伙伴关系,也有表明发展双边关系愿望和方向的友好表态的伙伴关系。王毅在外交部2018年新年招待会上的致辞中提到“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功举行,达成270 多项合作成果,‘一带一路'已成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在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历史性变革这一部分中提到,“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1]2-11都是我国过去五年中外交领域交出的优秀答卷。在全球范围内缔结伙伴,不仅给我国营造了更为友好的国际外交、政治、经济的舆论环境,还通过与伙伴国日益深入的交往,为我国的经贸往来打开了新的更为有利的局面,为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渠道,我国人民对外的认识也更加客观,人民交往也更加便利。
从1993年中国与巴西建立伙伴关系开始,中国的伙伴关系战略二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硕果累累。“结伴”外交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我国所处新的历史方位,站在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上,传承中国共产党在执政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结合国际环境实际并服务于中国和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产物。
促进国内深化改革、促进国家统一以及和平崛起,肩负大国责任,“结伴”外交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理论和思想武器,为外交工作作出了重要论断部署,避免了结盟外交的种种弊端,为构建稳定的国际环境助益良多。
“中国人始终认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2]545站在全人类发展的大局上,未来可期,新时代的中国必将在习近平“结伴”外交理念的指导下,为中国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