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海宁(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 江苏 南京 210094)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有关规定,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该标准适用于普通本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体育工作,是对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评估、检查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凡是达不到基本标准要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不得评为合格等级,各省(区、市)不得批准其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学校。通知要求各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体育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和规范管理,认真落实《基本标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构建完善的体育教学管理机制,并沿用先进管理理念进行改革是体育教学发展的重要途径。面对当前体育赛场激烈的竞争环境,进一步优化我国体育管理制度,并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体制,为改革寻找新的方向,在共融共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此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高校体育不仅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体育系统建设的重要基石,在当前社会专业体育管理机制中起到补充作用。为有效提升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水平,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发展面向世界,加强高校体育管理机制建设至关重要。而当前体育总局的专业体育管理机制对高校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因此,结合我国高校体育发展机制的愿景,加快专业体育管理机制与高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对实现我国高校体育现代化,提升我国高校体育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当前社会体育管理机制的改革方向,结合高校体育发展现状寻找二者之间的交点,进而探索出一套符合高校发展需求的先进道路,以实现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本文采用了调查访问法、逻辑推理法和文献资料法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高校教练及学生访谈、研读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以寻找理论依据、在现有资源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等方法,为健全体育管理机制建设寻求正确的解决方案。
我国社会体育管理机制成熟于60年代,早在建国初期,我国体育管理机制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系统,各种竞技体育联赛规模集中在地市级别。那时人们的体育思想还停留在“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纯净体育道德上面。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正确引导和领导下,我国构建出一套完整的体育管理方法即体育管理机制,那时的体育管理就是在政府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体育管理模式下形成的。直至1957年开始,全国一共成立了20多个行业体育协会,这时我国的社会体育管理体系才基本成立成形,但是绝对地是由政府控制下的体育管理机制。这种政府主导的体育管理机制过度地实行着行政微观管理,从而也使得社会体育一直在上层建筑领域之内发展,无论如何都要屈从于国家的政治发展方向,1958年“大跃进”开始后,社会体育也随着社会现象出现了浮夸风,群众体育由自愿强制式,文化大革命高潮时又使得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几乎停止,那个时期的社会体育发展极其缓慢,时不时地甚至是倒退。1986年4月,国家体委向全国发出《国家体委关于体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草案)》,我国的社会体育开始步入改革的年代。1990年全国恢复了27个行业体协,1993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深化体育改革的意见》,这个意见的发出主要是一改以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十分依赖国家和行政手段办体育的体育体制。国家发出号召,我国要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体育运动规律、国家调控、依托社会、自我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1995年《体育法》颁布实施更加强化了社会和国家共同办好体育的良性发展机制。
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与现代社会的经济体制相适应,以社区为中心的配套管理将成为我国社会体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场馆的对社会开放、体育产业实体的股份制、体育彩票的发行,体育比赛的广告、转播和赞助,持证上岗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这些都将成为社会体育管理部门的职权。这些机制的转变和发展是以强化全民体育竟技比赛为核心,帮助专业运动员进行系统化训练为渠道,面向国际开展体育领域交流合作,在有效提升运动员成绩为国争光的同时,还有因体育交流产生的“乒乓外交”等关键事件,对我国社会整体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推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高速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也正在向市场话方向转变,但市场的自由化与体育管理的专业化之间的矛盾一直是我国体育管理机制改革过程中的难题,为实现专业体育机制健康发展,国家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方案:首先,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的职业体育管理机制,优化体育发展环境;其次,强化职业俱乐部产权意识,在构建职业体育专业联盟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职业联赛,并以市场化管理模式进行运营;最后,深化体育管理体质改革,通过各种职业运动协会加强政府部门对职业运动的管理力度,实现市场化与职业化之间的平衡。
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后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和实践经验。高校体育组织与社会的体育协会共同发展和联系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高校体育机制的运行正在和社会体育机制相契合,无论从组织结构,职能分配,层次结构等方面都十分地完整,我国高校目前的体育管理从最初的无序状态到今天的完整无不体现出高校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就目前的组织结构看不外乎四个方面即是由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和职权结构组成。职能结构完成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层次结构分为三级即学院—院系—教研室的结构特点;权责和功能基本吻合。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体育强国,不仅其专业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上表现优异,并且其体育管理机制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民体育,以举重运动为例,美国仅各高校注册的举重运动员就多达30万人,为专业竞技体育输送了大量人才,有效推动了职业运动的发展。美国高校通过高额奖学金和学分制度吸引大量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进入学校,这些高级体育人才在强化美国高校综合竞争力的同时,也为美国社会反哺了大量高质量体育资源。
日本与我国均属于亚洲国家,而在体育强国方面日本己领先于我国,特别是在高校体育体制发展中己经远远地把亚洲相邻国家甩在后面,日本高校延袭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培养专业运动员的机制,在小学阶段就有水平较高的多项运动教练员培养基础后备人才,到了大学阶段更有多项运动协会与大学相融合,运动员有专业的教练和团队配合和支持,大学同时受协会赞助和关怀,民间团体也会大力支持大学的专业体育社团成员,而且,高水平运动员几乎都要经过大学的培养和教育,他们己经形成专有模式并实现着“体育是一种可以让人变得更为积极向上的教育”这一运行机制。
而我国的高校体育发展起步较晚,相关制度建设不完善,整体与西方国家还有着较大差距。下面以我国体育部门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为例,评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机制发展现状。
表1 我国部分高校体育管理制度建设情况
通过上述调查可以发现,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逐渐深化落实,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将体育教学纳入了教学评价体系和学分绩效评估制度内,尽管整体规模与西方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已经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相对先进的管理体系。此外,由于学生体育成绩将与学分挂钩,也变相刺激着学生以更加认真的态度参与到体育活动与训练中来,使全面体育的口号不再停留于一种形式,真正意义上提升了我国高校体育管理水平。
专业化的体育管理机制是在政府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下,集成有效社会资源,对体育人才进行集中培养的机制。因此专业体育管理机制的重点要落实在“专业”和“机制上”,体育管理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过程,是专业运动员的摇篮和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的有效渠道,能够有效提升高校体育综合竞争力,促进高校体育与专业体育管理机制有效融合,是深化教学机制改革的重要渠道。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将体育机制的管理集中在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但对于活动经费的运转还存在限制,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以教育经费为名义加强高校体育管理资金投入,一方面做好体育设备的更新维护及场地建设,为专业化体育教学管理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另一方面为教职工提供额外的工作补贴,提升教职工管理积极性。我国高校在进行体育管理改革时,可以吸取西方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结合本校管理特色进行学科建设,在强化传统优势学科教学的同时,通过奖学金激励制度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团队管理。
我国高校体育建设管理正在趋向以学科建设为目标组织的管理体系,在师资力量建设与培养方面,逐渐形成了一条龙先进培养机制,并结合学分制度来保障学习计划的落实。在我国高校计划培育过程中,应当结合学习发展情况与学科特点进行调节,以强化学生积极性为目标,投入更多资源进步教师培养机制,鼓励学生参与重大赛事,以促进管理机制良性发展。望本文研究内容得到相关院校的关注,将积极探寻体育机制改革与高校体育管理之间的相关性,促进二者共融发展,为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更多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