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长伟 黄业星 刘星 黄虹 李建龙
摘要:分析当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体系现状与不足,构建一种新的教学体系:“目标+理论+案例+实训”,并探讨这一体系在《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实践,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应用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高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3-0137-04
引言
《环境评价》是环境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是一门专业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当前,国家对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环境评价工作越来越严格和规范,这对高校《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
有学者从基于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应用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2-4];也有学者从案例教学、技术导则和方法等方面对《环境评价》教学给出建议[5-6];还有学者对《环境评价》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7-9]。这些教学改革的探讨为环评课程的教学完善提供参考,但仍不足以满足当前对环评人才高标准、高要求形势下《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实施,因此持续不断地在《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改革与实践,十分必要且重要。教学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过程,教学体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就业前景。培养的环评人才不仅要能综合应用环境学概论、环境法、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学等课程的专业理论,还需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制图软件,环评软件,了解环评工作流程与管理流程。《环境评价》课程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学习《环境评价》教材上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专业理论和环评技能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多年的环评实践和环评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国家关于环评管理和环评技术的政策与制度,进行《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一种新的可供当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参考借鉴的教学体系,以培养一批又一批未来的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一、《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体系现状
(一)教学目标不切实
当前,大部分环境评价教材中,环境影响评价的目标是指通过掌握评价方法,进行污染源调查和评价,对某建设项目拟建地或某规划/计划拟实施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分析,对因项目建设或规划/计划的实施对周围环境带来的影响进行预测,并提出避免或减缓不利影响的措施[10]。高校教师讲授环评课程时,往往以此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此目标的确是环境评价最终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但从目标的字面来看,容易使学生产生距离感,无法联系自身,很难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激情,极易导致学生只是为获得学分而学习课程,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重理论
教学内容主要依赖于教材,当前可选的环境影响评价教材汇编内容偏重于理论和方法介绍。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包含的内容多而复杂,当前环境影响评价本科课程授课方式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少进行实践教学[11],即使有案例教学,也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环评文件。教学内容过多地介绍理论,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环评技能。
(三)教学体系不建全
目前,各高校的环评课程教学体系多是:选定一本教材,讲授教材内容,到学期末时,根据教材内容,出考试题,学生考试合格,课程结束。这样的教学体系,仅仅帮助学生获得课程学分,很难达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目标+理论+案例+实训”教学体系的构建
根据多年讲授环评课程和参与环评实践的经历与经验,结合当前国家关于环评管理和技术方法的政策与制度,我们构建一种全新的教学体系(见图1),以弥补高校环评课程教学体系现状的不足,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根据图1,《环境评价》课程新教学体系可归纳为:“目标+理论+案例+实训”,分为五大模块,包括:(1)教学目标模块;(2)理论教学模块;(3)案例教学模块;(4)实践教学模块;(5)考试考查模块。
我们重新定位了课程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课程的开端,教学内容围绕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理论、案例、实践等教学,实践教学就是让学生同步编制环评报告,如果报告编制不合格,给出批注,学生修改,直至合格,考查通过。
三、立体教学体系的实践
(一)完善教学目标
以往《环境评价》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有关的法规与标准,以及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因个人兴趣和受就业压力的影响,当代学生对所学课程的实效性非常关注,在教学中,除了遵循上述教学目标,我们还注重强化学习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功利性”。因此,新的教学体系中关于环评课程教学目标的新定位就是: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未来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
在讲授过程中,展示环评在实际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体现其经济利益和专业价值。例如,现在由于国家的环境管理政策逐渐完善,大部分建设项目都要求编制环评文件。随着当前国家关于环评机构管理制度的调整,取消“红顶中介”,环评机构市场更加开放,所以学好环评课程,具备环评实践的能力,为将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资格打下扎实基础,必定有助于增加就业的机率。在学习课程理论的过程中、学习环评文件编写的实践中,学生需要对前面所修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进行回顾并予以综合应用,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把这些讲给学生,对当前的大多数学生,是一个“诱惑”,激起了他们努力学习这一门课的动力和兴趣,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精炼理论重点
环境影响评价课程包含的內容和理论多而复杂,如果老师全部讲解这些内容,将会浪费大量的教学课时,还会使学生感觉到课程的枯燥,失去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重点强调掌握环境影响报告书主要章节及基本概念、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通过理论学习让学生对典型环评文件(环评报告书)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技巧,有总体的认识。
我们对于一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主要章节内容归纳如下:(1)总则;(2)建设项目概况;(3)工程分析;(4)清洁生产分析;(5)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调查及评价;(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7)建设期对环境的影响分析;(8)环境风险评价;(9)污染防治措施;(10)产业政策、规划相符性及厂址合理性分析;(1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12)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分析;(13)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计划;(14)公众参与;(15)评价结论。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对于主要章节内容提前总结重、难点,在上课过程中,突出这些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于环评工作内容与程序的认识,例如,讲解工程分析时,重、难点为工程分析的三种分析方法(类别分析法、物料平衡计算法、引用资料法)。除了重、难点,我们还清晰讲解该章节中出现的“两本账”“三本账”等基本概念、工程分析的三个阶段等相关内容。
(三)注重案例教学
围绕环评文件内容,介绍程序和方法后,还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所以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增加案例教学,并相应地开展真实案例教学,才能向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进一步。
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和掌握每一章节的知识,案例教学的思路是在上课前就准备好典型性、代表性的环评案例,这些案例是近两年编制出的环评报告书。教师讲解完主要章节的理论知识后,再讲解该章节在环评报告书的案例,并说明如何编写的,同时演示相关章节所用的软件。这样既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该内容的记忆和理解,又为学生实训过程打下扎实基础。例如,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时,把环评报告中相应部分展示给大家,详细案例解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大气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大气环境保护对策和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等理论知识点具体的由来和方法,尤其是教材上文字很难描述清楚的大气估算模式的操作及其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上的具体应用,还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计算软件的演示与操作等。
(四)强化实践训练
环评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和应用性,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外,还应该让学生自己去编写环评文件。这些环评文件是最近刚完成的报告书。当教师讲解完主要章节理论及相应的案例后,马上让学生着手编写对应的环评报告书章节,并在下次上课前,让学生编写的报告书章节以作业的形式提交老师评阅,教师对不规范不合理处,给出批注,示范修改。到学期末,理论与案例讲述完成时,对应的环评报告书各章节也编制完成,然后让学生整理各章节内容,做到前后对应统一。这样既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复习,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一手参与的收获也远远大于二手间接的模拟,所以通过实训,让学生进一步为以后从事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这样的教与学,就要求有相应的学时,在2012年之前我校《环境评价》课程的总学时为32学时,限制了这一教学改革。为更好地实施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修订了教学大纲,目前我校2016版教学大纲中《环境评价》课程总学时64学时,32学时理论授课,32学时课程设计(实践)。新的教学体系中,理论和案例教学之后,配合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分配对应理论和案例教学环节内容的任务,让学生动手操作,能够帮助学生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实施其然,最终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五)“考”出新意
2016级以前的本科生学习本课程的考查评估方式,以期末考试为主,辅以平时成绩,考试内容是教材上的基本知识。这样的考试考查方式很难培养出实用人才。
自从2004年人事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2007年底全国各级环评单位正式登记注册环评工程师,2015年国家环保部对于环评单位的资质提出新要求,如取消“红顶中介”、同一环评单位每个评价类别增加注册环评师人数,等等。对于环评人才的要求提高,需求增加。因此,我们新的教学体系中对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
考评成绩分三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10%,包括学生出勤率、课程参与度、课堂表现等;二是实践教学环评报告编制的作业完成情况,占课程总成绩的40%,作业分独立完成和小组完成,不能抄袭(这部分内容考查学生对各个章节的综合理解和贯通能力);三是期末考试,点总成绩50%,考试内容主要围绕课程讲授的理论知识点,结合全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中个“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这两个科目在网络上的往年真题回忆和模拟试题来进行。
因此,新的教学体系中,课程考试考查环节的思路是:“考”出新意,以考促学。通过这种考试考查方式,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能动性。参考借鉴注册环评工程师考试内容,对学生进行环评师的部分模拟考试,使其提前了解相关内容,增加考试经验,进一步加深理解学习的理论知识,提高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实践能力并积累经验。
四、结语
本文在分析讨论当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体系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多年讲授环评课程教学和参与环评实践的经历与经验,提出并构建了新的教学体系,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具体成果如下:
1.分析了目前高校《环境评价》课程教学体系存在不足:教学目标不切实际、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教学体系不健全。
2.引入并构建了“目标+理论+案例+实训”新的教学体系,体系框图展示了教学目标、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考查等五大模块的有机联系。
3.阐述新教学体系在课程教学中的改革与实践,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懂理论、会操作的未来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精炼理论重点:强调围绕环评报告书中各章节开展理论教学;注重案例教学:对应报告章节,开展案例教学与示范;强化了实践训练:真实环评文件的编写,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课程考试考查新方式:以考促学,“考”出新意,平时出勤、课程参与、课堂表现(10%)+实践环评报告编制完成情况(40%)+期末理论和注册环评师模拟考试(50%)。
通过这样一种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我们培养多批次环评应用技术人才;同时,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有望给高校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强.“环境影响评价”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42(1):153-156.
[2]梁晶,刘际洲,史永纯.基于工学结合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1):82-84.
[3]湛灵芝,彭辉辉,刘丽,等.基于工作过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2,(6):71-72.
[4]刘建伟.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环境评价课程教学实践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227-228.
[5]王开峰.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中案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1,38(5):280-281.
[6]彭辉辉,周凤霞,湛灵芝.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方法课程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0):376-379.
[7]黄虹,魏宸,邹长伟.“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6,(10):86-92.
[8]吉铮,王玉如,李霄云.《环境评价》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9(9):149-151.
[9]吴文娟,邓丰.《环境影响评价》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7,(12):132-133.
[10]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M].北京:中国環境出版社,2013.
[11]张春晖,何绪文,于彩虹.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思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11):18-20.