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惠
(北京市朝阳区东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北京 100102)
鲁卫星教授,北京市朝阳区第四批中医药专家下基层暨学术经验继承工程指导老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典委员,中国中药协会慢病防治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五届心血管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36年,在心律失常的中医治疗方面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略有一些体会,现将鲁卫星教授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作以总结。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奏、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序的异常,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1]。以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为例,欧洲40岁以上男性患病风险高达26%[2],中国房颤患者达到800万人以上[3]。心律失常不但会加重原有心脏疾病,如加快心力衰竭的进展,而且还可诱发心源性猝死[4],而恶性心律失常占心源性猝死的90% 以上[5]。由此可见心律失常的严重危害,所以我们应深入研究抗心律失常的治疗和应用。
心律失常属中医“心悸”“胸痹”“厥证”等范畴[6],历代医家对于心律失常都有相关的论述。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其相关记载,如《素问·痹证》:“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素问·平人气象论》:“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因惊而脉动,因虚而心悸,专门论述的“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心下悸者,半夏麻黄丸主之”“心下悸,头眩……真武汤主之”。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则认为心悸是因虚致悸,营卫不通,阴阳失衡,心脉受损,故“阳气外击,阴气内伤,伤则寒,寒则虚,虚则惊,掣心悸,定心汤主之”。南宋《济生方》提出“怔忡”病名,“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对心悸和怔忡进行分类,详细阐述了两者不同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对于心悸,认为“乃心虚胆怯之所致也”,治宜“宁其心以壮胆气”,方用温胆汤、远志丸。金代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心火旺盛是心悸的病机之一,“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热甚也”。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提出血虚致病说:“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以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同时认为痰也是致病因素之一,“时作时止者,痰因火动”。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和清代唐宗海《血证论》则补充了痰、瘀致病的病因病机,“乃有此虚证,否则多挟痰瘀,宜细辨之”,治用血府逐瘀汤。
目前现代医学对心律失常尚无疗效持久的特效药物,且抗心律失常药物不良反应大,而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在近年来有了一定的进展,其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得到了世界范围的认可[7]。
鲁教授在继承和总结历代医家相关心律失常论述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心律失常的主要病机为脏腑亏虚,气血不调,心血瘀滞,痰浊内阻,热火内生。本虚标实,以实为主,寒热错杂,兼见痰瘀,本虚以气虚、阴虚为主,标实有痰湿、水饮、瘀血、风热等,兼有营血不足,最终导致血脉失调,心主不安,心失宁静,心神受扰。鲁教授由此创立了独特的清心定悸理论,主要围绕着清心邪,宁心神,定心悸而展开治疗。
1.1 清热邪 心律失常按照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2大类[8]。其中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共同病机是热邪致病[9],因此应重用清热凉血的药物。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应用黄连,莲子心等药物清热邪来治疗心律失常,临床效果显著。黄连苦,寒,归心经,泻火解毒,以泻心经实火见长,《本草纲目》:“去心窍恶血。”黄连中的主要成分黄连素具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10]。莲子心味甘,性寒,功能清心去热,现代研究表明莲子心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11]。
1.2 清痰邪 心律失常发病与脾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心神不安而发病。临床中鲁教授善于应用葶苈子祛痰化湿清痰邪以平心律,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
1.3 清湿邪 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应用苦参清湿邪。苦参苦,寒,归心经,《本草经百种录》:“专治心经之火。”苦参的主要成分苦参碱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模型均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12],苦参有较强的扩张冠状动脉作用,对心脏有保护作用[13]。
1.4 清水邪 水湿日久化饮,易引起水气凌心,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应用茯苓、泽泻、车前子清水邪,这三味中药均属于利水渗湿药,茯苓兼具宁心安神的作用。《金匮要略》:“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车前子清热利水渗湿以化水饮。
1.5 清瘀邪 鲁教授善于运用丹参、赤芍、桃仁、红花、水蛭活血化瘀,清心中瘀邪。红花具有直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藏红花对房颤时房室结的电重构有重建作用[14],其提取物水溶性红花黄素对冠心病和心肌炎引起的心律失常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15],藏红花醛有剂量依赖性的心肌保护作用[16]。
1.6 清郁邪 《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不良情绪会导致自主神经对心脏调节失衡,从而诱发心律失常[17]。《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也。”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应用郁金疏肝解郁,凉血清心,同时强调中医特色的整体观念、形神一体,在治疗疾病本身的同时更注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达到身心同治的作用。
2.1 宁睡眠 睡眠质量的好坏与心律失常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心律失常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概率高于一般人群[18]。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可导致失眠,失眠又能加重心律失常。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运用酸枣仁、夜交藤、合欢皮、远志等养心安神,以宁睡眠之神。
2.2 宁神志 心主神志,心藏神而为神明之用,心与人的精神活动密切相关。《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愁忧恐惧则伤心,”《类经·疾病类》:“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不良情志活动可导致气血逆乱,进而影响心神之变化而出现心律失常。因此鲁教授在临床中注重运用磁石、龙骨、牡蛎、珍珠母镇静安神,以宁神志。
2.3 宁心电 心律失常属西医的心电紊乱范畴,鲁教授在临床中善于应用甘松宁心电。甘松的主要化学成分在实验性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模型中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明显拮抗心律失常作用[19]。
3.1 定心悸 心悸是心律失常的主要症状,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以阵发性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性心慌不安为特点,患者自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常伴有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鲁教授在临床中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主张定心悸,注重辨证论治,依证立法,方随法出,调节脏腑功能和气血盈亏,恢复机体功能。
3.2 定心率 心率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根据心律失常发生时心率的快慢,可将其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和缓慢性心律失常2大类。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鲁教授善于运用附子、麻黄、细辛等药物,借其辛温发散之性以温补心肾,宣达心阳,温通经脉,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3 定心律 心律是指心脏搏动的节律。鲁教授在治疗心律失常时善于应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方法调整心律,调理心脏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以达气血调畅,阴平阳秘,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压力的不断增大,心律失常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鲁教授运用清心邪,宁心神,定心悸的方法治疗心律失常,重在整体调节,具有疗效可靠、不易耐药、毒副作用小等优点,且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